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你就是“不好意思”:做一個強勢的人作者名: 李婉卿本章字數: 1903字更新時間: 2021-06-04 18:19:10
別不好意思與陌生人搭訕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走進一間陌生的房間,或是與一個不熟悉的人碰面時,在心里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該怎么樣打破僵局,交到朋友?”而獨處的時候,有時又會突然想到:“啊,那天我很唐突地說了那樣的一句話。”或者是:“哎呀,我當時怎么說了那么破壞氣氛的話。”想起來的時候,真是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頭。可是,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我們只好悔恨地提醒自己,下次不可以再犯。可是這樣的話,又經常弄得自己很緊張,甚至懼怕與陌生人的約會。
邁克是一家外企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他招收過一批新員工。但讓他感到不解的是:這些員工們在應聘時一個個都是侃侃而談,對考官的各種提問都應答如流,可是進入公司后,很多人不善言談的弱點“原形畢露”,即便讓他們說些迎言送語式的話,也是面紅耳赤,羞澀得不得了。后來,邁克就主動找他們談話,問他們是不是對新環境感到不適應,他們大多低著頭,小聲囁嚅:“不習慣和陌生人說話。”倒是其中有一個人反問邁克:“到底該怎樣做才能把自己融入集體?”
邁克笑了笑,隨后問另一個把嘴管得死死的新員工:“你是不是每次跟人說話都像趕考?”他點頭表示“是”。邁克說:“你這是患了語言怯生憂郁綜合征了。”
恐怕很多人在陌生的集體和陌生人面前都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陌生人面前,因為怯生,所以就會出現舌頭打滾、語無倫次,越想把話說得盡善盡美,越是說得言不達意。這就像一個初次登臺的演唱者準備得越充分,演唱效果越是打折扣一樣。戴爾·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中提到了人際關系的抑郁癥。是什么導致抑郁?是怯生。而怯生的原因反過來歸結于我們不懂得如何說出打破尷尬的話。
那么,我們該怎樣說話,才能將話說到陌生人心中,從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呢?為此,我們需要掌握幾個要點:
1.開門見山
如果你經人介紹和一個陌生人或者一個群體認識,你不知道他們,他們也不了解你,你的心跳會不會突然加快,不知如何是好?
逢此情況,心里不要有顧慮,更不要回避大家的提問。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一回你就怯生而不語,何來第二回的相熟?要想盡快和陌生人相熟,不說話是不行的,但說話也要看怎么說。如果面對的是群體,你就不能急于回答他們的問題,以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那么怎樣才能把握好與陌生群體對話的語機呢?有幾種開門見山的“開場白”,比如“初來乍到,請大家多關照”;比如“今后我們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么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包涵”;比如“作為新人,能得到大家的如此熱情,真讓我感動不已”;比如“認識大家很高興”……這樣在群體面前說話,會讓眾人覺得你熱情有加,心理距離也就一下子拉近了。
無論是對一個陌生人還是陌生的群體而言,沉默不語均被視作對這個群體的拒絕;說話太多也難以讓陌生人所接受,而且還會讓人感到害怕。第一印象是帶有根本性的。如果你沒有管好自己的嘴,在陌生人面前出現“言失”或過分表現自己的所謂口才,那么你都會被陌生人從心里拒絕。而如果你懂得與陌生人聊天的語言秘笈的話,你就能輕松操控陌生人的心,從而輕而易舉地跨過與別人之間的柵欄!
2.問話探路
把對方假設成一般過路人,然后像問路一樣,找一些自己心里有數卻佯裝不知的問題請對方來回答,這樣你就取得了語機上的主動。無論對方的回答對與錯,你均需認真地洗耳恭聽,即使對方說錯了,你也應該“將錯就錯”地表示謝意。因為,這種問話探路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到什么答案,而是為了打開你和對方語言交流的閘門。
一旦雙方對話的閘門被打開,順流而下,原先那種陌生感就會自然消失。因為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會惡意地拒絕一個虛心請教者。相反,人只要對方愿意搭你的話,你所預期的社交方案便已經成功了一半。問話探路法只適用于和一個陌生者搭話,若和一個團隊接觸,則不適用。
3.輕松探微
和一個陌生人初識,有時只需抓住對方工作或生活的某個細節,就會很順利地叩開對方的心門,激發彼此交流的欲望。
仔細觀察一下你身邊的陌生人,看看他們是否有比較特別的地方,比如對方對方使用的手機款式讓你非常青睞,比如對方的耳環是不是很特別……談論這些細節很可能立刻吸引對方的興趣。聊天的話題最好選擇節奏感比較輕松明快的、無須費盡思量的,這樣就不會讓人對你的搭話產生反感。有時候,即使無語,只需向對方報以會心的一笑,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當對方有意和你溝通時,無論對方的話是對是錯,切忌否定對方,因為畢竟你們還不熟,一旦被否,余下的溝通就很難繼續,前面你所做的一切細節探微的努力也會因此而徒勞。
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