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學習《傷寒論》的原因

為什么要學習《傷寒論》?各位都是博士生,有的人會說,我讀了幾遍了,本科讀,碩士讀,現在博士階段又要讀,這樣反復讀有意義嗎?

有意義!每次讀《傷寒論》都能讀出新意,《傷寒論》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悟其深意的。我們作為專業的老師,每講一遍《傷寒論》,都是重新讀了一遍《傷寒論》,都能有新的體會、新的領悟。所以宋代文學大家蘇東坡說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講課時經常會提到張步桃老先生,他是臺灣地區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中醫大家。他讀《傷寒論》讀了多少遍?至少3000遍!而張老讀《內經》,至少全文親手抄過50遍!耗費大量的時間來讀《傷寒論》值得嗎?當然值得,下足水磨工夫,換來的是對《傷寒論》精髓的深入體悟,換來的是臨床上快速而準確的看病速度,張老曾有一天看700多病人的記錄,而且療效很好。《難經》中說“望而知之謂之神”,看來張老就達到這個地步了。

當然,張老看病快,也得益于他們有一套很好的電腦管理系統,能快速調出病人資料,同時又有非常熟練的助手幫他錄入處方。但最重要的還是張老非常快的思維反應,聽他講課就是一種享受,他從來不需講稿,授課時娓娓道來,這就是《傷寒論》讀到3000遍的功夫。在座各位,如果能夠靜下心來讀,即使只讀到30遍,我想你必然有所領悟。

當然也并不是提倡看病越快越好,因為還有一種快是看得非常馬虎,或者是路徑化、標準化,用事先組好的規定處方。我不太贊成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不符合中醫的理念,中醫并不是沒有什么標準,而是有天地人的大標準,有醫理的大標準,但這個標準對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是寶。當然,識貨的人看到的是寶,不識貨的人看到的也就是一堆紙而已。大家不要以為經典很土,不要總是認為中醫老是向后看而不向前看,其實中醫就是特別強調經驗的積累,前人已經積累下的東西,我們直接拿來,經過甄別,再結合臨床,會一下子就站得很高,看得很遠,掌握起來肯定要比全憑自己總結快得多。

所以我們一定要回到經典。《傷寒論》一直作為中醫學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必考課程,這是它的學術地位決定的。它是經典著作,是第一部辨證論治的醫著。中醫的特色就是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如果沒有辨證論治,就不是中醫了。現在的路徑化方式,把辨證論治拋開,還算不算中醫?所以現在很多專家對這種路徑化的方法表示了反對。辨證論治永遠是中醫的核心,這是從《傷寒論》開始就提出的規則。

《傷寒論》更是臨床醫學著作。很多院校把“傷寒”“金匱”“溫病課程放在基礎醫學院,其實并不好,不在臨床上使用,就體現不出《傷寒論》的價值。打開《傷寒論》,有多少內容是在單純地講理論?很少!大部分內容都是在講癥候、辨證、治法、用方,還有疾病發展、轉化規律等,理論則隱藏在方藥里面,等待后人去體悟,個別地方張仲景也會重點點撥一下,比如說“此為胸有寒也”“小便色白,此里虛”等。在治療上也常常用“當溫之”“可發汗”等語言,給你一個大方向,引導你去思考

唐代醫生考試,必考《傷寒論》,那時沒有什么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的課程,這些都是中醫高等教育建立以后,按照西醫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計模式,從《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中分割出來的。《傷寒論》是講臨床的,其中大部分方藥都被后世所沿用,我們今天仍然在用,而且仍然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傷寒論》又被稱為“方書之祖”,并成為培養中醫人才的必修、必考課程。

《傷寒論》對外國醫學的影響也非常大,尤其是日本,我曾聽日本的學生說過:“日本沒有哪個人不知道張仲景。”這也許有點夸張吧,但中國有幾個人能知道張仲景呢?日本人對《傷寒論》的重視程度的確遠遠超過了我們,而且他們學習《傷寒論》很較真。

有一次我給留學生班上課,其中有兩個日本人,有一個年歲還蠻大他在下了第一堂課后跟我說:“老師,你把你臨床覺得應用得最多的20個方列給我,我要把這些方一一去嘗試一下。”于是我列了給他。

過了幾天再次上課,我問他:“你吃了什么方?”“我吃了麻黃湯,按照《傷寒論》原書的劑量和煎服法。”我又問他:“有什么感受?”“我頭好暈,想吐。《傷寒論》里并沒有說喝麻黃湯會頭暈想吐啊,老師,這是為什么?”我反問他:“你自己想想,你有麻黃湯證嗎?”“沒有。”“所以啊,中醫講的是方證對應,方證如果不對應,那么產生的就是副反應。”

除了日本,《傷寒論》對于東南亞、朝鮮、韓國的醫學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正在走向世界。各種《傷寒論》的書、教材被翻成了各種語言的版本。所以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我們的驕傲,學好《傷寒論》,我們才能非常自豪地走出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开鲁县| 新化县| 宜兰市| 镇沅| 当雄县| 成都市| 浠水县| 包头市| 盐池县| 遵义市| 开封县| 维西| 比如县| 清徐县| 南阳市| 遂昌县| 温泉县| 胶州市| 筠连县| 乌拉特中旗| 嵊州市| 澜沧| 石台县| 北碚区| 鄂尔多斯市| 潼南县| 泸西县| 绥芬河市| 武威市| 宝清县| 桐梓县| 肃南| 沭阳县| 合水县| 晋州市| 璧山县| 中方县| 紫金县| 石河子市|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