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熱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胡希恕
【釋】本條雖形似太陽病,但太陽病發(fā)熱不渴,而且必惡寒,今發(fā)熱而渴竟不惡寒,為熱盛于里的溫病,與邪熱在表的太陽病大異。溫病宜寒涼,不可發(fā)汗。若誤發(fā)其汗則津益?zhèn)鵁嵋鏌耄瑒荼刈優(yōu)樯碜茻岬娘L溫重證;更不可誤下使津液竭于下;不可燒針、火熏以火助熱。凡此種種逆治而成的壞病,犯一尚可茍延時日,犯多則死期至矣。

段治鈞
〈注〉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熱盛于里。熱在表,散熱機能不及,熱郁肌表,感到與外界溫度的明顯差異,故惡寒;熱盛于里,熱機能太過,蒸蒸外泄,遠遠超過外界溫度,所以但覺發(fā)熱而不惡寒。“渴”是口津不足,其原因有熱盛、水蓄不行、傷津耗液等之不同:白虎湯證之大煩渴,熱盛也;五苓散、豬苓湯證之渴,為小便不利,水蓄不行也;小青龍湯證之或渴,表不解心下水停也;小柴胡湯證之或渴,上焦不通,津液不布也;大陷胸湯證之渴,水與熱結(jié)也;茵陳蒿湯證之渴,濕熱內(nèi)聚也;柴胡桂姜湯證之渴,津傷而水不行也。其中白虎湯證、五苓散證、豬苓湯證之渴是主證,余均客證耳。此外,單純因傷津而胃不和之渴,少與水即愈,不必治療。本條的渴因于里熱。
上述之溫病,若再有身灼熱燙手,且自汗出,即是風溫病,較前為重,乃由于溫病誤發(fā)汗而致。此條更示人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津愈竭、熱愈熾矣。
陰陽俱浮,指尺脈和寸脈俱浮。此自汗出,熱盛于里而迫于外,實為汗自出,可見此浮脈乃主熱。身重乃濕郁于外。大青龍湯之身但重是雖有表證而里熱,正氣與外邪抗爭于表,因表實不得汗出,積而郁之,故但身重;大小承氣湯之身重,里實而內(nèi)熱;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一身盡重,煩驚而熱郁;白虎湯之身重,乃里雖不實而熱蒸于外,全身皆熱也。上述之身重皆屬客證。多睡眠因熱壅于上,擾其神明,或曰汗出疲倦。息必鼾,熱盛散溫不及,鼻代其職,呼吸加重。語言難出,熱盛津傷,舌失其養(yǎng)。
小便不利,誤下而水分被劫奪。直視,即兩眼直瞪而目不轉(zhuǎn)睛,乃津竭于上,影響視神經(jīng)。失溲,即大小便自遺,前后括約肌失職。上述均屬誤下而致的壞病。
微發(fā)黃色(輕者),以火助熱,熱灼津枯,紅細胞崩解而為溶血性黃疸。瘈為筋急而縮,疭為筋縱而伸,時瘈疭(重者),即抽搐如驚癇,乃因熱而使運動神經(jīng)失常也。上述均屬燒針、艾灸所致的壞病。
若火熏之,指用艾葉等藥物燒火熏身。凡以火助熱的壞病,一次逆治或可延其時日,多次犯逆,預后危殆!
〈按〉太陽病必惡寒,不渴;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有渴。溫病不惡寒而發(fā)熱,必渴。可知溫病乃陽明之類,首句冠以太陽病者,比較之意,文中多見。
中風傷寒均為太陽病的一種證,論中不稱其為病。今明明又提出一個溫病,其不屬于太陽病可知。
太陽病有汗名中風,無汗名傷寒。熱病無汗名溫病,有汗名風溫,亦以有汗、無汗區(qū)別之。
熱在表則發(fā)熱惡寒,熱在里則發(fā)熱不惡寒,在半表半里則往來寒熱,此熱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的最佳鑒別法。病發(fā)熱不惡寒,故其熱在里可知。渴更屬熱盛傷津之證,所以不可辛溫發(fā)汗。里雖熱,然津虛,故亦不可下。至于火攻乃使人發(fā)汗的一種方法,太陽病本當戒用,施之溫病,更屬逆治。
本條未出治法,既言不可汗、下、溫,當用寒涼除熱之法。大青龍湯(初起)、麻杏石甘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白虎湯(入陽明)等可酌情選用。
溫病所以在此提出,以其與太陽病相似,示勿以治太陽病的發(fā)汗法治之,其意頗深。特別明示不可汗、火攻,其戒均已在先矣。
又曰:“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115)

胡希恕
【釋】脈浮熱甚,宜選用石膏配伍的發(fā)汗劑。醫(yī)反灸之,不知此本實熱證,而以治虛寒的方法灸之。邪無從出,反因火而動,上炎傷肺,勢必咽燥而吐血、衄血。

段治鈞
〈注〉脈浮、熱甚,為熱而實的證。因無惡寒,所以說此脈浮主熱而不主表。實,即邪實。灸為治虛寒之法,有熱而屬實不當以此法治之,故曰反。
實以虛治,即實證而以治虛寒的方法灸之。
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實熱因被火而妄行,炎及上焦則為咽燥、吐血、衄血之變。
又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201)

胡希恕
【釋】浮而緊,為太陽傷寒無汗的表實脈。陽明病而見此脈,為太陽傷寒初轉(zhuǎn)屬陽明,未至濈然汗出可知。雖有潮熱,亦必發(fā)作有時。脈不緊,但浮者,雖表還未罷,津液已有損耗,故必盜汗出。
【按】此就脈診以說明太陽轉(zhuǎn)屬陽明的過程。病初傳陽明,脈浮緊為表實;若脈但浮而不緊,為津耗表虛而表未解。

