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中醫食療學的發展沿革

藥食同源,醫食同源,醫藥同源,反映了食物的起源與藥物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歷史悠久,與中藥學具有同等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傳統理論認為,商湯時的伊尹創立了湯液。而在西周時期設立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其中專設食醫,管理帝王的飲食營養,說明古代是非常重視食物的食養和食療作用的。戰國時期,據考證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遺憾的是此書已失傳;《素問》中談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強調食物的不同作用。東漢時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有薏苡仁、粟米、葡萄、大棗、龍眼、蟹、雞等。而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有豬膚湯、苦酒、當歸生姜羊肉湯等食療方。梁代陶弘景所整理的《本草經集注》中就專列米谷果魚,將其單獨成章,為后人研究食物開了先河。唐代大醫藥家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中專列“食治篇”,記載食物154種,并將其分果實、菜蔬、谷米、鳥獸四類。孫思邈的弟子孟詵所著《補養方》三卷,將每一味食物單獨進行表述,后來經過張鼎增補而成《食療本草》三卷,這是我國最早的食物學專著。唐代還有昝殷所著《食醫心鑒》。至此食療學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宋代有《日用本草》,元代宮廷御廚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記載的食物達到230種,這是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為后人研究食物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食物的研究更是具體、詳盡,記載食物達500余種。清代王士雄所著《隨息居飲食譜》,章穆所著《調疾飲食辨》也對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太原市| 花莲县| 三台县| 雅安市| 凌云县| 乌鲁木齐县| 油尖旺区| 那曲县| 探索| 郎溪县| 淮安市| 岑溪市| 凉城县| 东方市| 宝坻区| 汉寿县| 固原市| 靖江市| 平远县| 易门县| 吉隆县| 应用必备| 水城县| 江津市| 沁源县| 松潘县| 嘉鱼县| 砚山县| 柯坪县| 皮山县| 自贡市| 综艺| 台前县| 宁明县| 洛川县| 班玛县| 和林格尔县| 南澳县| 百色市|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