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雄辯
孟子答梁惠王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2]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1]安:樂意。梃:木棍。
[2]庖:廚房。
譯文
梁惠王說:“我樂意接受您的教誨。”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殺人與用刀刃殺人,在性質上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又問道:“用刀子殺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在性質上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孟子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廄里有壯實的馬,可老百姓卻面帶饑色,荒野中有餓死的尸體,這就像是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身為老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能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么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說過:‘最開始使用陪葬木偶的人,他應該會斷子絕孫吧!’這是因為土偶木俑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這樣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讓老百姓餓死呢?”
敲黑板
本文選自《孟子》一書。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為“孔孟”,被后世尊稱為“亞圣”。
《孟子》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主要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講述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以及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一共有七章,共計三萬五千多字。
到了南宋時期,大學者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之為“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如同今天的教科書一樣。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
《孟子·梁惠王》講的是孟子與梁惠王之間的多次對話,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治國思想,即著名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面前,孟子侃侃而談、口若懸河,通過生動鮮活的例子來勸諫梁惠王,時而怒斥,時而誘導,讓他實施仁政,用仁愛之心來治理國家,對老百姓好一點,讓他們吃飽穿暖,這樣國家才會有希望。
本篇中,孟子譏諷梁惠王,說他過著優哉游哉的好日子,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廄里有壯實的馬,可老百姓卻面帶饑色,荒野中還有餓死的尸體,這跟用刀子殺人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孟子言辭激烈,進一步說道:“身為老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能避免老百姓被餓死,這又怎么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呢?”梁惠王啞口無言。
從這一段文章我們不難發現,《孟子》這部書不但純粹宏博,文辭也雄健優美,尤其是孟子的雄辯能力,堪稱戰國時代的最佳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