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入式歌
左心、小腸、肝、膽、腎。
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關尺之三部也。左寸,心與小腸動脈所出。左關,肝與膽動脈所出。左尺,腎與膀胱動脈所出。歌句不言膀胱,蓋由字多,包括不盡。此三部,寸屬火而主溫,溫主發熱。關屬木而主風,風主戰栗。尺屬水而主寒,寒主惡寒。溫風寒在表,是上有水也,治可汗之。每部一臟一腑,腑脈則浮,臟脈則沉,其取按之法,當依 《難經》菽數。假令心部,按六菽之重而得者,心脈也。浮于六菽者,小腸脈也。本部浮沉適中悉之。一息五至,此為平脈,不必更深求分別。臟腑之脈,余部仿此。潔古曰:假令病人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乃寒傷榮,可用麻黃湯主之。如戰栗、惡風、有汗、脈浮緩,乃風傷衛,可用桂枝湯。如往來寒熱,是尺寸脈交,以小柴胡湯兩和之。如發熱戰栗,葛根解肌湯主之。如戰栗、脈浮弦,小青龍湯主之。如戰栗、惡寒、脈沉弦,大青龍湯主之。如惡寒、脈沉遲,麻黃附子細辛湯。以上皆解表之法也。
右肺、大腸、脾、胃、命。
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關尺之三部也。右寸,肺與大腸動脈所出。右關,脾與胃動脈所出。右尺,命門三焦動脈所出。歌句不云三焦,亦因包括不盡也。此三部,寸屬金而主燥,燥主大便難。關屬土而主濕,濕主腹滿痛。尺屬相火而主熱,熱主小便赤澀。燥濕熱在里,是下有火也,治可下之。潔古云:假令病人大便難,脈沉數,小承氣湯主之。如腹滿痛甚而脈沉數,大承氣湯主之。如小便赤澀,脈沉數,大承氣湯主之。如小便赤,不大便,腹滿痛,亦此藥主之。如小便腹痛而不滿,調胃承氣湯主之。如大實證,為不大便是也。如小便赤,大便難,腹滿痛,大承氣湯主之。已上皆攻里之證也。芒硝辛潤,治大便燥而難,厚樸、枳實治腹滿痛,大黃治大便不通及小便赤澀。假令有表里證者,先解表,后攻里也。如病人大便難發熱,謂之溫燥,先解表,左宜桂枝,后攻里,右宜承氣湯。如戰而腹滿痛,謂之風濕,左宜桂枝湯,右宜承氣湯。如惡寒、自汗、小便赤,左宜桂枝麻黃湯,右宜承氣湯。凡六氣之病,脈與證相得者生,相反者死,色脈亦然。臨病人持診之時,宜細詳消息,此上大約之言,不可執泥,印定眼目以誤病焉。

左右三部之圖
凡此六位之脈,首尾相傳其位。先立左寸心小腸,乃君火之位。次立左關肝膽風木之位。次立左尺腎與膀胱,乃寒水之位。次立右寸肺大腸,燥金之位。次立右關脾胃,濕土之位。次立右尺命門三焦,相火之位。皆循天而右行,以此言之。病在左,主表,宜發汗。病在右,主里,宜下。循天左者,順行十二辰,自溫而熱,自熱而濕,自濕而燥,自燥而寒,自寒而風,自風而濕也。所以云:天行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后來者為虛邪。其傳變之道,左必傳右,乃汗癥傳作下癥,下癥則無傳汗癥之理矣。命門、心包,皆系相火,圖內具心包而遺命門者,蓋因心包有經而命門無經也。二者動脈,皆在尺部,故互言之。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

