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無效努力,做事分輕重緩急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和處理很多事情,有些人從容不迫,生活得悠閑自在,有些人每天忙得焦頭爛額,還是把生活搞得就像一團亂麻。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其實,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要想輕松地打理事務,愜意地生活,首先要能夠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只有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合理地安排時間,把各項事情處理好。人是感情動物,很多時候,因為感情因素的影響,人們明明知道應該先處理哪些事情,但是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做出了沖動的舉措。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保持理智的心態,客觀地看待事情,尋求相對公正合理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一旦顛倒了事情的主次順序,非但不能處理好事情,還有可能弄巧成拙。人們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時候,作為當局者,我們不妨請教旁觀者,向他們詢問具有可行性的比較中肯的建議或者意見,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好事情。此外,我們還可以采取未雨綢繆的方式處理事情,提前考慮好一些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應對的計策,這樣一來,也能夠使自己更加從容地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各樣的瑣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夸夸其談,口若懸河,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就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在這種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尤其是在職場上,對于企業來說,員工能否合理地安排工作時間,處理好各種煩瑣的事務,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于晨,通常情況下,上午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適合處理一些重要的工作。而下午,因為經歷了一上午的工作,人們顯得比較疲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適合處理一些日常工作。當然,不管是上午正在處理重要的工作,還是下午正在處理日常的工作,一旦遇到緊急的情況,就要馬上處理緊急的工作。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合理地安排時間,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在一次時間管理的課堂上,教授先在桌子上放了水罐子,然后,他又從帶來的木箱中拿出一些中等大小的能夠放進罐子里的鵝卵石。教授不停地往罐子里放入鵝卵石,直到再也放不下了。這時,教授問學生們:“罐子現在是滿的嗎?”
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回答說:“滿了!”
教授笑著問學生們:“真的已經滿了嗎?”
說著,教授就像變魔術一樣又從箱子里拿了一袋碎石子出來,他把碎石子從罐口倒進去,而后搖一搖,使石子之間的縫隙減小一些,然后再繼續加進一些。看著滿懷疑問的學生,他又問:“你們說,這罐子如今是滿的嗎?”
這次,學生們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和教訓,不敢回答得太快,大家都謹慎地思索著,遲遲不敢回答。
過了足足有一分鐘,班上有位學生才猶豫地輕聲回答:“也許還沒有滿。”
聽到這個答案,教授顯然非常滿意地說:“非常好!”
教授又拿出一袋沙子,在同學們瞠目結舌的目光中,緩緩地倒進罐子里。倒完后,教授又問學生們:“如今,你們總該知道這個罐子是滿還是沒滿了吧!”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和教訓,這次全班同學都毫不遲疑地說:“沒有滿。”
“好極了!”這顯然是教授想要得到的答案,不由地連聲稱贊這些學生:“孺子可教也!”
教授繼續從箱子里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進看似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水罐子中。
當沙子把罐子填的一點兒縫隙都沒有之后,教授鄭重其事地問學生們:“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夠得到一個什么結論呢?”
學生們沉默了,看得出來他們都在認真地思索著。不一會兒,一位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回答說:“不管我們的工作多么忙碌,行程安排得多么滿,只要擠一擠,時間就會像海綿里的水一樣,還是能夠抽出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的。”
回答完之后,這位學生暗自得意:“這堂課不就是講時間管理的嘛,結論顯而易見啊!”
聽到這個學生的回答,教授微微地點了點頭,笑著說:“這個答案雖然聽上去無可指責,但卻并不是我真正想告訴你們的道理。”
這時,教授故意停頓了一下,神情嚴肅地告訴同學們:“我想告訴各位同學的是,假如你不先把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中,而是先把小的碎石子和沙子放進罐子中,那么,你就永遠也沒有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說到這里,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教授是在教他們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地安排做事情的順序。
在生活中,倘若一個人做事情總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就要自我反省,找出原因。大凡生活和工作顯得比較混亂的人,都是因為沒有分清楚事情的主次,沒有合理地安排好事情。當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不管是誰,要想輕松地打理事務,就必須分清事情的主次。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卻什么事都只做一點,這樣必將導致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事情,要想使自己的生活秩序井然,就必須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性進行合理的安排。最好的方法是,首先要處理迫在眉睫的緊急情況,然后再集中大段的時間做重要的事情,最后再用零散的時間處理無足輕重的繁雜小事。只要能夠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好時間來處理,提高效率,生活和工作就會變得秩序井然,輕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