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食療
- 王緒前
- 631字
- 2021-06-09 16:54:48
六、食物的性能表述
食物的基本性能,在語言表達上和內涵方面與中藥并無本質區別,食物、中藥通稱為本草。在研究食物作用方面,也是強調食物性味的。
所謂性,也稱為氣,食物的四性,即寒、涼、溫、熱四種屬性。在具體表述中又有大寒、寒、微寒、涼;大熱、熱、大溫、溫、微溫;平性等不同術語。中醫將食物分成四性,是指人體在攝入食物要有針對性,如發熱、口渴、怕熱、喜冷飲,為熱性病證,可攝取寒涼性食物,如芹菜、大白菜、冬瓜、白蘿卜、萵筍、空心菜等;如畏寒、口淡、喜熱飲、大便稀溏,為寒性病證,可攝取溫熱性食物,如生姜、韭菜、蒜、香菜、蔥等。了解食物的屬性,再針對自己的體質選擇食物,對身體大有裨益。平性食物則寒熱體質者都能食用,如枸杞、山藥等。
味也稱為味道,在中藥理論中稱味為五味,指的是藥物和食物的不同味道,即辛甘酸苦咸,而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味覺器官感知的還有澀、淡、麻、鮮等味。
中醫認為辛味能散能行,具有行氣、活血、散寒、散熱的作用,能促進新陳代謝,多食傷津液,如姜、蔥、辣椒等。甘味能補、能緩、能和,即補虛強壯、緩解疼痛、調和藥性,如粳米、大棗等。一般來說,食物中絕大部分多為甘味,因為甘味口感好,人們容易接受。酸味能收能澀,即收斂固澀,如梅子、石榴等,多用來治療諸如久瀉、久痢、遺精、滑精等。苦味能泄能燥,即清熱瀉火,降泄氣機上逆,通瀉大便,燥濕,如苦瓜、苦菜等。咸味能通便,軟堅,如海帶、紫菜等。
其他諸如升降浮沉、毒性理論等均與中藥基本理論無區別,故不多述,可參考中藥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