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伴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話成長——我的學醫心路

《傷寒論》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班開設的唯一經典課程,也是臨床型專業學位研究生之必選。本人自2000年擔任博士班《傷寒論》課程主講已16年。由于傷寒團隊教學任務重,加之病區醫療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講包干制,博士班課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擔綱。關于博士班30學時課程設計,原來多是專題講座+探討自學,后來《傷寒論》漸受博士生重視,選此課程人數越來越多。學員背景各不相同,部分還未曾接觸或未系統學習過《傷寒論》,聽課時也遇到不少困難,為了在已學和未學者之間平衡,又不失《傷寒論》系統性、完整性,后改為以《傷寒論》溫習為軸線,融個人臨床經驗和體會,進一步提煉其臨床運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專題講座,大受歡迎。

本書稿即是由團隊拍攝博士班《傷寒論》授課全過程,并根據視頻翻錄整理而成的。共十次課組成十講。其中授課內容由魏德全、劉煜洲、李日東等博士拍攝,鄧燁博士組織學生團隊進行文字翻錄,由王慧峰、鄒若思博士協助統稿整理,最后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劉觀濤主任嚴格把關指導。此書歷經三載,終于面世,是集體智慧和團隊共同協作的結果。正值本書出版之際,謹向各位貢獻者致以衷心感謝和敬意!

回想本人學醫成長之路,啟蒙老師應是我的外婆。由于父母工作忙,我出生8個月后就由外婆“領養”。幼時身體弱,幾乎小朋友患的病我都“體驗”過,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急性腎炎等。除急性腎炎,當時注射過1周青霉素外,其余疾病都是中醫“土辦法”解決的。如百日咳用雞膽燉冰糖治愈;麻疹、水痘,則注意護理,避風,服中藥透疹;患膿皰瘡癤,用生甘草、金銀花煮水服,膿潰時用麻線搓拿出膿頭引流;消化不良用雞內金焙黃研末煮粥。當地有“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五月五,飲雄黃、大蒜酒敗毒”,冬月狗肉煲桂皮、附片,夏月六一散、人中黃沖泡當茶飲,還有金銀花煮甘草、蠶豆、黃豆治瘡癤,蒿葉餅醒胃助消化,皮膚癢用楓球艾葉煮水洗澡,補鈣用魚骨頭焙焦黃食用,小兒腹痛用荷葉蒂燉水魚腸;小兒發燒,將白酒點燃,直接將火苗引入局部皮膚,全身揉搓擦抹,并捂被發汗退燒;夏天用馬齒莧煮菜治腹瀉,或生大蒜子搗爛加醋,直接食用。平日常看到外婆治頭痛腦熱及目赤腫癢,用石膏塊在火上燒熱,入盛于清水的銅制面盆中,并加適量醋,頭蓋青布進行熏蒸。諸多“土方法”不但解決了大問題,也讓兒時的我耳濡目染了中醫。還記得外婆患風濕病,服了舅舅在外購買的中藥“十滴酒”,因多用了1滴出現中毒昏迷,還在上幼兒園的我急呼鄰居叔叔幫忙救治的情形,因而了解了中藥過量可中毒。

從事會計工作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曾在中藥店當過學徒,所以識藥也懂些中藥材加工炮制。外婆帶孫兒辛苦,父親常配些阿膠、鹿膠給老人家補養身體。我在外婆家長大,與父親老家親戚接觸不多。考上了中醫學院,得知父親的叔父也是當地一位老中醫,曾去拜訪過老人家。畢業后因工作在外地,與叔公聯系不多,聽說叔公曾留了一套陳修園《醫學三字經》給我作紀念,并存放在老家。大概這些就是我與中醫的早期結緣吧。

1977年恢復高考后,正值我應屆高中畢業,十分幸運參加了首屆高考并中榜,被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錄取,在醫療系本科學習。由于十年未舉行過“國考”,當時百廢待興。首屆高考生背景和年齡相差懸殊。當時入學的應屆生屬“稀有群體”,不到百分之幾,絕大部分是老三屆生。他們上山下鄉,或招工入職,或已是醫務工作者,部分還有“衛校”或“七二一大學”學習經歷,其社會與人生閱歷十分豐富,上大學只是再提高階段。而我們這些剛出高中校門的應屆生,則顯得稚嫩和淺薄,但我們記憶力強,刻苦好學,不懂就問,常與師兄師姐結對子,互補助學,其樂融融。

