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八綱辨證

八綱,即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醫生通過四診獲得病情資料后,根據病位的深淺、病性的寒熱、邪正的盛衰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八類證候的過程,稱為八綱辨證。

八綱的內容,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論及,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更具體運用于傷寒與雜病的診療中。到了明代,八綱的概念與內容已為許多醫家所重視與接受。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指出:“陰陽既明,則表與里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并認為“凡診病施治,必須審陰陽,乃醫道之綱領。”首先提出陰陽為二綱,二綱可以統領六變。清代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將八者并列,并認為:“受病百端,不過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盡之。”但仍未提及八綱之說。近世醫家祝味菊在《傷寒質難》中說:“所謂‘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也。古昔醫工觀察各種疾病之證候,就其性能之不同,歸納于八種綱要,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正式提出了八綱的名稱,八綱辨證之說也由此沿用至今。

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綱加以歸納。如疾病的類別,可以概括為陰證與陽證;根據病位的深淺,可分為表證與里證;根據疾病的性質可分為寒證與熱證;根據邪正的盛衰,則邪盛為實證,正衰為虛證。根據八綱辨證,可將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四對綱領性證候,從而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預測其發展趨勢,為治療提供依據。

八綱是從各種辨證方法中概括出來的、用于分析各種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方法的基礎。在辨證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中陰陽兩綱又是八綱的總綱,可概括其他六綱,即表、熱、實證為陽,里、寒、虛證為陰。

八綱所概括的每一綱領性證候雖均有其獨特的內容,但并不是孤立、不變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如表里、寒熱及虛實之間可相兼出現,表現為表實證、里寒證、虛熱證等;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之間可出現交織在一起的夾雜情況,表現為表里同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等;在一定條件下,疾病可出現轉化,表現為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證轉熱、熱證轉寒、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等;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還可出現與疾病性質相反的假象,表現為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真實假虛、真虛假實等。因此,運用八綱進行辨證時,不僅要熟練掌握八綱基本證候的特點,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兼、夾雜及轉化等關系。

一、表里辨證

表里是辨別疾病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一對綱領。表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為表,臟腑為里;臟與腑相對而言,臟為里,腑為表;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里等。從外感病的病勢深淺而論,病邪入里一層,病深一層;病邪出表一層,病淺一層。表里的這種相對概念對傷寒的六經辨證和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尤為重要。

一般而言,皮毛、肌腠、經絡為外為表,血脈、骨髓、臟腑為內為里。因此,臨床上一般把外邪侵襲肌表,病位淺者,稱為表證;病在臟腑,病位深者,稱為里證。

(一)表證與里證

1.表證

表證是指邪氣從皮毛、口鼻而入,正邪相爭于表所產生的證候。《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表證見于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或惡風),頭身疼痛,舌苔薄,脈浮等,可兼見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

【病機分析】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了衛氣的正常宣發,影響其溫煦功能,所以出現惡寒;邪氣外束,腠理閉塞,衛氣起而抗邪,正邪相爭,則出現發熱;外邪束表,經氣郁滯不暢,不通則痛,故見頭身疼痛;病邪在表,尚未入里,所以舌象沒有明顯變化而呈現薄苔;正邪相爭于肌表,脈氣鼓動于外,故見脈浮。此外,肺主皮毛,鼻為肺竅,皮毛受邪,內傳于肺,鼻咽不利,可見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癥。

表證的臨床表現可因所感受的邪氣性質的不同而有差異,如表寒證(亦稱表實寒證或風寒表證),是由于風寒邪氣侵襲肌表所致,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緊等為主要表現;表熱證(亦稱表實熱證或風熱表證)是由于感受風熱之邪所致,以發熱、微惡風寒,有汗,脈浮數等為主要表現;傷風表證(亦稱風寒表虛證或風邪襲表證)是由于風邪侵襲肌表所致,以發熱、惡風、頭痛、汗出、脈浮緩等為主要表現。

2.里證

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景岳全書·傳忠錄》說:“里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里證。”里證多見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階段或內傷疾病,其起病可急可緩,一般病情較重、病程較長。

形成里證的常見原因有以下3種情況:①外邪不解,內傳入里。②外邪直中,侵犯臟腑。③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致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常。

