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臨證經驗

一、產后發熱

1957年夏,酷暑炎蒸,產婦死于中暑者時有所聞。柳先生痛于此,診余乃將先賢有關產后中暑及產后發熱疾病的論述輯為一篇,名之曰《產后發熱證治輯要》。上至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下至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一些名醫著作,其論述精辟者,多所采擇。在該篇中,對《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女科經綸·產后發熱章》、產后中暑、產后溫病、胎產病醫案抄、胎產病論治文摘六方面在按語中進行了分析,且列有產后發熱證的證候、治則及方藥,并參以己見,供同道借鑒。

先生認為產后氣血多虛,若患病,應首先照顧到虛弱的一面,然后再查明其致病原因,給以對證藥物。其枚舉眾多病案,重點指出,產后雖然氣血虧虛證多,然不可拘泥于產后虧虛,一概補虛,若遇實證,則犯虛虛實實之戒矣。故遇到實證,在審慎同時,應根據病因,或下,或清,或汗,或化瘀,放膽用藥。如體虛茍患實邪,亦屬虛中實證,祛邪即安正,所謂急則治其標也。不爾邪不祛則更傷正,姑息養奸,反致延誤。只要認證準確,施治對證,至必要時,雖汗下攻破等劑在所不忌,但勿過劑。如《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治郁冒解后,發熱胃實者宜大承氣湯;治腹痛惡露不盡,脈微實,便閉,日晡煩熱更甚,食則譫語,至夜愈,宜大承氣湯;治腹痛,枳實芍藥散不愈,為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用竹葉湯。此皆汗下攻破之劑,為不盡拘泥產后虛弱之明證。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因此可知,治病應據證用藥,不可盡拘于產后虛也。

二、外感病

外感病臨證以感冒較常見,現代醫學大致分“普通感冒”與“流行感冒”兩種,中醫學則主要分為感冒風寒與感冒風熱。六淫致病,也多有合并其他病邪的,故又有夾食、夾痰、夾氣者。體弱的人患感冒,還應分別其為陰虛或陽虛,氣虛或血虛。感冒雖是小恙,治療宜細心辨析,不可模棱兩可給藥。不然,就會延長病程或變生他病。

感冒用藥方面,屬于風寒者,宜用辛溫藥發汗,少佐辛涼;屬于風熱者,宜用辛涼藥清解,配少量辛溫,一方面助其發散解表,另一方面防止寒涼太過。二者必須劃清界畔。因濕者宜化濕,因暑者宜清暑,因燥者宜潤燥,燥又有涼燥、溫燥之不同。其夾食、夾痰、夾氣者,多為平素即有食滯、痰濁或氣郁,又為外邪所侵,治療時則宜于解表劑中加入消食、化痰、理氣類藥物。另有不發熱,舌象與脈象均無明顯變化,風寒或風熱的癥狀都不典型,而患者感到頭暈頭痛、身酸鼻塞,或較重的鼻流清涕、咳嗽喉癢,宜按其現有癥狀而給以感冒通治法。

三、咳嗽

咳嗽為肺系疾患主要癥狀之一。本證之出現,有因外邪侵襲,肺衛受邪,肺氣宣肅失常而發生者,有由于其他臟腑有病,傳至肺臟而為咳嗽者。

新咳有痰者,屬外感,治宜隨時解散;無痰者,是火熱,治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蓋外感久則郁熱,內傷久則火炎,俱宜開郁潤燥。《醫宗必讀》曰:“自表而入者,病在表,宜辛溫以散邪,則肺清而咳愈。自內生者,病在陰,宜甘以壯水,潤以養金,則肺寧而咳愈。大抵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故忌寒涼收斂……治內者,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燥癢愈甚,故忌辛香燥熱。”《景岳全書》云:“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實中有虛,則宜兼補以散之。”臨證中,當詳辨其病因病機而施治。

