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漢書·藝文志》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劑,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現存的經方是指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上溯仲景之前,《漢書·藝文志》所載的經方書,已名存實亡;1973年在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內容粗糙,有方無名,醫理欠缺;《黃帝內經》雖有十三方,但臨證用之極少,尚不足論道。惟仲景之方,堪稱經方。喻嘉言《尚論篇·序》稱仲景方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汪昂《醫方集解·序》謂:“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觸類擴而充之,不可計殫,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圍。”經方于建安成卷后,至今蜚聲杏林,乃千古之絕唱;經方以其原創性而高居方書之首,后世之方,雖數不勝數,但經方乃其母方也;經方以方證結合,法方一體,藥精方簡,君臣有序,佐使得當,久用不衰而著稱;經方立方之規范,用藥之靈活,法度之嚴謹,治法之多樣,辨證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經方之誕生基本完善了方藥之理論,完善了辨證論治之思想,完善了病證理法方藥一線貫連的診病論治思維模式。
經方能否治今病?其實,經方之應用由來已久,從王叔和、孫思邈到當今臨床大家無不通曉經方;自宋以降,經方的整理發掘、研究拓展、臨證發揮之舉亦代有增華。汝欲用經方否?蓋為醫者無有不思用之念想。古人云:用藥如用兵,用兵作戰,首在知兵之組合變化,其次才能運籌帷幄,謀局布陣,臨陣作戰;用方治病,首在知方藥之性能與配伍變化,其次才能臨證活用。胸中自有百萬兵、百萬方,若不知其性能變化,不知擇長而用,不知隨機應變,猶如無兵、無方,用之反為害。
《經方觀止》按經方功效分類歸屬方藥,并采用先觀方理,再究方證論治的撰寫模式,以凸顯經方方證合一精神,重在挖掘經方功效,藥物配伍架構與配伍奧旨,探索仲景辨證用方的思維方法,觸摸后世醫家用經方之經驗、隨證化裁之軌跡、臨床應用之脈絡,以使臨證能今古相通,繼往開來,圓機活法,藥隨證變,救治疾厄。
《經方觀止》撰寫以古為今用為宗旨,運用公允平直之語,輯經方研究之共識,直陳大家之灼見,間以筆者之拙論,草成斯書,錯謬難免,望同道不吝賜教。
張建榮
甲午年秋月于古都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