【臨床表現】里證的范圍廣泛,癥狀繁多,可以說凡不是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于里證的范疇。因此,對于屬于里證范圍的具體證候的辨別,還須結合八綱辨證的其他內容及臟腑、氣血津液等其他辨證方法(具體內容詳見有關章節)。

【病機分析】詳見相關章節。

3.表證、里證的鑒別要點

在鑒別表證、里證時,應根據寒熱癥狀、臟腑癥狀是否突出及舌象、脈象的表現等進行分析(表2-1)。此外,辨表、里證尚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及病程的長短等。

表2-1 表證與里證的鑒別簡表

img

附:半表半里證

半表半里證是指外邪由表內傳,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間所表現的證候。

半表半里證以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等為主要表現。是由于邪氣在表里出入過程中,邪正分爭,使少陽樞機不利所致(參見“六經辨證”中的“少陽病證”)。

(二)表證與里證的關系

1.表里同病

表證和里證在同一時期出現,稱表里同病。其形成多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表證未罷,又及于里;二是本病未愈,又加標病,如本有內傷,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等。但也有初病就表里同病者。

表里同病時,往往與寒熱、虛實相互交錯,可概括為6種情況。

(1)表里俱寒

如外感寒邪,內傷飲食生冷或素體脾胃陽虛,又感風寒之邪等所致的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腹痛吐瀉,肢冷,脈遲等。

(2)表里俱熱

如素有內熱,又感風熱之邪所致的發熱,微惡風寒,汗出,咽痛,煩躁,口渴,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等。

(3)表寒里熱

如表寒未解,又傳入于里化熱,或本有里熱,外感寒邪,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脈數等。

(4)表熱里寒

如脾胃虛寒,復感風熱,表現為發熱惡風,頭痛,咽痛,四肢不溫,大便溏瀉等。

(5)表里俱實

如痰食內滯,外感寒邪,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腹部脹滿,大便秘結,脈滑實等。

(6)表實里虛

如素體脾肺氣虛,又感風寒之邪,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

2.表里出入

表里出入是指外感病邪,邪正相爭,邪氣由表入里或由里達表。邪氣出入之趨向取決于正邪雙方斗爭的勝負。因此,掌握病勢的表里出入變化,對于預測疾病的發展、轉歸,及時調整治療原則與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1)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是指表證病邪不解,內傳入里,出現里證,表證隨之消失。多因正氣不足,或邪氣過盛,或失治誤治,護理不當等因素所致,為邪勝正負的結果,提示病勢加重。如原為表寒證,若惡寒自罷,身痛亦除,不惡寒但惡熱,并出現口苦,心胸滿悶,汗出,渴欲飲水,舌紅苔黃等,則為表邪不解,入里化熱,疾病由表寒證轉化成里實熱證。

(2)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是指某些里證,病邪從里透達于外。多因治療護理得當,機體抗邪能力增強所致,為正勝邪負的結果,提示病勢減輕。邪氣多以汗、疹、白img等形式向外透發。如外感溫熱病中,高熱煩渴之里熱證,隨汗出而熱退身涼;熱入營血之證候,隨斑疹的透發,身熱、煩躁、譫語減輕等,此為病邪由里達表之象。但其結果并非是里證轉化成了表證。正如《景岳全書·傳忠錄》所說:“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謂之表證。若由內以及外,便非表證矣。”

二、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有陰精、陽氣之別,寒證和熱證反映了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調經論》中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則陽乘之,其變為熱;陽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寒。”概言之,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為熱證,所以辨寒熱實際上是辨陰陽之盛衰。

(一)寒證與熱證

1.寒證

寒證是指感受寒邪,或體內陽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具體有里寒、表寒、虛寒、實寒等的不同。寒邪客于臟腑,或因陽氣虧虛所致者,多為里寒證;風寒之邪襲于肌表,多為表寒證;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而陰寒偏勝者,多為虛寒證(又稱陽虛證);因感受外界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所致,起病急驟,體質壯實者,多為實寒證。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的臨床表現不盡一致,但其常見癥狀有惡寒(或畏寒)喜暖,面色img白,肢冷蜷臥,冷痛,口淡不渴,痰、涎、涕等清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潤,脈遲或緊等。

