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病因辨證

病因辨證是以中醫學病因理論為依據,通過分析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辨別、分析,以確定病人的具體病因的一種辨證方法。中醫學中所論的病因,不僅指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逸、房勞、外傷、蟲積等致病原因,還包括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病理產物,如瘀血、痰飲等。病因辨證的內容主要包括六淫、疫癘證候,七情、飲食、勞逸證候及外傷、蟲積證候的辨識。瘀血、痰飲等所致證候將于“氣血津液辨證”中論述。

一、六淫、疫癘辨證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來的致病邪氣,疫癘則是傳染性極強的致病因素,二者均為外感性病因,多經口鼻、肌表侵入人體而致病。因此,病初多為表證,也有直中于里而發為里證者。

(一)六淫辨證

1.風淫證

風淫證是指感受外界風邪而引起的,以起病迅速、表現變化多端或游走不定為主要特點的一類病證,又稱外風證。根據風邪所侵襲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常見病證:

(1)風襲肺衛

風邪侵襲肌表,衛陽被郁,腠理開合失調,或風犯肺衛,肺氣不利,可見發熱,惡風,汗出,頭身疼痛,脈浮緩,或見鼻塞,咳嗽等癥。

(2)風水相搏

外感風邪,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可見突發眼瞼、頭面、四肢水腫,伴微惡風寒、發熱、咽痛、脈浮等癥。

(3)風客肌膚

風邪客于肌膚,榮衛不和,氣血壅滯,可見皮膚瘙癢,或出現紅色丘疹,時發時止等癥。

(4)風歷關節

風寒濕邪阻滯筋骨關節而以風邪為主,可出現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等癥。

(5)風襲經絡

風邪侵襲經絡,經氣阻滯,筋脈不利,可見顏面肌膚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伴惡寒,脈浮等癥。

2.寒淫證

寒淫證是指因感受外界寒邪導致陽氣損傷,氣血運行障礙,出現以疼痛為主要特點的一類病證。根據寒邪所侵襲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常見病證:

(1)寒襲肌表

寒邪束表,衛陽內郁,腠理閉塞,或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見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或頭項強痛,骨節疼痛等癥。

(2)寒邪犯肺

肺失宣降,可見咳嗽,哮喘,咳白痰,面白,肢冷,脈沉緊或遲等癥。

(3)寒滯胃腸

寒邪直中,遏制胃腸陽氣,阻滯氣機,可見脘腹冷痛喜溫,腸鳴吐瀉,面白,肢冷,脈沉緊或遲等癥。

(4)寒客關節

寒夾風濕之邪,阻滯于關節肌肉,可見關節冷痛,肢體拘急,屈伸不利等癥。

3.暑淫證

暑淫證是指夏季感受暑邪導致氣耗津傷、兼夾濕邪,出現以發熱、乏力、胸悶等為主要特點的一類病證。根據暑邪傷人程度的輕重及其是否兼夾濕邪致病,可歸納為以下不同病證:

(1)暑傷津氣

暑熱侵襲,耗氣傷津,可見發熱,口渴,神疲氣短,心煩頭暈,汗出,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干等癥。

(2)暑濕內蘊

暑邪夾濕,侵襲人體,可見煩躁,口渴,胸脘滿悶,納呆,嘔惡,便溏,肢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癥。

(3)暑熱動風

暑熱熾盛,引動肝風,可見高熱,神昏,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癥。

(4)暑閉氣機

暑熱卒中,閉阻氣機,可見突然昏倒,身熱汗少,手足厥冷,氣喘不語,牙關緊閉等癥。

4.濕淫證

濕淫證是指感受外界濕邪而引起的病變,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以滿悶、沉重之感為主要表現特點的一類病證。根據濕邪所侵襲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不同病證:

(1)濕困肌表

濕邪困阻肌表,衛陽內郁,氣機不暢,或濕邪阻遏清陽,可見身熱,肢體倦怠,身重而痛,或見頭重如裹或脹痛,脈濡,苔膩等癥。

(2)濕浸肌膚

濕邪浸淫肌膚,與氣血相搏,可見皮膚生瘡,破潰流黃水,或伴奇癢等癥。

(3)濕傷關節

濕邪流注關節,可見肢體、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等癥。

(4)濕阻中焦

濕邪內侵,困阻中焦,致氣機不暢,脾運失常,可見胸悶,納少,惡心,嘔吐,脘腹脹滿,便溏,肢體沉重等癥,或見肢體腫脹,或見女子帶下量多而白,小便混濁或不利等癥。

5.燥淫證

燥淫證是指感受秋季燥邪而引起的津液耗傷、肺臟受損,以干咳、少痰及干燥不潤為主要表現特點的一類病證。根據與燥邪合而致病的邪氣性質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不同病證:

(1)溫燥

初秋季節,炎熱干燥,燥邪多與熱邪合而致病。燥熱客于肌表,則見發熱,微惡風寒,汗出,頭痛,脈浮數等癥;燥熱犯肺,灼液傷津,肺失潤降,則見鼻咽干燥,口渴喜飲,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甚至痰中帶血,胸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而干等癥。

(2)涼燥

深秋季節,燥寒束表,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脈浮等癥;燥寒襲肺,耗傷肺津,肺氣宣降失常,可見喉癢,咳嗽少痰,鼻塞,口、鼻、舌、咽干燥等癥。

