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
- 王佳編著
- 2059字
- 2021-06-04 15:23:39
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更愛哭
細心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八個月的時候,開始認識爸爸媽媽,也意識到自己與外部世界不是一體的。為此,當問起八個月的嬰兒爸爸呢,他馬上就會用眼睛尋找爸爸。這正意味著嬰兒對于爸爸媽媽的依賴情緒已經產生。還有些寶寶在爸爸媽媽在場的時候,并不排斥陌生人,而一旦看不到爸爸媽媽,原本在陌生人懷抱里玩得很好的寶寶,馬上就會大哭起來。原來,寶寶不能理解爸爸媽媽只是暫時離開,而以為爸爸媽媽把自己拋棄了,所以產生了很深的恐懼感。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分離焦慮的癥狀也開始出現。八個月之后的嬰兒很害怕和爸爸媽媽分離,為此以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兩三歲前后,孩子簡直成了父母的小尾巴,分離焦慮癥狀也更明顯和強烈。那些被媽媽主要負責帶大的孩子,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離開媽媽。一旦視線里看不到媽媽,他們就會非常緊張和恐懼,也會本能的以哭泣的方式來吸引媽媽的關注。曾經有人提出,孩子一點兒也不認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對于襁褓中的嬰兒來說,當陌生人抱起他們的時候,他們如果能夠大聲哭泣,就相當于在警示爸爸媽媽:我不安全啦!
3歲之后,孩子進入幼兒園小班開始學習,同時也面臨分離焦慮的挑戰。在此之前,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與媽媽在一起,從未分離過,所以他們對于媽媽的依戀更深。相比起媽媽與孩子的形影不離,爸爸主要負責掙錢養家,為此爸爸每天要離開去上班,并不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那么在把孩子送入幼兒園之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教會孩子接受分離,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只是暫時與媽媽分開,很快就會和媽媽在一起。明白這個道理,確定自己并不是被爸爸媽媽拋棄,孩子才會正確面對分離。
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分離焦慮的表現就會更加嚴重。因而在日常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這樣在與父母短暫分開的時候,孩子才會相信父母很快就回來,也就不會因為分離焦慮而嚴重哭鬧。當然,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一味地告訴孩子自己馬上就回來,孩子也不會理解。那么父母就可以嘗試著離開,然后在固定的時間回來。中間間隔的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地拉長,從而讓孩子逐漸適應分離。總而言之,分離焦慮是孩子面對分離的表現,也是正常的身心反應,父母無須對此感到過分焦慮,只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應對即可。
事例中,媽媽的做法是對的。如果在家庭這種熟悉的環境里,孩子都不能忍受媽媽離開,那么等到進入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癥會更加嚴重,也會持續地哭泣。記得有一位幼兒園的老師說,有個孩子上幼兒園,整整哭了兩個月。對于這樣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夠早些進行分離訓練,緩解孩子的焦慮狀況,情況就會好得多。
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沒有分離經驗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分離具體意味著什么,為此常常誤以為分離就是徹底離開。所以爸爸媽媽首先要讓孩子相信一點,那就是爸爸媽媽離開之后,到了一定時間就會回來,回到孩子的身邊。當孩子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他們才會有安全感,也才能夠接受與爸爸媽媽的短暫分離。當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非常強烈時,父母一定要有的放矢地緩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接受分離。
在給予孩子緩沖時間接受分離的同時,父母也要加大力度構建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內心篤定。作為父母,既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唯有在父母的愛與關注中成長的孩子才有接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才會更加積極樂觀,成為一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