【病機分析】陽虛陰寒內盛,或寒邪遏制陽氣,形體失卻溫煦,則見惡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蜷臥,冷痛等;寒不消水,津液未傷,故口淡不渴,痰、涎、涕等清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而潤。

2.熱證

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氣亢盛,體內陰液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具體有里熱、表熱、虛熱、實熱等的不同。熱邪盛于臟腑,或陰液虧虛所致者,多為里熱證;風熱之邪襲于肌表,多為表熱證;內傷久病,陰液耗損而虛熱偏盛者,多為虛熱證(又稱陰虛證);外感火熱之邪,或過服辛辣溫熱之品,或七情過激,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所致,病勢急而形體壯者,多為實熱證。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表現不盡一致,但其常見癥狀有發熱,惡熱喜冷,口渴喜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而干燥少津,脈數等。

【病機分析】陽熱偏盛,津液被耗,或陰液虧虛,虛熱內盛,故見發熱,惡熱喜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等熱象表現;熱傷津液,故見口渴喜飲,痰涕黃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少津等癥。

3.寒證與熱證的鑒別要點

對寒證與熱證的辨別,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癥狀作出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面的表現(表2-2)。

表2-2 寒證與熱證的鑒別簡表

img

續表

img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里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4.寒證、熱證的真假辨別

一般來說,寒證多表現為寒象,熱證多表現為熱象,只要抓住上述幾個鑒別要點就可作出判斷。但在某些疾病的危重階段,可表現出一些不符合常規認識的征象,也就是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會出現一些與其寒、熱病理本質相反的“假象”癥狀或體征,從而影響對寒證、熱證的準確判斷。具體來說,有真熱假寒和真寒假熱兩種情況。

(1)真熱假寒

真熱假寒是指疾病的本質為熱證,卻出現某些“寒象”的表現,又稱“熱極似寒”。如里熱熾盛之人,除出現胸腹灼熱、神昏譫語、口臭、息粗、渴喜冷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干、脈有力等里實熱證的典型表現外,有時會伴隨出現四肢厥冷、脈遲等癥。從表面來看,這些“寒象”似乎與疾病的本質(熱證)相反,但實際上這些表現是由于邪熱內盛,陽氣郁閉于內而不能布達于外所致,而且邪熱越盛,厥冷的程度可能越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因此,這些“寒象”其實為熱證發展到較為嚴重、復雜階段的表現,也是陽熱內盛疾病本質的反映,只不過是較常規熱證的病機和表現更為復雜。

(2)真寒假熱

真寒假熱是指疾病的本質為寒證,卻出現某些“熱象”的表現,又稱“寒極似熱”。如陽氣虛衰,陰寒內盛之人,除出現四肢厥冷、小便色清、便質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脈來無力等里虛寒證的典型表現外,尚可出現自覺發熱、面色發紅、神志躁擾不寧、口渴、咽痛、脈浮大或數等癥。從表面來看,這些“熱象”似乎與疾病的本質(寒證)相反,但實際上這些表現是由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所致,而非體內真有熱。同時,這些“熱象”與熱證所致有所不同。如雖自覺發熱,但觸之胸腹無灼熱,且欲蓋衣被;雖面色發紅,但為兩顴浮紅,時隱時現;雖神志躁擾不寧,但感疲乏無力;雖口渴,卻欲熱飲,且飲水不多;雖咽喉疼痛,但不紅腫;雖脈浮大或數,但按之無力。因此,這些“熱象”其實為危重寒證的表現,是陰寒內盛疾病本質的反映,但較一般寒證的病機和表現更為復雜。

當出現上述“熱極似寒”或“寒極似熱”的情況時,一定要注意在四診合參、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透過現象抓本質。在具體辨別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了解疾病發展的全過程,一般情況下“假象”容易出現在疾病的后期及危重期。②辨證時應以身體內部、中心的癥狀及舌象等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外部、四肢的癥狀容易表現為“假象”。③“假象”和真象存在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img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而里熱熾盛的面赤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伴隨胸腹部灼熱,揭衣蹬被;而陰寒內盛者則往往身體蜷臥,欲近衣被。

(二)寒證與熱證的關系

1.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除了單純的寒證與熱證外,臨床上還經常出現寒證與熱證在病人身上同時出現的寒熱錯雜情況。常見有表里的寒熱錯雜與上下的寒熱錯雜。

