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暗示
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感觸,一些剛剛出生的嬰兒,把他放到床上或者搖籃里,他就開始哭起來,而如果我們抱起他,他會停止哭泣,然后我們再放下,他又會哭……孩子的表現,其實就是我們此處要提到的心理暗示,嬰兒是想暗示他的父母:他想要被抱著,并且,他成功了。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心理暗示以外,還有父母的自我暗示,他們暗示自己,只有把孩子抱起來,孩子才會停止哭泣,如果父母接受了孩子暗示的話,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要抱著孩子才能睡而不能將他放到搖籃或者床上了。另外,嬰兒雖小,但是他們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懷抱比硬邦邦的床更舒服,也更有安全感,而且,他們認識到,啼哭能換來父母的懷抱,所以,只要他們離開父母的懷抱,就會哭泣。然而,家長總是需要工作和生活,需要安排其他事,不可能總是抱著孩子,由此另外一種情況出現了,在家長很忙時,不得不把孩子放下;孩子啼哭,他們剛開始可能會抽時間過來抱一小會兒,但后來實在沒時間的情況下,就只管讓孩子哭了,可是卻發現,十幾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孩子居然不哭了,這時孩子也逐漸認識到,再哭都沒用,所以也就不會以此來換取父母的擁抱了,而這一點,是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獲得的暗示。
因此,細心的你可以發現,在生活中,對于嬰幼兒而言,那些愛哭的孩子經常要求父母抱著,而不被父母抱著的孩子哭泣要少得多。
從這一生活體驗中,我們理解了暗示、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那么,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測的事物,它只不過是當人們受到來自外界或者他人的愿望、態度和信念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反應,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最常見的心理現象之一。這一心理現象發生作用的過程通常是平和自然的,接收的一方也是在無意間接受這種信息的。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會受到心理暗示,這也是人的基本心理特性。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這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學習能力。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擁有這種能力,它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們保護和塑造自我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接受著來自外界或者他人的心理暗示。
比如,去購物時,我們的購買心理會被平日里看到的一些廣告所影響,這是一種對我們潛意識的暗示,在廣告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我們的潛意識也會累積這些信息,而當我們步入商場或者超市時,這些累積的信息就會被激發出來,然后影響著我們的購買行為。
再比如,學生時代,因為升學或者其他原因,到了新的學習環境中,我們的成績會出現變化,而這一點與周圍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學習氛圍很濃厚,我們也會努力學習,相反,我們就會怠惰,這也是暗示起了作用。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實驗更能證明這一點:
曾經有一個關于A箱和B箱的實驗。“A箱和B箱”是曾經在電視或研討會上所做的表演,演示者的目的是讓大家更理解潛意識在溝通上的重要性。
“請你想象一下,這里有兩個箱子,A箱和B箱。”演示者用手勢指示了兩個想象的箱子的位置。
“請你憑直覺立刻想象其中一個箱子。”
被要求的人,會立刻回答說:“嗯,A箱。”
“為什么選擇A箱?”
“沒什么,就是覺得……”演示者帶著微笑,非常理解地點頭。
“你以為是自己選擇了A箱,其實不然——是‘我’叫你‘選擇’A箱的。”
“你叫我選的?什么意思呢?”
后來,很多演示者都做過這樣的心理控制實驗,總是有很多自愿者參加。其實我們也可以輕易讓對方選擇你所指定的箱子,秘密就在于你用手勢指示箱子位置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用左手指示“這里有A箱”,再用右手指示“這里是B箱”。然后放下雙手。接著問:“如果要立刻選擇的話,你會選擇哪一個?”而在說到“立刻”時,要大膽舉起左手指示A箱的位置。如此,“A箱”的印象就會跳進對方的潛意識里,被迫用直覺選擇時,“A箱”較容易浮現在腦海。當然,對方在意識上完全不會察覺,所以會以為是自己無意中的選擇。
這則心理學實驗表明一點,人都在不自覺地接受周圍的暗示。
由此,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即便你原本想抗拒。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巴普洛夫·彼得·伊凡洛維奇也認為,正是人類在不斷地繁衍和變化,才有了“讀懂暗示”這一結果。他認為,人類在艱苦的環境中摸爬滾打,然后逐漸形成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在危險逼近時,他們就會將以往積累的經驗派上用場,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化險為夷。所以,心理學家稱,只要那些能讀懂暗示的人們,才具有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