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思想
修身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1],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壅咝霓q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1]隳(huī)顛:禿頂。
譯文
君子作戰雖然用陣勢,但是必定以勇敢為本;辦理喪事雖然講求禮儀,但是必定以哀痛為本;士人雖然追求才學,但是必定以德行為本。因此,立本而不牢固的,就不必講究枝節的繁盛;身邊的人不能親近自己,就不必講究招攬遠方之民;親戚不能歸附自己,就不必講究結交外人;做事情有始無終,就不必談起從事多種事業;做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廣博的見聞。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身邊的人而招攬遠處的人。君子能明察身邊的人,身邊的人也就能修養自己的品行。君子不能修養自己的品行而受到別人的詆毀,那就應該自我反省了,因此怨氣少而品德日修,讒害誹謗的言論就不會入耳,攻擊他人的言語就不會說出口,傷害他人的念頭就不會存在心中了,這樣,即使遇到那些好詆毀、攻擊的人,他們也就無從施展了。
因此,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強,志向一天比一天遠大,莊重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是這樣的:貧窮的時候要表現出廉潔自律,富足的時候要表現出恩義,對于活著的人要表示出慈愛與關懷,對死去的人要表示出哀痛和悲傷。這是君子必備的四種品行,是不可以偽裝的。凡是存在于內心的,都是無窮的慈愛;身體舉止都體現無比的謙恭;說出口的都是無比的文雅。上述四種品行暢達于四肢和肌膚,直到白發斑斑的時候仍舊不肯舍棄,大概只有圣人啦!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能夠分給別人的,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守護真理不堅定的,閱歷事物不廣博的,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與他交游。根本不牢固的,枝節必定有危機,光靠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后來必定懶惰,源頭渾濁的,河流必定不清澈,不講誠信的,名聲必定會受損害。聲譽不會無故產生和自己增長。功成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光說而行動遲緩的人,雖然會說,但沒有人會相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勞的人,雖勞苦但并不可取。聰明人心里明白但不愿多說,做事努力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因此就會名揚天下。說話不講求繁多而講究智慧,不講求文采而講究明白清楚。因此,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那么必然會背離正道而行。善不從本心生出就無法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草率簡陋而成,聲譽也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追求利益為重,忽視了立名,這樣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敲黑板
作者墨子,名翟,戰國初期宋國人,也有學者認為是魯國人或滕國人。曾任宋國大夫。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根據其生平事跡的史料、語錄匯編而成的,本文即選自《墨子》。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墨家思想幾乎沒有影響力,但在當時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有“非儒即墨”之稱,也就是說人們要么信奉儒家,要么信奉墨家,可見其影響力之大。的確,在諸子百家當中,無論是老子莊子還是孔子孟子,或者是法家的韓非子,代表的都是統治階級、士大夫階層,唯有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階級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
兼愛就是要愛不同的人或事物,愛不應該有所差別,應該一視同仁;非攻,即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因為無論什么形式的戰爭,受害最深的都是平民百姓;尚賢,即選賢任能,而不應該任人唯親,更不應該世代傳承;節用,即是主張薄葬,反對鋪張浪費,這是針對統治階級而言的。
同時,墨子還是一位科學家,這就很了不得,他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主要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體系,如初中物理當中所說的“小孔成像”以及杠桿原理,都是墨子首先發現的。
本文講的是修身。墨子認為,凡事都應該追求本源,就是本質問題,做到有始有終;君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身邊的人。同時,君子還應該修養自己的品行,具體要求如下:貧窮的時候要表現出廉潔自律,富足的時候要表現出恩義,對于活著的人要表示出慈愛與關懷,對死去的人要表示出哀痛和悲傷。這是君子必備的四種品行,是不可以偽裝的。墨子在這里還強調了意志和誠信的重要性,表示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因此,君子應該戒除懶惰,言行合一,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天下有用的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