女人背看之圖
此者,承上文六部脈而言也。六部之脈,春夏與秋冬不同。春夏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其時為男,其脈寸盛而尺弱。秋冬天氣在下,人氣亦在下,其時為女,其脈寸弱而尺盛。女人反此,因其時而有其脈也。看春夏之脈,寸盛尺弱而為之平;看秋冬之脈,寸弱尺盛而為之平,故曰背看之。尺部之脈,寸關排之,居于第三。茍或春夏脈同秋冬,是男得女脈,乃陽不足而陰盛,則斷之以病在內,宜用辛甘之藥助陽而抑陰。秋冬脈同春夏,是女得男脈。乃陽太過而陰不足,則斷之以病在外,宜用酸苦之藥助陰而抑陽。大法春夏宜汗,秋冬宜下。《素問·熱論》云:三日以前當汗,三日以后當下,春夏與秋冬四時皆同。
心與小腸居左寸。
左寸,左手寸部也。心為君火,火性上炎。小腸,心之腑也。心與小腸之脈,故居于左手寸部。
肝膽同歸左關定。
左關,左手關部也。肝為風木,木位居東。同歸者,肝膽皆屬木也。膽者,肝之腑也。肝膽之脈,故居于左手關部焉。
腎居尺脈亦如之。
腎者,北方水也,其性下而不上,故居于左尺。寸關二部,一臟一腑,而居于左。腎在尺部,亦居于左。而配膀胱之腑,故曰亦如之者,乘上文而言。言腎亦在左,而亦有一腑也。
用意調和審安靖。
此乘上文左手三部而言也。言醫者當用意自已氣息,指下以審他人之脈至。左手三部所主,溫風寒也,皆客隨主變,客邪不來犯主,則脈安靖矣。
肺與大腸居右寸。
右寸者,右手寸部也。肺為燥金,金位于西而至高。大腸者,肺之腑也。故肺與大腸之脈,居于右手寸部也。
脾胃脈從關里認。
關者,右手關部也。脾為濕土,土位西南,而居于金木水火四臟之中。胃者,脾之腑也。故脾與胃脈,居于右手之關部焉。
命門還與腎脈同。
腎居尺部,命門亦居于尺部。命門之氣,與腎相通,而脈形亦同于腎,故曰還與腎脈同也。
用心仔細須尋趁。
此承上文右手三部而言也。右手三部所主,燥濕暑也,皆主隨客變。主既隨客而變,所見者惟客脈而已,茍不用心仔細,尋趁其源,則非者是矣,故醫者可不慎之至歟。左手三部,客隨主變,不脫主脈。右手三部,主隨客變,主脈脫矣。叔和吁嚀告戒之語,故右甚于左焉。

