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
本品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別名】佛豆、胡豆、灣豆、南豆、寒豆、馬齒豆、川豆、倭豆、羅漢豆。
【性味】甘,平。
【功用】
1.補益脾胃 用于脾胃不健、倦怠少氣、食少膈食、腹瀉便溏等。
2.清熱利濕 用于濕熱內蘊之水腫、小便不利、黃水瘡等。
【趣話別說】
1.關于名稱 蠶豆因豆莢狀似老蠶,又成熟于養蠶季節,故名。相傳是張騫出使西域從大宛引入我國的。蠶豆的莢果呈扁平筒形,未成熟時豆莢為綠色,莢殼肥厚而多汁,每莢種子2~4粒,種子扁平,略呈矩圓形。
2.關于食用 蠶豆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是豆類蔬菜中重要的食用豆之一,可以當作主食食用,亦可將未成熟的蠶豆作蔬菜食用,味道鮮美。稍老的青蠶豆可以剝皮后炒食,不剝皮的老蠶豆堅硬,所以人們形容老太太吃蠶豆是“軟磨硬頂”。
嫩蠶豆也可以生食,但不提倡這樣吃。若當蔬菜食用,入口軟酥、柔膩適宜、美味可口,亦可當雜食吃。蠶豆的吃法,一種是清水煮,起鍋時撒點細鹽,再淋點菜子油食用;也可以將蠶豆剝了皮分成兩瓣炒吃;過去因為蔬菜少,還可以將蠶豆先在鍋中炒枯,再將蠶豆置于水中,瀝干后將蠶豆加油鹽炒吃,味道鮮美。故其食用可以炒菜、涼拌,又可以制成各種小食品,是一種大眾食物。
3.關于藥用 蠶豆有消水腫的作用,可以治療腎炎、水腫;現用于消腎炎蛋白尿,并有增強記憶力、健腦的作用。另外蠶豆衣能健脾利濕、利水消腫,用治浮腫、小便不通。蠶豆花能止血、止帶、降血壓。
【用法】可煮、炒、油炸,也可浸泡后剝去種皮作炒菜或湯。
【食用注意】
1.蠶豆性壅滯,多食令人腹脹。但若“浸以發芽,更不壅滯”。(《隨息居飲食譜·谷食類·蠶豆》)
2.中焦虛寒者不宜食用。
3.蠶豆過敏者不宜。蠶豆過敏病是一種溶血性貧血,俗稱蠶豆病(胡豆病)。極少數人(男孩較多)在食入蠶豆后容易發病,臨床表現多呈急性發作,突然發熱,畏寒,軟弱乏力,頭昏,頭痛,全身酸痛,尤其是腰痛、惡心、厭食等。數小時內出現黃疸,貧血,尿色深黃或至醬紅色(血紅蛋白尿)。輕者,停食蠶豆后,數日內可自行好轉;重者治療以腎上腺激素和輸血為主。
4.痛風、糖尿病、胃下垂患者不宜。
5.有認為不宜與菠菜、田螺同食。
【現代研究】
1.蠶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B2最為豐富。
2.成熟蠶豆的熱量、蛋白質、礦物質和某些維生素遠較未成熟蠶豆高,但未成熟豆為維生素A、維生素C的上等來源。
3.蠶豆中的鈣,有利于骨骼對鈣的吸收與鈣化,能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
【食療方】
1.腎炎 陳蠶豆150g,紅糖30g,煎水服。
2.高血壓 蠶豆花開水泡服。
3.痢疾 蠶豆60g炒黃,百草霜(即燒柴火灶的鍋底灰)30g,放鍋內同炒加米湯煎服。
4.水腫、小便不利、腳氣 蠶豆衣、冬瓜皮,水煎服。
5.婦女白帶過多、高膽固醇 鮮蠶豆花水煎服。
6.胎漏 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次10g,加白糖少許,開水調服。
7.陰道出血 熟蠶豆磨成粉,加糖調服。或用蠶豆花陰干后研末,以開水沖服。
8.咯血、吐血、衄血 蠶豆花、白茅根、牡丹皮各適量,煎水服。
9.膈食 蠶豆磨粉,紅糖調食。
10.肺結核出血、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等癥 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次服20mL,每日2次。
11.吐血、婦女白帶多 蠶豆花陰干研末,每次10g,開水沖服。
12.黃水瘡、膿包瘡 蠶豆花炒焦研末,以植物油調,涂患處。每日2次。
13.禿瘡 鮮蠶豆搗成泥,涂在瘡上,干即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