段治鈞
〈注〉本條表述的是陽明病初起,表證還在,據(jù)脈證不同所反映的兩種情況。
浮者病在表,緊者為體表津液充實之應。潮熱者,言其熱洶涌,蒸蒸如潮。表實無汗,里熱已漸,表里皆熱,故其熱更甚。又因熱乍傳里,所以其潮熱不是連續(xù)不退,而是發(fā)作有時。
但浮者,即脈但浮而不緊,在表的津液有所損耗。盜汗即醒時無汗,寐時則悄然汗出。這里脈與證是互為因果的:脈不緊則表實不甚,因里熱而引發(fā)盜汗。因盜汗出,津有所失,故脈但浮不緊也。可見此脈浮主熱。
〈按〉潮熱,乃其熱洶涌如潮的意思。有謂信時而發(fā)者,非也。病初傳于里,表里俱熱,其熱更甚,未至濈然汗出,故有時發(fā)此潮熱也。
又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154)

胡希恕
【釋】心下痞,按之濡,即《傷寒論》所謂“但氣痞耳”(157條),無實質(zhì)東西,胃內(nèi)是空的。其脈關上浮為胃有熱,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按】心下痞,按之濡,并非說濡軟如按棉,與結(jié)胸證的硬滿比較之詞。若真濡軟如按棉,無抵抗,則乃里虛之候,絕非本方所宜。

段治鈞
〈注〉痞,痞塞不通,上下不通暢,發(fā)堵,自覺癥狀。心下,正當胃部。
濡,濡軟、遲滯、停留的意思,是他覺癥狀。按之腹壁雖濡軟,但深按則不濡,有抵抗。
浮脈,不只主表,也主熱。關上浮,即中焦有熱。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兩味,以麻沸湯(即滾開水)二升漬之,須臾(時間勿長)后去滓,分溫再服。
〈方解〉此于(三黃)瀉心湯去黃芩,并以沸水漬之而不煎,故治瀉心湯證煩熱較輕,而大便秘結(jié)不甚者。
〈按〉“關上浮”,這里選的是一條復合脈。
又曰:“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227)

胡希恕
【釋】脈浮主表亦主熱。今發(fā)熱不惡寒,則熱不在表,非表證甚明。口干鼻燥而能食,為熱在里而未實,故脈浮。熱亢,故口干鼻燥,久則必衄。
【按】發(fā)熱、口干、鼻燥為白虎湯證,治之或可不衄,遲則雖衄亦宜白虎湯主之。

段治鈞
〈注〉熱盛者氣為之張,所以浮脈有時亦主熱,本條脈浮即是。
發(fā)熱不惡寒已非表熱,口干、鼻燥為里熱形成而未至大實,是陽明病的外證表現(xiàn),為白虎湯證。
能食者,即同書197條陽明中風之謂。里有熱則能食,雖能食而不渴,表示熱未消爍津液至渴的程度。
熱入于里而動血,久之必衄也。可與同書209條互參。
又曰:“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胡希恕
【釋】此承同書221條,若誤下后脈浮發(fā)熱,欲飲水而小便不利者,里本不實,下之不但傷中而且及腎,致蓄水不行之變。可與五苓散證互參加以辨析。
【按】本條和同書222條均承221條“若下”句后,與梔子豉湯證并列為三,都是白虎湯證誤下所致的變證,《醫(yī)宗金鑒》合為一條是也。

段治鈞
〈注〉同書222條白虎湯證誤下后,熱移于下焦,膀胱蓄水不行(后世謂水不氣化)。水不下通,故小便不利;津不上乘,則渴欲飲水;熱不得瀉,故脈浮發(fā)熱。此雖與白虎加人參湯證同有渴欲飲水,但機理不同,故以豬苓湯主之。
〈按〉《傷寒論》221、222、223三條白虎湯證誤下的變證:梔子豉湯證是里不實的虛煩,里實的熱煩則不中與之;白虎加人參湯證為下后傷津,邪熱入里,以渴為主證;豬苓湯證乃下后蓄水不行,津不通調(diào),以小便不利為主證。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滑石,甘寒,緩和性清熱利尿劑。通六腑九竅津液,利澀結(jié),下垢膩,逐濕熱。主小便黃赤,膀胱炎、尿道炎,暑熱、煩渴。
阿膠,甘溫微腥,止血劑,滋潤黏滑兼有滋養(yǎng)、強壯作用。功能止血養(yǎng)筋,滋燥和血補血,調(diào)經(jīng)安胎,柔肝、潤肺。主咳、吐、衄血,淋痔、崩漏出血,組織枯燥出膿血、疼痛。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均屬甘寒性利尿藥。豬苓解毒消炎利水道,尤善止渴;阿膠止血潤燥,治小便不利,或淋漓,或出血。全方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偏于熱者。
〈按〉豬苓湯與五苓散證治大致相同,但豬苓湯為寒性利尿劑,五苓散偏溫。豬苓湯利尿、消炎、止血,用藥一派甘寒,連溫性的白術亦不用,加薏苡仁可治尿道疼、小便頻數(shù)、發(fā)熱之泌尿感染及腎盂腎炎;五苓散因有桂枝,可治氣上沖。利尿藥中若加大黃五六分更助利小便(大黃多用通大便,少則利小便),經(jīng)驗之所得也。
《金匱要略》曰:“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十三,13)
〈注〉此與上條同。為《傷寒論》在《金匱要略》重出者。
由于以上諸例,可見浮脈亦常主不同的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