六部定位之圖
若診他脈覆手取,要自看時仰手認。
此言用手診脈之法,覆手以取他人之脈,而仰手以取自己之脈也。知乎此,非惟有便于施診而抑且下指不差矣。

覆診仰診之圖
三部須教指下明。
三部者,寸關尺也。寸為上部,關為中部,尺為下部。經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三部之脈而為一身之主,于下診脈之際,可不探其源,闡其幽哉。
九候了然心里印。
九候者,浮中沉之診于每部之中。浮候五動而法天,中候五動而法人,沉候五動而法地。一部三候,三部總得九候也。印者,定見無差也。九候之法,知之至見,的無一毫之不通。胸中定見,有何差焉?潔古曰:“在天五日焉一候,在脈五至焉一候。一息之數,浮一氣十五為天,中一氣十五為人,沉一氣十五為地。故一氣在上,一氣在中,一氣在下。三氣相合而成一脈,是三元也。乃氣血精總得四十五動,曰平脈也。”故叔和于各臟言脈云:四十五動無他事,又曰無疑慮,又曰不須怕,此平脈也。心里印者,浮中沉三診各有太過不及之脈也。假令左寸太過脈浮,診得六數七極者,必身熱而無汗,麻黃湯主之。不及脈浮,診得三遲二敗者,必身熱自汗,桂枝湯主之。桂枝止汗,麻黃發汗,乃表之補瀉也。關脈中診得六數七極者,是熱在中,調胃承氣湯主之。如得三遲二敗者,是不及也。以建中湯、理中湯主之。用調胃承氣,自內而瀉于外也。理中建中,乃和中補藥也。承氣建中,乃中焦補瀉藥也。左尺沉診得六數七極者,必大便難而小便赤澀,大承氣湯主之。卻得三遲二敗者,必大小腹中痛,小便清則大便澄徹清冷,姜附湯主之。承氣姜附,乃下焦補瀉之藥也。夫大承氣之寒,而能治下焦之熱,不能治中焦、上焦之熱。姜附之熱,而能治下焦之寒,不能治上焦、中焦之寒。建中理中之溫,能治中焦之寒,不能治上焦、下焦之寒。調胃承氣之寒,而能治中焦之熱,不能治上焦、下焦之熱。且麻黃湯為瀉也,而能瀉表之實,不能瀉里之實。桂枝湯為補也,而能補表之虛,不能補里之虛。印則察邪氣之所在,上中下或表或里,診得常,印乎此,不使一毫之差,九候之法,豈可忽哉!
大腸共肺為傳送。
大腸者,肺之腑,乃傳道之官,傳送不潔之物而變化出焉。其傳道也必待氣往下行,肺主氣,故共為傳送也。經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三部九候之圖
心與小腸為受盛。
心者,火之屬也。火主時令,則萬物皆盛。小腸者,心之腑,乃受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屬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心與小腸受盛。經曰:少陰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太陽。
脾胃相通五谷消。
胃者,脾之腑,脾胃為倉稟之官。潔古曰:脾胃之氣,常欲通和。胃為戌其化火,象于天,其氣熱。脾為巳其化濕,象于地,故夏熱而上濕。其氣相通,則五谷腐熟而自消矣。如濕多而熱少,則成五泄;熱多而濕少,則多食而饑虛,名曰消中,皆脾胃之病也。經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膀胱腎合為津慶。
膀胱者,腎之腑,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腎主五液,故膀胱與腎為津慶。經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
三焦者,上中下之三焦也。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是三焦也。主持諸氣,徒有上中下之名而無其形,其經屬手之少陽而為外腑。叔和于本文上下俱言一臟一腑,至于三焦而不言其臟腑。心,君火也。三焦,亦相火也。二者為之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三焦寄位于胸中,與膈相應。何為與膈相應?命門亦系相火,居于臍下。心包在膈上,命門在膈下,膈上膈下,三焦俱不相失而相應。故臍下一寸半為之氣海,而膻中亦為氣海焉。經曰:少陽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厥陰。
肝膽同歸津液腑,能通眼目為清靜。
膽者肝之腑,肝藏[2]血,膽之精氣,藉肝之余氣,溢入于膽,積聚而成,故同為津液之腑。目者肝之竅,肝氣通于目,故云能通眼目,內藏無穢物以雜,故云清靜。因其內藏清靜,外視所以得明也。經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智者能調五臟和,自然察認諸家病。
智者知之至,即上工也。凡五臟之不和者,能調而和之。此無他,由其察認諸家之病,出于理之自然,無一毫勉強憶度之為。夫如是,所以有十全之功也。

臟腑各司之圖

智者知治之圖
掌后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
掌后高骨,乃手踝骨也,關脈見于此骨之下。
以次推排名尺澤,三部還須仔細看。
凡診脈時,先下中指,按于高骨之下以定關位,次以頭指按于寸部,再次以第三指按于尺部。寸部心肺之脈,三菽六菽之重。關部肝脾之脈,九菽十二菽之重。尺之一部,按法重于寸關。其脈深沉,有似于澤,以次推排其指,至于尺部而名為尺澤。此尺澤,非尺澤穴也。從關部至尺澤穴,是尺內陰之所治,俱為尺澤。診三部之脈,必須均呼吸以定至數,先識王脈、時脈、胃脈與臟腑平脈,然后及于病脈。人臂長,則疏下其指;臂短,則密下其指。而又分 “舉”“按”“尋”之三法,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而后探其脈之形狀何若,察其病之何在。既知其病在于何經,更分在氣在血。“上”“下”“來”“去”“至”“止”六字,須要明白。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于陰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陰生于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日至,息日止也。仔細二字,所包者廣。此特舉其略耳,還須者,應前須教二字也。
關前為陽名寸口,關后為陰直下取。
關前為陽脈,陽脈得寸內九分而浮,名為寸口。關后為陰脈,陰脈得尺內一寸而沉,其取脈之法,重按得之,故曰直下取也。
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
關前為陽,其脈九分而浮。脈浮而弦,風邪在表、在上。關后為陰,其脈一寸而沉,脈沉而弦,風邪在里。
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
陽浮脈而數,邪熱在表、在上,陰脈沉而微寒,邪在里。

