書名: 愛與教養,父母要知道的教育心理學作者名: 曾怡本章字數: 1935字更新時間: 2021-06-21 17:56:02
不乖的孩子也值得被愛
怕孩子受涼,幾次提醒后,孩子依然光著腳丫在地上走。
給孩子買來一大堆文學巨著,他不看一眼,卻偏偏對幾本已經快要翻爛的漫畫書愛不釋手。
經常被老師叫去辦公室,只因孩子上課調皮搗蛋……
每每下班一回家,孩子過來幫爸爸媽媽拿過手里的包放好,對爸爸媽媽說聲“辛苦了”,爸爸媽媽以及孩子臉上綻放出的發自內心的笑容,瞬間便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溫馨、和諧與美好,父母在此時也確認自己足夠愛孩子。然而,當遇到以上所述的情景呢?父母還能夠對孩子溫柔以待嗎?恐怕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些“不乖”“不聽話”“叛逆”表現時,會采用最直接的“嚇唬”“呵斥”。雖然這種方式看似有效,但孩子會生出很大不快,不但父母的權威感會失去,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最親的人會“攻擊”自己,這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產生心理陰影,長大后也易出現心理問題。
曾看過一位兒童成長專家的文章,他對乖孩子和不乖的孩子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他說:“淘孩子像草莓,有問題馬上就能從外表看出來;乖孩子像蘋果,可能外表光鮮,小心里面生了霉。”所以,孩子不乖并不一定是什么壞事,他可以讓你直接看到孩子的問題。
乖孩子一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小時候表現乖巧,很少讓父母操心,心理成熟比較晚,依賴性比較強。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共生關系。也就是說,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了非常緊密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生存,誰都離不開誰。可孩子一旦面對挫折,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同時乖孩子因為很容易得到父母的愛,因此會更顯嬌縱、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性,生活中也更容易產生一些消極想法,長大成人步入社會時更容易迷茫無助。這從現在不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就能看出一些端倪。經研究發現,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很多是在父母的各種“安排”下成長的,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步入社會會顯得茫然無助。
而不乖的孩子一般情商都很高,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強。也因為淘氣,經常會被家長和老師批評,甚至打罵,因此他們具備很高的逆商,在面對挫折時更積極、更“皮實”,心理也更健康。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孩子的“淘”“皮”,則是具備很獨特的氣質性格特點,所以,淘氣、皮、不乖的孩子,大多數思維更活躍,想法更簡單,性格外向,更善于表達。這些無疑都是值得培養的優良品質。
所以,不乖并沒有什么不好,只是在不乖的孩子面前,父母需要更用心地去認知、解讀、支持和引導孩子,讓孩子一步步朝著良性發展的趨勢成長。
◆跨越認知鴻溝,解讀并滿足孩子的需求
年輕的一輩如果和年長的人溝通不順暢時,就會調侃說雙方之間有代溝,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認知上的差距,所以,若父母用自認為比較合適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往往不會使孩子滿意,此時孩子就表現出所謂的“不乖”。例如,有的媽媽小時候非常喜歡玩兒跳皮筋,大家在一起跳皮筋非常開心、快樂,所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跳皮筋。可是現在的社會,孩子們對跳皮筋這項娛樂活動可能沒多大興趣,他們更喜歡去游樂場玩旋轉木馬、玩蹦床等。還有些父母小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差,所以盡一切可能讓孩子物質不匱乏,一心想著用金錢買東西來滿足孩子,可是孩子若不懂感恩,或者不喜歡父母買的東西,只是想要父母多陪伴自己,父母就非常失望,認為孩子不乖。
原本父母覺得自己已經傾盡所有在愛孩子了,可孩子還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多是因為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
◆給孩子“有度”的支持
孩子不乖、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支持。父母應該盡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給孩子更多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機會,不是一味遏制、控制,當然,支持孩子要有限度、有引導性。例如,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會玩游戲、上網,無疑,通過網絡孩子能夠了解更多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事物,也能了解更多知識,很多學校、老師也通過網絡與家長、孩子溝通,并給孩子留作業等,但這里的網絡僅限于利于孩子成長的,而對網上不良的信息、長時間上網或者沉迷于游戲等現象,父母就非常有必要干預制止了。當然這里的干預也要有度、有方法,盡量不“一刀切”。
◆做好孩子的引導者
據資料顯示,美國人的職業生涯教育從6歲就開始了。美國的國家職業信息協調委員會早在1989年就發布了《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該方針提倡規劃職業生涯教育要從6歲開始,并按照小學、初中、高中以及18歲以后,將不同時段的人群劃分為不同職業分工,并要求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興趣、專長、特點以及能力等有比較清晰的“自我認識”,而此時的“自我認識”與父母的引導分不開。這也是孩童需要啟蒙老師、研究生需要導師的原因,對于未知的領域,父母需要牽著孩子的手去了解。
引導也要講究方法,一般比較提倡引導式提問,用選擇法讓孩子二選一,既能給孩子鍛煉思維的機會,又能避免孩子不乖、吵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