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本趣味生物書2
- 胡晨
- 1957字
- 2021-05-31 12:54:37
人為何要睡覺,不睡覺會怎樣
我們都知道,在人的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成年人每天要睡六七個小時,新生兒每天要睡二十個小時以上,老年人睡眠時間相對少點,由此可見睡眠對每一個人是多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睡眠的質量決定著生活的質量。可是一個人為什么要睡眠?這個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想要徹底解決的。
對此,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上,公布了一則歷史記錄,17世紀末一個特別能睡覺的人,名叫塞謬爾·希爾頓。希爾頓身體結實健壯,并不肥胖。1694年5月13日希爾頓一覺睡了1個星期,他周圍的人用了各種方法都叫不醒他。1695年4月9日,希爾頓開始睡覺,無論人們是給他放血還是用火熏燙,施以各種刺激,依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次,希爾頓睡了17個星期,到8月7日才醒來。
與此相反的是,也有一些人,他們的睡眠時間很少,在美國《科學文摘》雜志上,介紹了一個每天只需要睡兩小時的人,他名叫列奧波德·波林。雖然波林每天只睡兩小時,但這兩小時他卻能睡得十分安穩、踏實。令人驚奇的是,雖然只睡兩小時,但波林精力充沛,每天可以連續工作10小時,從來都不覺得頭暈眼花。據波林自己回憶,五六歲的時候,他就不需要太多睡眠,別的孩子每天睡10小時,他只需要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夠了。
我們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有長有短,但無論多久,睡覺都是人必不可少的行為。這一點似乎已為眾多的研究人員所接受。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似乎“人們為什么一定要睡覺”這一問題,科學界還沒有給出明確的定論。睡覺的功能成了腦科學中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許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科學家們發現,睡眠可以分為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一種叫作快波睡眠,也有人把這種睡眠狀態稱快速眼動睡眠。顧名思義,就是睡眠時眼球轉動得很快,大腦也非常活躍,人做夢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
另一種狀態叫作慢波睡眠,它是第一種狀態的深化,睡眠人進入更深的無意識狀態。科學家發現,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兩種狀態也在睡眠過程中交替出現。
科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睡眠是讓大腦和小腦休息的。動物需要睡覺,而沒有大腦的植物不用睡覺;人體的有些器官,如肝臟,是不休息的。這表明睡眠是整個腦部特有的現象,至少慢波睡眠可以使腦部修補自由基所造成的損害。自由基是新陳代謝的副產物,可損傷人體細胞。其他器官可以通過放棄和替換受損細胞來修補這種損害,但腦無法這樣做,只能讓人進入睡眠狀態,尤其是慢波睡眠狀態,人體組織才能利用這段難得的“閑暇時間”進行“搶修”作業。那么快波睡眠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些研究者指出,這是腦部在進入慢波睡眠之前所做的“準備動作”和“整理動作”,是對慢波睡眠的補充。可是也有研究者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快波睡眠可能與早期腦部發育有關,但持這種觀點的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睡眠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那么,假如我們人類不睡覺呢?我們都知道這樣幾個事實:一個普通人的基本生存邊界很早就家喻戶曉了: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人僅能存活3分鐘;在沒有水的情況下人能活3天;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人能存活3周。那么,人在連續多久不睡覺之后才會因此斃命?

經過論證,人不睡覺大約10天就會死亡。人類最長不睡覺的紀錄是264個小時,這個紀錄由一個高中生在1965年創造,在11天之后他將要睡著時,他基本上已經進入無意識狀態。
據稱,空軍飛行員在被剝奪睡眠三四天之后會進入一種精神錯亂的狀態,而且會因為突然進入睡眠狀態而導致飛機墜機。即使只有一個通宵沒有睡覺,也會暈暈乎乎的像喝醉了一樣。
因此,生活中的我們,無論工作和生活再忙碌,也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可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只有休息好了,才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中。
知識小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