下指定位之圖
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
陽脈實,是心火旺,火旺則熱,熱則生風。故知風熱在表、在上。陰脈沉微,是陽氣不腠密,寒邪在里,津液得以妄泄。故寐而其汗自出,寤則其汗即止矣。
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并口臭。
陽脈浮實大且滑,心火邪熱為甚,心氣通于舌表,故知熱強。陰脈沉數,是脾臟有熱,故知口有臭氣。
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
陽脈浮微,表氣虛而心火衰。陰脈沉滑,寒邪在里,食則注泄而脾經有疾矣。
關前關后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關前脈浮,浮者陽也。關后脈沉,沉者陰也。當關位之前后,辨尺寸之陰陽。浮者法于寸,知病在表在上之根源也。沉者法于尺,知病在里在下之根源也。非止寸口獨浮、尺脈獨沉,尺寸俱有浮沉也。知乎此,察病之因,豈有差忒[3]者哉。

關前關后病脈之圖
一息四至號平和,更加一至太無痾[4]。
一息,一呼一吸畢也。一呼脈再至,心與肺脈也。一吸脈再至,腎與肝脈也。如是上下交通,為平和脈。呼吸之間,更加一至,是五至也,乃脾受谷味,其脈在中,五臟各得一至,故太無痾。
三遲二敗冷危困,
一息三至,謂之遲脈,二至謂之敗脈,皆陰太過而陽不及,寒冷所致,當以溫熱治之。
六至七極熱生多,
一息六至,數多于常度,謂之數脈。七至,過于常度,又將半矣,故為極脈。皆陽太過而陰不及,當以寒涼治之。
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絕魂瘥。
潔古曰:一息八至,是陽覆于陰也,陰不勝陽,則脫。一息九至,是陽關于陰也,是無陰則死。十至亦然。十一、十二乃陽欲并絕之狀也。
三至為遲一二敗,
此蓋重出以起下文。
兩息一至死非怪。
兩息之間,脈得一至,為陽獨絕,乃死脈也。
遲冷數熱古今傳,《難經》越度分明載。
此結上文之意,《難經》曰: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四至五至,是為得中,不及此數,為之遲冷太過。此數為之數熱越,人于八十一難之中,法度布載昭然明白。
熱即生風冷生氣,用心指下叮嚀記。

息至之圖
此言實邪,重申遲冷數熱之意。熱屬火,風屬木,木來火位,則木中有火。金有懼火之意,金不得以制木而木愈盛,故熱則生風。冷屬水,氣屬金,水來金位,則金中有水,火有畏水之意,火不得以制金而金愈盛,故冷則生氣,熱則生風,是東方實而西方虛也。法當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火滅則金得氣盛,木自虛而風自止矣。冷生氣,是北方實而南方虛也,法當瀉北方水,補南方火。水滅則火得氣盛,金自虛而氣自衰矣。此實則瀉其子也。用心指下,辨審遲數虛實,切記熱生風,冷生氣之語也,故詳言以叮嚀云。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經分節氣。

