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第三輯)
- 張伯禮
- 1088字
- 2021-06-03 15:13:05
序 二
天津中醫藥大學重視中醫學術傳承與創新,擬將津沽中醫名家學術思想和主要臨床經驗匯集整理,編纂成冊,輯為叢書,此舉難能可貴,其深遠影響功在千秋,令吾輩學人贊賞,值得兄弟院校效仿。
古往今來賢哲名醫均是熟諳經典,勤于臨證,發皇古義,創立新說者。津沽名醫中醫大家其治學溯本求源,古為今用,兼通文史。所謂勤求古訓,融匯新知,以唯物主義史觀學習易經易道,提高悟性指導臨床診療工作。真可謂“善于用意,即為良醫”。第一輯錄載的學院式精英,諸位學長力主傳承創新,基本功堅實,遵循厚積薄發、厚今薄古治學常理,重視臨床思維與方法學的創新,在取得若干鮮活的診療經驗的基礎上,凝聚提煉學術的閃光點,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宏揚中醫藥學的原創優勢,堪稱國醫楷模。還有中西醫結合的開拓者與從事中醫教育管理的專家。各位先晉在西學東漸還原論盛行的年代,毅然學習中醫藥學,稟承繼承是基礎,創新是歸宿的原則,以國家民族的需求和促進我國醫學科學發展為己任,堅持立足中醫藥學理論實踐為本體,融匯與鏈接西醫學的現代技術,津沽名醫大師鑄就了中西醫結合的卓越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我幼年成長在天津市,時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上海名醫不定期蒞臨津門應診,同時天津又是中藥材與飲片的集散地和對外出口的商埠,地緣因素形成了津沽醫家中西醫溝通與津內外、國內外交流的渠道,這種開放的意識,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中醫藥行業于明清兩代時地域性學派各具特色優勢,諸如江蘇的孟河學派,安徽的新安學派,代有傳人,形成了自身鮮明的風格,可資借鑒。晚近承蒙天津中醫界各位師長的厚愛,市政府邀聘我為科技顧問,本不敢當,然應盡其責。建議在編纂《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討津沽學派的形成過程,創新成果與發展愿景,為系統傳承中醫名家的學術思想,推動學科學術與健康產業的繁榮進步,造福民眾作出新奉獻。
上世紀初葉西學東漸,仁人志士高舉科學民主旗幟,破除封建的三綱五常,無疑推動了社會進步。本世紀已是東學西漸,刻下全球興辦孔子學院,面向東方尋求科學與社會發展的思想與方法。當今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已成為時代的主題。醫學的目標是以現代科技的成就體現人文的關懷。醫學科學需要融入系統復雜性科學,以系統論為指導的還原分析,同時要與人文科學結合。值得提出:中醫的形象思維與普適的邏輯思維相結合,進而完善成為具有創造功能的新思維將引導著中醫學科發展的方向。目前,中醫藥事業迎來了良好發展的機遇期,吾輩學人深感責任重大,理當鞠躬盡瘁。感懷惴惴之仁心,愿與津沽師長學人互相勉勵和合共進。謹致數語,爰為之序。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