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將才

【導讀】

本章雖是論及將才的擇用,卻實為本書通篇之綱。天下強兵在將,而將之所強在于本心。故本章主要論及為將者所需道德品質,如良心、血性;如英勇、廉潔;如浩然正氣與意志。卻也不泛泛而談,而是有概括有詳細,如治民、不畏死、不急于名利;如身體健康、能耐勞苦;如軍紀嚴明、賞罰不濫。

曾胡二人雖有大武功、大功業,然二人皆為一介儒生,且皆為翰林,儒家修養早已深入心肺。觀其治軍心法,無不見儒學痕跡。縱時局危急,二人亦自革舊布新,所為所能多于兵事,然其興軍用人之法,無不脫胎于儒家之修養功夫。

再則,當時清政府已無力承擔軍餉,曾胡治兵所需軍餉幾乎全賴自籌,縱然如此,斷餉也是常有之事,欲其二人建立現代之軍事制度,統兵完全以現代制度約束上下,則是誹人以其所不能。既然如此,下級于上級之服從命令聽指揮,上級于下級之信任,則不得不落腳于門生、聯姻、鄉人、故舊等倫理關系。這也是曾胡二人重視以儒家道德為標準擇將的現實原因。

依賴私人關系,而非制度程序控制軍事或局勢,這并非始于曾胡二公,明朝內閣首輔遙控全國局勢時,亦多有采用,如張居正之于戚繼光,甚至張居正新政的推行,所依賴的皆是門生故吏姻親鄉黨此類私人關系。后來袁世凱編練新軍,其所能掌控大局依賴的依然是私人關系。因為當時的情勢實在不足以建立現代制度,勉強用現有制度往往不但不能見其功,反而受其害。制度程序不可靠,人的因素就變得越發重要。曾胡二公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特別強調為將者的心地。蔡鍔輯錄成冊,也將“將才”德行置于首章。

【原文】

1.1 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厘,故又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于求備,而茍闕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之士、文經武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1.2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以上為曾文正公語)

【注釋】

①急急:急切的樣子。此為急切于個人名利。

②羸(léi)弱:瘦弱。羸,瘦之意。

③求備:古語詞,意為苛責別人,要求完美無缺。《論語·微子》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④闕:同“缺”。

⑤智深:即為智慧深刻。勇沉:即為勇氣沉毅。清人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一七六則》:“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閑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領。”

⑥須臾:片刻。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用于表示“極短的時間”。

⑦諸:之于。

【譯文】

1.1 帶兵之人,一要有治民的才能;二要不怕死;三不要急切于個人名利;四要不怕勞苦。治兵的才能,不外乎公正、嚴明、勤勉。處事不公、軍紀不明,則兵士不會心悅誠服;不能自行勤勉,則軍營大小事務,皆會松懈、荒廢而無以治理。所以,治兵第一要緊之事便是公正、嚴明、勤勉。

所謂不怕死,即是臨陣殺敵之際身先士卒,為將如此,兵卒才能舍命效力,此為第二要緊之事。

為名利而投軍從戎之人,續功保舉稍有遲緩則心生怨懟,升遷未能如愿則心生怨懟;與同僚攀比薪俸之高低,與兵卒爭奪錙銖于毫厘;故,不急切名利為第三要緊之事。

身體瘦弱的人,稍有高負荷工作就會生病;精力不足的人,長時間工作則會精神渙散;故而身體強壯耐得住勞苦,這是第四要緊之事。

上述四者,似有求全責備之嫌,然實際缺少任意其一,則萬萬不可能把兵帶好。所以,我以為帶兵之人,須得是智慧深刻勇氣沉毅之人、有文韜武略之良才。數月以來,夢寐以求,焚香祈禱上天能賜予我這樣的將才,沒有片刻稍能忘懷。大凡有忠義血性之人,則上述四者都能具備;沒有忠義血性之人,縱看似四者兼有,實則終不能以其為統兵之倚仗。

1.2 帶兵之道,勤勉于軍務,度人于己心,廉潔于上下,嚴明于軍紀,此四者缺一不可。

(以上兩節,為曾文正公語)

【故事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乌拉特前旗| 商城县| 甘孜县| 盐山县| 甘泉县| 襄汾县| 武隆县| 赞皇县| 巴林右旗| 文山县| 东方市| 池州市| 定襄县| 湛江市| 沭阳县| 南城县| 榆林市| 永平县| 阿坝县| 三江| 禄劝| 遵化市| 祁连县| 温宿县| 綦江县| 呼图壁县| 务川| 庐江县| 涟水县| 应用必备| 信宜市| 正宁县| 通辽市| 远安县| 洛扎县| 潢川县| 三穗县| 周至县| 游戏|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