實邪之圖
弦、洪、毛、石,脈之體樣也。經者,《內經》《難經》也。節者,四時之節也。氣者,寒熱溫涼也。弦、洪、毛、石之脈,依 《內經》因春夏秋冬之節氣而分,《難經》于十五難中亦言之詳矣,不必以十二經各主為分,謂之依經。夫如是,不在四時脈上說矣。通真子曰:春脈如弦而大弱,經至而滑,端直以長,為平。實而強者為太過,不實而微者為不及。夏脈如鉤,來盛去衰為平,來盛去亦盛為太過,來不盛去反盛為不及。秋脈如毛,輕虛以浮,來急去散為平,中堅傍虛為太過,毛而浮者為不及。冬脈如石,氣來沉以搏者為平,來如彈石為太過,去如數者為不及,弦洪毛石之脈,各旺七十二日。王機云:脈從四時,謂之可治。
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阿阿,寬緩貌。春之楊柳,其風和,其枝嫩,動搖寬緩,有似脾脈,故比而象之。脾屬土,土旺四季,辰戌丑未之月,各旺一十八日。脾脈所以逞見于四時也。
在意專心察細微,靈機曉解通玄記。
在意專心,不他雜也,他事不雜于胸中,精察脈理之細微,則靈機自然曉悟。玄微之理,貫通而不忘也。靈機,脈理也。脈理活動而不執滯,故曰靈機。長則氣理,短則氣病,數則心煩,洪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大則氣衰,細則氣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急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內,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緊上虛者病在脾,長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者病在心,大而緊者病在腎。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浮而大者風,浮而絕者氣,沉細疾者熱,遲緊者寒。諸腑為陽主熱,諸臟脈為陰主寒。陽微則汗,陰浮則自下。陽數則口瘡,陰數則惡寒。陽芤則吐血,陰芤則下血。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宜溫劑,緊數者宜發汗,寸口脈浮大而病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聞人聲,少氣,時時出汗,陰氣不足,兩臂不舉,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苦兩脛疼痛,不能久立,陰氣衰少,小便余瀝,下濕癢痛,其寸脈牢而長,關中無,此為陰干陽。苦兩脛重,小腹引腰痛,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此為陽干陰。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尺脈浮而大,為陽干陰。苦小腹滿痛,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脈緊者,中風。風攻頭痛,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為祟,脈來但實者為心勞。寸口脈弦,尺脈短者,頭痛。脈來過寸口入魚際者,遺尿。脈但數者,心下結熱,脈盛滑緊者,痛在外。脈小實緊者,痛在內。脈小弱而浮滑,久病。脈澀浮而疾數,新病。脈沉而弦者,有痃癖腹內痛。脈來盛緊者,腹脹。出魚際,氣逆喘急,脈來緩滑者,熱在內。中脈來滑者,主霍亂。脈來大堅疾者,顛病。脈來弦急疾者,癖病。脈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脈來遲而澀,胃中有寒,有癥結。脈滑而浮散者,有風。脈短而滑者,病酒。脈緊而滑者,吐逆。脈遲而緩者,脾胃有寒。脈弦而鉤,脅下如刀刺,伏如飛尸,至困而不死。脈沉而遲,腹臟冷痛。脈浮而細滑者,傷于寒飲。脈沉而數者,必然中水,冬時不治自愈。脈澀細而緊者,痹病。脈沉而滑者為下重,背膂作痛。脈短而數,心痛必煩。脈微而弱,多寒少氣。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之乃愈。脈實緊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脈弦而緊者,脅下痛。脈大細滑者,中有短氣。脈微小者,血氣俱少。脈洪大者,血氣俱盛。脈澀者,氣多血少。脈滑者,氣少血多。兩手脈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口中熱。脈洪大緊急,病在外,苦頭痛發癰腫。脈細小緊急,病在中,寒疝瘕,積聚,腹中痛。脈浮大,中風鼻塞。脈微浮,秋吉冬病。脈來疾者為熱,遲為寒,滑為鬼產,弦為切痛。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腹間。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脈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脈來中散絕者,病消渴。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欲絕者,肌肉遁。尺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者,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伏留不去。脈微則陽不足,沾熱汗出,凡無陽則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氣促,前大后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陽脈來,見浮洪。陰脈來,見沉細。水谷來,見實堅。浮而滑者,宿食。洪大者,傷寒熱病。弦小者,寒癖。浮滑而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關脈緊而滑者,有蛔蟲。尺脈沉滑者,有寸白蟲。三部或至或停,冷氣在脾,脈不通也。脈緊而急者,為遁尸。脈緊而長過寸口者,疰病。關脈浮,積熱在胸中;尺脈浮,客熱在下焦。諸浮、諸緊、諸弦、諸沉、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寸口脈沉,胸中氣短。若弦上寸口,頭痛有宿食。若有表無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里?寸尺為表,關上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陽皆絕者不治也。脈理細微,莫能盡述,學者宜究心焉。

四時脈息之圖
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還應是本宗。
此七樣脈,皆屬乎陽,盡系表脈,故曰是本宗也。
微沉緩澀遲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此八樣脈,皆屬乎陰,盡系里脈,故曰八里同也。

七表八里之圖
血榮氣衛定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
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乃傳之于五臟六腑,皆受于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衛周流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血為榮,氣為衛,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氣與血也。氣為陽,陽為衛,血為陰,陰為榮,二氣常流,所以無病也。經曰: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總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

脈息度數之圖
[1]瞥 (piē):突然,倏忽。
[2]藏:原作 “臓”,據文意改。下同。
[3]忒 (tè特):差錯。
[4]痾 (ē阿):義同“病”。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