(1)表寒里熱

表寒里熱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患者既有表寒的表現,又有里熱的癥狀。具體表現參見“表里同病”。

(2)表熱里寒

表熱里寒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患者既有表熱的表現,又有里寒的癥狀。具體表現參見“表里同病”。

(3)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時間內,既見胸中煩熱,口干喜飲,目赤腫痛等,又見脘腹部隱痛,喜溫喜按,大便溏瀉等。此為熱在上焦,寒在脾胃。

(4)上寒下熱

上寒下熱是指患者在同一時間內,既有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見小腹脹滿,尿頻,尿痛等癥,此為寒在胃脘,熱在膀胱。

2.寒熱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寒證與熱證可以相互轉化。

(1)寒證轉熱

寒證轉熱是指原為寒證,后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多因治療不當,過服溫熱藥物;或由于失治,寒邪未被及時發散,而機體的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如疾病開始出現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的表寒證,數日后,患者表現為壯熱、不惡寒、反惡熱、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的里熱證,此屬表寒證轉化為里實熱證的情況。

(2)熱證轉寒

熱證轉寒是指原為熱證,后出現寒證,而熱證隨之消失。多因失治、誤治,陽氣耗損;或邪氣過盛,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退所致。如高熱病患者,由于汗、吐、下太過,陽隨津脫而出現體溫驟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的虛寒證(亡陽),此屬熱證轉化為寒證的情況。

三、虛實辨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治療時虛證宜補,實證宜攻。通過虛實辨證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況,為正確判斷病勢的進退、預后及治療提供依據,避免虛虛實實之誤。

(一)虛證與實證

1.虛證

虛證是指人體氣血、陰陽、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明顯為基本病理所導致的各種證候。虛證的形成包括先天稟賦不足與后天失養兩個方面,后天失養包括飲食失調、七情內傷、房勞過度或久病失治、誤治等。

虛證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津虧、精虧等證,各種虛證的表現極不一致,很難用幾個癥狀全面概括(具體內容詳見其他有關章節)。但臨床上一般表現為久病,勢緩,具有“衰退、不足、松弛”等臨床特征,故《難經·四十八難》有“緩者為虛”“出者為虛”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內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傷氣,勞倦傷精之類也。”

2.實證

實證是指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實、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所導致的各種證候。實證的成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體,二是臟腑機能失調,以致有形病理產物蓄積體內所致。因此,由于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瘟疫毒邪及蟲毒等邪氣所形成的證候及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病理產物停留于體內所形成的各種證候均屬實證的范疇。

由于感邪性質、蓄積病理產物的不同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異,不同的實證有各自不同的臨床表現(具體內容詳見其他有關章節)。但一般具有“亢盛、有余、停聚”臨床特征,故《難經·四十八難》有“急者為實”“入者為實”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

3.虛證與實證的鑒別要點

虛證的表現因損及正氣的類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實證的表現也因感邪性質、蓄積病理產物的不同而不同,故虛證與實證鑒別時應從虛、實證各自表現的共同特征方面加以鑒別,如病程、病人體質及癥狀的特點與舌象、脈象等(表2-3)。

表2-3 虛證、實證的鑒別簡表

img
4.虛證與實證的真假辨別

一般來說,虛證的表現具有“不足、松弛、衰退”的特征,實證的表現具有“有余、亢盛、停聚”的特征。但疾病較為復雜或發展到嚴重階段,可表現出一些不符合常規認識的征象,也就是當病人的正氣虛損嚴重,或病邪非常盛實時,會出現一些與其虛、實病理本質相反的“假象”癥狀或體征,從而影響對虛、實證的準確判斷。具體來說,有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兩種情況。

(1)真實假虛

真實假虛是指疾病的本質為實證,卻出現某些“虛羸”的現象,即所謂“大實有羸狀”。如實邪內盛之人,出現神情默默、身體倦怠、不愿多言、脈象沉細等貌似“虛羸”的表現,是由于火熱,或痰食,或濕熱,或瘀血等邪氣或病理產物大積大聚,以致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所致,其病變的本質屬實。因此,雖默默不語但語時聲高氣粗,雖倦怠乏力卻動之覺舒,雖脈象沉細卻按之有力,與虛證所導致的真正“虛羸”表現存在不同。同時還伴隨疼痛拒按、舌質蒼老、舌苔厚膩等實證的典型表現,是“大實有羸狀”的復雜病理表現。

