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經方觀止
  • 張建榮
  • 1129字
  • 2021-06-03 15:28:13

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論》

【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1]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傷寒論:27)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注釋:

[1]無陽:指陽氣虛弱。

[2]桂枝二越婢一湯:應順接在“熱多寒少”句后。此為倒裝句。

【功效配伍】桂枝二越婢一湯微發其汗,兼清郁熱。本方即桂枝湯與越婢湯約二比一用量的合方。方用桂枝湯解肌散邪;用越婢湯中麻黃、石膏發越郁熱。本方用量小,具微汗解表,兼清郁熱之功。此方之精神在于桂枝、麻黃、石膏三味藥組方配伍,既可解肌發散風寒,又可發越在里的郁熱。

上七味藥,以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加入其他藥,再用水同煮,去滓,溫服。

【方證論治辨析】桂枝二越婢一湯治太陽病,風寒束表,內有郁熱證。癥見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為風寒束表,邪郁肌腠,不得汗泄,陽氣受遏而化熱,故當伴見汗出、口渴、煩躁之里熱象。此與傷寒兼里熱煩躁的大青龍湯證相類似,但有輕重之別,大青龍湯證為重證重劑,而桂枝二越婢一湯為輕證輕劑,后者屬微汗解表,稍兼清在里之郁熱。若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者,則為陽氣虧虛,桂枝二越婢一湯雖為發汗輕劑,亦不可用之,否則會加重其疾。

【用方思路】風寒侵犯肌表之太陽病,一般有汗者用桂枝湯,無汗者用麻黃湯;若太陽病之表郁輕證,或表郁邪微者,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若風寒束表,陽郁化熱,或兼肺胃郁熱,癥見輕度汗出,口渴,煩躁者,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方與前方不同之處,即在于麻黃與石膏配伍以發越郁熱。桂枝二越婢一湯臨床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瘧疾等疾病。

【醫案舉例】刑錫波醫案:許某,35歲。因勞累過劇,內蓄郁熱,新寒外束而患病。病初自覺發熱惡寒,頭痛心煩熱,體痛,有時汗出,口干舌燥,面紅耳赤,脈象緊而數,曾服辛涼解表劑加味銀翹散,汗未出病不解,而寒熱加劇。察此證本屬內熱為外寒所閉,辛涼之銀翹等品解表之力甚微,不能宣散表寒,疏達郁熱。用麻黃湯雖能疏散,而其辛溫之性,助內熱而增躁煩。于清熱之中而能宣表邪者,非得桂枝二越婢一湯所不能。處方:桂枝5g,白芍10g,麻黃8g,連翹12g,生石膏15g,生姜6g,甘草6g。

服2劑后,遍身imgimg汗出,發熱惡寒已解,身覺輕松,頭已不疼,惟心中仍覺煩熱,身倦食少,后以清熱和胃疏解之品,連進2劑,諸癥豁然而解。[刑錫波.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黎城县| 崇文区| 杭锦旗| 彭山县| 韩城市| 闻喜县| 平和县| 栖霞市| 莱西市| 婺源县| 新建县| 延吉市| 抚远县| 文成县| 福安市| 新干县| 湖口县| 霍州市| 平湖市| 金塔县| 安仁县| 吉林省| 贵阳市| 嘉峪关市| 甘泉县| 津市市| 平山县| 罗源县| 康保县| 凤凰县| 拉孜县| 龙井市| 南溪县| 察隅县| 泾源县| 宁城县| 德清县| 依兰县| 百色市|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