咳嗽發病原因不一,或由外感,或由內傷,或實或虛,或虛實夾雜。故治療時審清病因病機而給藥,多可速愈。臨證時,外感咳嗽用藥應本“外證藥不宜靜”的原則,內傷咳嗽用藥應本“內證藥不宜動”的原則。先生還引同鄉張宗周先生治勞損咳嗽經驗:“內傷咳嗽,病程較長,多有消化不良、納食呆滯等脾胃虛弱癥狀,主張用甘淡平補一類的藥,而不考慮用峻補,因峻補往往引起壅滯,招致中滿,反而影響食欲。”治療咳嗽依據以上方法,加減化裁,多能收效滿意。

四、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多屬于中醫學的“頭痛”“眩暈”“肝火”“中風”等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千金翼方》指出:“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攻頭腦也。”“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故也……肝厥頭痛必多目眩暈。”說明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醫學發明》又提出患本病的年齡多在四十歲以后,元氣虧虛,或由于喜怒憂思損傷元氣,因而發病;《丹溪心法》認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指出痰與火也是引起本病的一個原因。總之,其病因不外精神因素、飲食不調、內傷虛損等。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使人體陰陽失調,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盛下虛,而見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等癥;腎陰虧損不能上濟于心而見心悸、健忘、失眠等癥;病久不愈,陰損及陽,還可致陰陽兩虛。陽盛又可化風化火,肝風入絡而致四肢麻木,甚至肢體不用;肝火上沖則面赤易怒;風火相煽,煉液為痰;肝陽暴亢,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絡,擾動心神,蒙蔽清竅,而發中風昏厥。柳先生據臨證體會,常辨證分型如下:

(一)陰虛陽亢

此型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腳輕,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數。

治法:育陰潛陽。

方藥:大補陰丸合二至丸加減。

熟地15g,知母10g,黃柏8g,龜板1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龍齒15g。

(二)陰陽兩虛

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耳鳴心悸,動則氣急,腰酸腿軟,失眠多夢,夜間多尿,筋惕肉img,舌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助陽育陰。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熟地20g,澤瀉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肉桂6g,附子6g(無山茱萸,可用枸杞子或五味子代之)。

(三)陰血不足

主要表現為頭暈,心慌,面色萎黃,周身乏力,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多見于產后高血壓,有些患者只表現血壓高,乳少,舌淡,脈細等。

治法:養血育陰。

方藥:二至丸合四物湯加減。

女貞子18g,旱蓮草18g,熟地15g,當歸10g,白芍12g,沙參15g,龜板15g,阿膠10g,茺蔚子15g,夏枯草10g。

(四)痰濕壅盛

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少,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

治法:祛痰化濕。

方藥:芎辛導痰湯。

川芎6g,細辛3g,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0g,枳實8g,膽星4g,甘草10g。

(五)肝火亢盛

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苦,驚悸,便秘,尿赤,苔黃干糙,脈弦。高血壓患者多見。

治法:平肝瀉火。

方藥:鎮肝息風湯。

牛膝10g,生龍骨15g,生白芍10g,天冬10g,生麥芽10g,生赭石12g,生牡蠣15g,元參10g,川楝子10g,青蒿10g,甘草10g。

加減應用:血壓高頑固不降者,宜加生龍骨至30g,珍珠母30g,菊花15g,白蒺藜12g,鉤藤12g。膽固醇高者,可加功勞葉12g,茺蔚子15g,夏枯草10g,焦山楂15g。脈壓差小者,可加生地15g,山楂15g,丹參15g。動脈硬化明顯者,可加龜板15g,枸杞子15g,天冬至12g。

五、痹證

痹證是由于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而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肌肉、關節疼痛酸楚,重者還出現麻木及關節腫脹或屈伸不利等一系列癥狀。它包括了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勞損性腰背痛、痛風、腰椎間盤突出、增生性脊椎炎、多發性神經炎、坐骨神經痛及脈管炎的早期癥狀,在治療時收效較慢。

痹證內因為氣血不足,營衛不調,腠理空虛,外因為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流于經絡,以致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所以有人說“痹者,閉也”。大抵治法為:祛風除濕,通絡散寒。以羌活、獨活、苡仁、透骨草、伸筋草、秦艽、寬筋藤等為常用藥。由于人體質不同,或受外邪有異,所以治療時又有所側重。

