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言一行都是一個人內心的影射
《鬼谷子》中說:“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兇大命口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意志、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在文中,道出了“口乃心之門戶”的經典之說,意思是說,人的口是心靈感受的表達渠道。其實,何止是言?所謂“相隨心生,境由心造,口乃心之門戶”,一個人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是其內心的一種真實反映。心中如何想,都將通過言行表現出來。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遵從于內心的影射,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這就另當別論了。比如,一個人高興的時候,他的整個語言是充滿愉快的,行為舉止都蕩漾著快樂,哪怕他想故意掩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其言行的細微之處察覺出其內心的真實情況。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一個人所說的話,實際上就應該是其內心的真實想法。當然,其行為舉止也應該是遵從于其內心的真實。一個人說出來的話是需要坦蕩地去表露自己心靈的,如果一個人長期地昧著良心去說話、去行動,那就是“心口不一”,那么,這個人也就沒有辦法得到他人的認可。言行就相當于一個放映機,不斷地將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影射出來,將心中那些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因此,我們在考量一個人的時候,需要觀其行,察其言,如此才能窺探其真實的心理。早在很久以前,孔子就提出了選賢才的標準,即“觀其行,察其言”。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道:“應該選取什么樣的人才呢?”孔子回答道:“弓與箭協調,然后才能要求它射中;馬老實善良馴服,然后再要求它是駿馬;人一定要忠實、誠懇、穩重、樸實,這以后才能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現在有人不忠實、不誠懇、不穩重樸實,卻富有智慧、才能,像這樣的人猶如豺狼一般,不能讓自己靠近他。因為這個緣故,先要看一個人確實仁厚、誠懇,然后才親近他,如果這個人又有智慧才能,然后再任用他。所以說,親近仁厚的人再因為他的才能而任用他。選取人才的方法,不僅要聽他說,更要觀察他的行動。言語是用來抒發一個人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干事的人,一定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因為這個緣故,先要看他說的,然后考察他的行為。用言語來考察他的言行,即使有為非作歹的人,也無法掩飾他的真情。”哀公說:“說得好。”
其實,不光是在選取人才時,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要想了解對方的真實心理,我們依然需要“觀其行,察其言”,因為對方的言行中的細節是很難掩蓋的,抓住這些細節,就能清楚地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所想。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參禪、斗嘴、斗智斗勇。
有一次,兩人一起參禪,相對而坐,蘇東坡問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說:“看到佛。”接著佛印問蘇東坡:“你看到了什么?”蘇東坡回答說:“看到了牛糞。”
當他得意揚揚地回到家中,并把這事告訴蘇小妹,滿心以為這是他與佛印和尚暗中較量的一次輝煌的勝利時,沒想到蘇小妹聽了卻搖頭嘆息道:“哥,你輸得好慘!”蘇東坡不解,蘇小妹解釋道:“參禪講究的是內心的修煉,明心悟性,你心中有什么,你就會看到什么。佛印眼中看到的是佛,說明他心中有佛,而你看到的是牛糞,說明你心中有什么?”
明心悟性,你心中有什么,你就會看到什么。換句話說,你心中如何想,你就去說什么,去做什么,一言一行都是你內心的真實影射。相隨心生,境由心轉,一切皆從心生。正因為言行均是一個人內心的真實反映,因此,言行對我們識破人心有很大的幫助。在日常交際中,我們需要隨時觀察對方的言行,不錯過一個動作,不漏掉一句話,并通過對方的言行來窺探其心理,如此,才能掌握交際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