6.火(熱)淫證

火淫證是指感受火熱病邪而引起的燔灼迫急,耗津傷液,以動風、動血之象為主要表現特點的一類病證。溫邪與火熱之邪同性,溫為熱之漸,火為熱之極。根據火熱之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病證:

(1)風熱犯表

風熱之邪初襲人體肌表,則見發熱,微惡風寒,咽喉腫痛,舌邊尖紅,脈浮數等表實熱證的表現。

(2)熱邪內盛

表熱傳里,或表寒化熱入里,或火熱之邪直入臟腑、營血,可傷及不同臟腑、組織器官,而出現以壯熱,口渴引飲,面紅目赤,口舌生瘡,癰腫瘡瘍,心煩,出血,斑疹,神昏譫妄,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等里實熱證表現為基本特征的多臟腑、組織器官的火熱證候(參見“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的相關內容)。

(二)疫癘辨證

疫癘是指感受瘟疫毒邪而引起的病證,常見有大頭瘟、爛喉丹痧、疫喉、百日咳、疫毒痢等,具體內容將在《溫病學》及臨床各科中學習。

二、七情、飲食、勞逸辨證

(一)七情證候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當情志刺激過度(過于強烈或持續時間過久),超越了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時,則可影響臟腑氣機(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愁則氣閉塞不行、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等),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而演變、發展成各種不同的內傷病證。因此,情志刺激是內傷疾病的常見病因。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影響的內臟也不盡相同,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脾、思傷心脾、悲傷肺、驚恐傷心腎等。

適度的喜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若高興過度,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而見心神不安,精神恍惚,或語無倫次,舉止失常等。

大怒,可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出現兩脅脹痛,胸悶,急躁易怒,善太息等;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并走于上,則可見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嘔血,甚至神昏暴厥等。

憂愁日久不解,耗傷肺、脾之氣,則見郁悶不樂,納呆,神疲等。

思慮太過,可使脾氣耗傷,心血虧虛,則見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納少,腹脹,大便溏薄,形體消瘦等。

過度悲傷則傷肺,肺傷則氣消,故見面色慘淡,哀傷嘆息,精神萎靡等。

極度恐懼,使心神不能安藏,腎之精氣下劫,腎氣不固,則見怵惕不安,常欲閉戶獨處,如人將捕之,遺精滑泄,二便失禁等。

驚則氣亂,內動心神,神氣被擾,則見情緒不寧,驚恐不安,甚則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等。

(二)飲食、勞逸所傷證候

飲食不節或不潔,可導致脾、胃、腸功能紊亂的一類病證;操勞過度可耗傷陽氣,導致氣虛;房勞過度則損傷腎之精氣,導致腎精虧虛;過于安逸,則氣機不利,氣血運行失暢,痰濁內生,而變生各種疾病。上述證候的具體內容可見“氣血津液辨證”及“臟腑辨證”等章節。

三、外傷、蟲積辨證

(一)外傷

外傷是指受金刃、跌仆、閃挫及蟲獸所傷引起的局部癥狀及整體所反映的證候。金刃、跌仆等可導致皮肉筋骨或內臟損傷,局部可出現疼痛、青紫、腫脹、出血、筋傷骨折及活動不便等;若內臟受損,則可導致各種出血,甚至昏迷等。蟲獸所傷(如蜂、蝎等蜇傷及蛇、犬等咬傷),輕則局部紅腫、疼痛、麻木,重則牽及四肢發麻、疼痛,頭暈,胸悶,昏迷等。如被狂犬咬傷,日后可發為狂犬病,出現恐水,畏光,畏聲,吞咽、呼吸困難,肢體抽搐等。

(二)蟲積

蟲積是指寄生于人體的蟲類,通過耗傷氣血,影響臟腑功能而引起的一類病證。寄生蟲的致病特點為:①病位以腸道為主,有時也可侵入胃、膽、肝等臟腑。②以腑氣逆滯及營血耗損為基本病機。③不同的寄生蟲可引起各自特有的癥狀、體征,具體特征如下:

1.蛔蟲病

臍腹陣痛,甚至劇痛難忍,納呆,嗜食異物,面黃肌瘦,體倦無力,或睡中img齒,面有白斑,唇內有粟狀結節。

2.蟯蟲病

肛門作癢,夜間明顯,睡眠不安。

3.絳蟲病

糞便中有白色蟲體節片排出,伴腹痛、腹脹及腹瀉等。

4.鉤蟲病

面色萎黃虛浮,消瘦或浮腫,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善食易饑等。

蟲積的辨證要點有以下3個方面:①腹痛時作時止,可吐蟲、便蟲,或可觸及蟲團。②可有面黃肌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③大便顯微鏡檢查可發現蟲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靖宇县| 柞水县| 盐亭县| 浪卡子县| 孟津县| 都江堰市| 历史| 廊坊市| 黄浦区| 洱源县| 盐山县| 廉江市| 长春市| 淮北市| 松阳县| 香港 | 固阳县| 杭锦后旗| 桂林市| 冷水江市| 灵丘县| 江口县| 奇台县| 珠海市| 景德镇市| 武川县| 南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台湾省| 高密市| 罗甸县| 扎赉特旗| 界首市| 弋阳县| 平舆县| 琼海市| 和林格尔县| 麻江县| 陈巴尔虎旗| 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