(2)真虛假實

真虛假實是指疾病的本質為虛證,反出現某些“盛實”的現象,即所謂“至虛有盛候”。如正氣內虛較為嚴重之人,出現腹脹腹痛、二便閉澀、脈弦等貌似“盛實”的表現,是由于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氣機不暢所致,其病變的本質屬虛。因此,腹雖脹滿而有時緩解,不似實證之常滿不減;腹雖痛,不似實證之拒按,而是按之痛減;脈雖弦,但重按無力,與實證所致表現存在不同,同時伴隨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嬌嫩等虛證的典型表現,是“至虛有盛候”的復雜病理表現。

當出現上述“大實有羸狀”或“至虛有盛候”的情況時,一定要注意圍繞虛、實證的表現特點及鑒別要點綜合分析,仔細辨別,從而分清虛、實的真假。

(二)虛證與實證的關系

1.虛實錯雜

凡虛證中夾有實證,或實證中夾有虛證,或虛證、實證并重者,均為虛實錯雜。常見的類型如下:

(1)虛證夾實

虛證夾實是指以虛證為主兼見實證表現的一類證候。多見于本為實證,遷延日久,正氣大傷而余邪未盡;或素體大虛,復感邪氣之病人。如溫病后期,病人出現低熱不退、口干、形瘦、神疲、耳聾、舌紅絳等,是邪熱劫爍肝腎之陰而呈現的邪少虛多的證候。

(2)實證夾虛

實證夾虛是指以實證為主兼見虛證表現的一類證候。常見于實證疾病發展過程中,正氣受損;或體虛而新感外邪,以外實為主的病人。如溫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因熱邪過盛而導致的實熱傷津證,其表現既有發熱、咽痛、煩躁、便秘、舌紅、脈數等熱盛之癥狀,又有咽干唇裂、口渴、尿少等津傷之象。

(3)虛實并重

虛實并重是指正氣虛和邪氣盛的程度都比較明顯,難以分出何者為甚的一類證候。多見于實證日久,正氣大傷,實邪不減;或正氣大虛,復感重邪之病人。如小兒疳積,既有形瘦骨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毛發稀疏焦枯、完谷不化等虛象,又有腹部膨大、貪食不厭、舌苔厚濁等實象。

2.虛實轉化

虛證或實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是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斗爭的結果。

(1)實證轉虛

實證轉虛是指疾病本來為實證,因病邪久留,失治誤治,正氣受損,而轉為虛證。如高熱病人,因治療不當,日久不愈,可轉化成氣陰兩虛之證。

(2)虛證轉實

虛證轉實是指疾病本來為虛證,因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痰、食、血、水等病理產物停聚于體內的證候。該證以實邪為主,正虛仍在,實為因虛致實的虛實夾雜證。如久病心悸、胸悶、氣短的心氣虛證之人,突然出現心胸憋悶刺痛,為氣虛血瘀、心脈痹阻所致。

四、陰陽辨證

陰陽是辨別疾病類別的一對綱領。臨床上,可根據證候所表現的病機性質,將一切疾病分為陰、陽兩大類。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明代張景岳亦說:“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大綱領。”陰陽又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可以概括其余六個方面,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的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陰陽辨證的內容除了將陰陽作為八綱的總綱,分辨陰證、陽證外,還包含人體陰液與陽氣不足或衰竭所導致的陰虛證與陽虛證及亡陰證與亡陽證。

(一)陰證和陽證

1.陰證

根據陰陽學說中陰與陽的基本屬性,對于臨床上符合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如里證、虛證、寒證等,可歸屬為陰證的范圍。

2.陽證

根據陰陽學說中陰與陽的基本屬性,對于臨床上符合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如表證、熱證、實證等,可歸屬為陽證的范圍。

但應注意,陰證與陽證的劃分是相對而言的。如與表證相對而言,里證屬于陰證,但里證又有虛實、寒熱之別,相對于里寒證與里虛證而言,里熱證與里實證又歸于陽證的范疇。因此,臨床上在對具體病證進行陰陽歸類時會存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情況。

