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論》
【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1],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2],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3]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4],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5]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23)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注釋:
[1]瘧狀:指發熱惡寒陣作,發無定時,似瘧非瘧。
[2]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指廁所,此處為名詞用如動詞,即排便。欲,作“尚”解。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屬正常。
[3]脈微緩:指脈不浮緊而緩和。
[4]陰陽俱虛:陰陽,指表里。陰陽俱虛,即表里俱虛。
[5]熱色:即赤色。
【功效配伍】桂枝麻黃各半湯辛溫解表,小發其汗。本方即取大約桂枝湯與麻黃湯原劑量的各三分之一量組成。方用桂枝湯解肌發汗以和營衛,用麻黃湯解表發汗以祛寒邪。因其劑量較小,故為發汗輕劑,取其祛邪不傷正,用于病久邪微者。該方示范了如何用兩方治病及兩方用量的多少。
上七味藥,以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入其他藥,再水煮,去滓溫服。或分別取桂枝湯、麻黃湯煎煮液各三合混合后,一次服下。藥后將息法同桂枝湯法。
【方證論治辨析】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太陽病,表郁輕證。癥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作,其人不嘔,二便正常?;蛎}微緩,或脈微而惡寒,或面反有熱色,無汗,身癢。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為表證日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作,仍屬太陽病之熱型;寒熱一日幾度發作,如瘧狀而實非瘧疾;似少陽證而實非少陽,因其人不嘔,為邪未傳少陽;大小便正常,則非陽明里熱,故病仍在太陽之表。其寒熱一日二三度發作,為病久邪微,正氣欲抗邪外出,而不得汗解,正邪交爭之勢較緩,屬表郁輕證。
表郁輕證,有三種轉歸:其一,病人脈象由浮緊趨向于和緩,為正氣來復,邪氣將解之兆,故病為欲愈也。其二,病人脈象由浮緊變為微弱,惡寒加重,為表里陽氣俱虛,故不能再用發汗、攻下、催吐等祛邪法,以防正氣進一步匱乏,亦提示此證候的形成可能是由誤治導致,不能一誤再誤。其三,若伴見面反有熱色,無汗,身癢者,為太陽病日久,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或汗出不徹,病邪不解,陽氣怫郁于表,不能向外發泄,正邪交爭,欲汗不汗,形成表郁輕證。治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小發其汗。
【用方思路】太陽病表郁輕證,若用麻黃湯慮其過猛而耗及營血,若用桂枝湯又慮其不及而不能發其衛氣,故取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以和肌腠,解皮毛。臨床可用于治療感冒、過敏性鼻炎、急慢性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等疾病。
【醫案舉例】沈炎南醫案:張某,自訴已違和乏力10余天,發熱形寒近1周,臥床4天,下午發熱較高,微惡寒。我以芳香疏泄與之,2劑后再診,熱勢更高,煩躁,夜不安臥,渴不多飲,上腹部有紅疹,病似西醫之腸傷寒,乃囑服合霉素,病仍不減。因之,病家改邀他醫診治,亦予合霉素。前后共服百余粒,臥床28天,寒熱依然不退,再邀我診治。病者一般情況尚佳,惟每天發熱二三次,發熱時煩躁,皮膚灼熱無汗,不惡寒,周身有癢感,覺此證與《傷寒論》第23條頗相吻合,乃毅然處桂枝麻黃各半湯與之,服后一時許,得汗甚暢。次日,不再發,皮膚潮潤而愈。[沈炎南.傷寒醫案選評(二).廣東中醫,19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