臨證用藥:偏于寒勝,疼痛劇烈,遇冷加重的痛痹,非平淡之藥所能勝任,須用草烏、川烏辛散溫通,逐風邪,除寒濕。麻黃、附子、細辛有時亦不可少。偏于濕勝,肢體腫脹重著的著痹,宜以祛濕為主,用蒼術、苡仁、豬苓、木瓜等健脾利濕,輔以羌活、細辛等祛風藥。關節紅腫熱痛的熱痹,宜清熱利濕宣痹,其中防己、苡仁、蠶沙、茵陳、忍冬藤為不可少之藥。對于氣血虧虛之體,易受外邪侵襲,須以參、芪、歸益氣補血,扶正祛邪。對于肝腎虧虛,風寒內侵,筋骨酸軟無力、疼痛者,常以補肝腎、強筋骨的寄生、川斷、杜仲、狗脊、枸杞為主藥。對于血瘀者,活血祛瘀為其治療大法,活絡效靈丹較常用(當歸、丹參,乳香、沒藥)。另外,亦有氣郁痹痛,應在治痹證常法中加入理氣解郁之品。若痹證日久,寒濕滯留于經絡,可用烏梢蛇搜剔經絡久伏之邪。歷節風,據其癥狀和病機,亦屬于痹證范圍,為痹證中最重的一種。據臨證所見,有風寒外襲者,有風濕外侵者,有氣血虛而復為風寒侵襲者,有肝腎虧而更受寒者,有因勞動汗出當風而后即病者,有氣郁而復感風濕者,濕熱勝者有之,瘀血者間有之。除對癥用藥外,不論哪一類型的痹證,方中加入透骨草則取效更速。

六、小兒泄瀉與百日咳

(一)小兒泄瀉

小兒腹瀉四季常有,但以夏秋多見。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外易為六淫侵襲,內易為飲食所傷,脾胃受損而發泄瀉。臨證中柳先生常用如下經驗方加減應用,每多有效。

處方:藿香3g,烏梅4g,扁豆5g,通草2g,檳榔2g,甘草4g。

方解:方中藿香芳香化濁,醒脾開胃,為主藥;扁豆健脾,烏梅酸能生津收斂,二藥為輔;通草分利二便,檳榔行氣導滯,為佐;甘草甘緩和中,為使。諸藥配伍,共收健脾化濕止瀉之功。

加減用藥:兼有食滯者加炒麥芽6g,內金3g;兼有外感者加銀花5g;濕重者加苡仁6g;久瀉不止者加赤石脂3g;脾腎陽虛者加補骨脂3g,肉桂1.5g。

(二)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以陣發痙攣性咳嗽、咳后有雞鳴聲為特征,中醫稱“頓咳”,每日可發作數次甚則數十次。病程較長,頑固難愈,故稱“百日咳”。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外感風寒,肺失清肅,痰濁阻滯氣道,以致咳嗽陣作,咳后吐白痰黏沫。治療時應著重宣肺散寒,瀉肺祛痰,使肺能宣發肅降,痰濁得以消除而咳嗽可止。柳先生以麻黃、杏仁、細辛、百部、葶藶子、甘草等六味藥為基本方,治療百余例患兒,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大部分患者服七八劑可愈,輕者二三劑即愈。只有少數病程長,病情較重者需長時間治療。其藥物用量見下表。

藥物用量表

img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喜德县| 普兰店市| 凉城县| 思茅市| 文安县| 佳木斯市| 马山县| 永福县| 巩义市| 汉寿县| 乌兰县| 阳泉市| 金溪县| 九江县| 罗定市| 九寨沟县| 汕尾市| 郧西县| 潍坊市| 长子县| 凭祥市| 揭西县| 聂拉木县| 三亚市| 确山县| 元谋县| 贺州市| 辽中县| 大厂| 贞丰县| 汝州市| 定兴县| 黎平县| 红桥区| 海南省| 鹤庆县| 贵溪市| 嵩明县| 安新县|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