(二)陰虛證和陽虛證

1.陰虛證

陰虛證是指機體陰液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其性質屬虛證、熱證。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所致。如熱病之后,或久病傷陰,或五志過極、房事不節、過服溫燥之品等,可導致陰液虧損。

【臨床表現】形體消瘦,口燥咽干,顴赤,唇紅,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盜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等。

【病機分析】體內陰液虧少,機體失卻濡潤滋養,則見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陰液虧少,陰不制陽,虛熱內生,則見顴赤,唇紅,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盜汗,脈數等。

2.陽虛證

陽虛證是指機體陽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其性質屬虛證、寒證。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調所致。如久病傷陽,或久居寒涼之地、年高命門火衰、過服寒涼之品等導致陽氣不足。

【臨床表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蜷臥嗜睡,自汗,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便溏,面色img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病機分析】陽氣虧虛,機體失卻溫煦,則畏寒肢冷;不能固攝,則見自汗;不能蒸騰、氣化水液,則見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滑;無力推動血行,則脈沉遲無力等。

(三)亡陰證與亡陽證

1.亡陰證

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欲竭所表現的危重證候。其發生主要是由于久病陰液虧虛欲竭,或高熱不退,汗、吐、瀉太過,嚴重燒傷等致陰液暴失所致。

【臨床表現】汗熱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肢溫肌熱,惡熱,虛煩躁擾,甚至昏迷,口干渴喜冷飲,皮膚皺縮,小便量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舌紅,脈細數或疾等。

【病機分析】陰亡液脫,故汗咸而黏,如珠如油;津不上承,則口渴欲飲;失于濡潤,故皮膚皺縮,唇舌干燥;化源不足,故小便量少;陰液欲絕,陰竭陽浮,上擾心神,故虛煩躁擾;陰不制陽,故見肢溫肌熱,惡熱,面赤,脈細數或疾等。

2.亡陽證

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出陽氣欲脫的危重證候。其發生主要是由于陽氣虛衰,或陰寒之邪極盛而致陽氣暴傷,或因大汗、大失血等使陰血消亡,陽隨陰脫所致。另外,嚴重外傷、痰瘀阻塞心竅或劇毒刺激等也可使陽氣暴脫。

【臨床表現】冷汗淋漓,質稀味淡,肌膚不溫,手足厥冷,神情淡漠,甚至昏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

【病機分析】陽氣極度衰微而欲脫,固攝無權,津液外泄,故冷汗淋漓,汗質稀味淡;不能溫煦肌膚,則肌膚不溫,手足厥冷;陽氣虛脫,血液不能上榮面和舌,則面色蒼白,舌淡;元氣虛衰,鼓動無力,則呼吸氣微,神情淡漠,脈微欲絕。

3.亡陽證與亡陰證的鑒別要點

亡陰證與亡陽證均是疾病的危險證候,可由高熱大汗、吐瀉過度或大量失血而引起。至于在何種情況下出現亡陰證與亡陽證,元代羅謙甫有“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之說,但不必拘泥。因汗為陰液,汗多則陰隨汗而消亡,故也可亡陰;下固傷陰,下多則陽氣隨陰液而消散,故也能亡陽。由于陰陽互根,亡陰時陽氣也隨陰液而出,亡陽時陰液也隨陽氣而佚。但應辨別主次,及時救治,亡陰者宜救陰固脫,亡陽者宜回陽救逆。兩者鑒別時,一般從出汗特征、四肢肌膚的溫涼、渴飲表現及舌象、脈象特征等方面加以區分(表2-4)。

表2-4 亡陽證與亡陰證的鑒別簡表

img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吉林省| 城固县| 元阳县| 黑山县| 五常市| 正宁县| 紫金县| 靖安县| 珲春市| 西平县| 会东县| 阿荣旗| 健康| 长武县| 武宣县| 安仁县| 张家港市| 望城县| 沅陵县| 澜沧| 平顶山市| 英超| 淄博市| 天津市| 会同县| 娄底市| 丹棱县| 桐乡市| 灌阳县| 新乐市| 宿迁市| 东台市| 顺义区| 棋牌| 双鸭山市| 黔西县| 韩城市| 普兰县| 安庆市|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