剛入學,《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打基礎,強調理解+背誦,但學到經典課程,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尚難一時理解。記得老師曾說,能理解的要背,不能理解的也要背,我覺得有些苦惱。當時就不停畫示意圖,幫助理解和記憶。晨讀和晚自習,也少不了背誦,考試還常能獲高分,也算班上的小小學霸,其實能理解的內容確實不多,畢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未接觸過太多的中國古代文化,幾乎連繁體字都不認識,也不愿意看豎排的文章。當時也懂得,中醫許多理論可能要到臨床時才能慢慢參透,先背著,像牛吃草一樣,先吃,然后再“反芻”消化。現在看來,這種學習方法是可行的。一方面,學中醫強調“童子功”,即背誦、印記,積累知識;另一方面,學中醫又十分重視臨床經驗積累和悟性,即知識活用與臨床思辨性。只理解而不記憶,則根基不牢,無物可用;只記憶而不理解,則知識不活,難以變通。理解與記憶,相輔相成,理解的知識掌握更牢,記憶加理解的知識掌握更深。

由于老師嚴格要求,在本科階段打下了良好的中醫根基。進入實習階段則來了一次飛躍。當時我中醫實習在長沙市中醫院,西醫實習在長沙市三醫院。在中醫院,內科張志強主任對我們病房查房、病例討論及病歷書寫要求十分嚴格。尤其記得兒科實習跟診的石老醫師身材高大,面善眉慈,年近八旬仍堅持每天出診,老人家身邊常圍坐著幾位徒弟抄方。親眼見石老診治兒科常見病,如感冒發熱、肺炎咳喘、麻疹、水痘、濕疹、痄腮及小兒消化不良。尤其新生兒先天膽道閉鎖癥,用純中醫中藥,益氣健脾,利濕退黃,取得顯著療效。患者很多由西醫院介紹而來。部分治療經驗由其徒弟整理發表在《上海中醫藥雜志》,令人十分敬佩!當時石老對我們說了一句話“不要吹毛求疵”,非常不能理解。后來慢慢領悟到,作為臨床醫師,一輩子能積累一點經驗,或提出一點學術見解,或在某病治療方面有一些特殊療效,實屬不易,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后學對先賢前輩應心懷敬意!也說明中醫成才、成就之不易!這些體會和感悟是我后來逐步認識到的。常言“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想敢干敢挑戰,年輕氣盛,有時也是淺薄的表現。

1982年底,我大學畢業,有幸分配到衡陽市中醫院工作。1981年全國中醫衛生工作會議現場會就在該院召開,可見其實力與影響力非同一般。衡陽市中醫院以中醫特色突出、名中醫眾多、中醫實力強為口碑,吸引了近20名本科同學“落戶”。作為恢復高考后畢業的首屆大學生,醫院寄予極大期盼,并實施“師帶徒”培養模式,以科主任、名中醫為指導團隊,不同專科、定點培養。本人十分有幸受教于內科曾自豪主任,重點做中醫內科急癥臨床研究。記得當時參編的《中醫內科急癥手冊》作為中醫內科急癥診療規范,榮獲衡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也算是不小的鼓勵。醫院強調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如急診高熱病人先用三棱針針刺十宣穴放血,病房遇高熱病人,先用中醫中藥,若用抗生素需經科主任簽字方可想起近30年來從抗生素濫用,多強調預防性用藥,到近年強調嚴控抗生素的理念,當時是何等高明和不易。曾主任治咳嗽有高招,我侍診學習了兩招:一是用止嗽散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二是治咳善養陰。我從模仿到臨床運用,慢慢體會到止嗽散治咯血,意在鎮咳以止血,如唐容川之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火熱迫血妄行,提出止血必降氣,降氣必降火之重病因源頭治療,如出一轍;治咳宜養陰,仿增液承氣湯之增水行舟,意在排痰以止咳。臨床干咳最辛苦,一般由干咳少痰轉變為痰多,痰由黃稠轉清稀痰滑易咳則是邪有出路,痰盡咳自止。看似化痰與養陰有相悖之理,實則相反相成。非臨床獨立思考,此法難以合一。我在兒科輪科也學習了齊利輝老師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善用烏梅,一是酸甘養胃陰助消化,同時烏梅安蛔抗敏止腹痛。工作期間,我作為湖南中醫學院衡陽函授站指導老師,擔任方劑學和《內經》教學。在師資培訓期間得到了熊繼柏教授指導,深深愛上了《內經》,喜歡熊老師從案例入手的教學方法。

1985年9月我考入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溫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承李培蔭教授,開展中醫辨治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研究進行中醫辨證與辨病不同治法療效比較,并運用肝血流圖、血液流變學等觀察指標,闡述病機與治療機制。提出急性病毒性肝炎血瘀證存在和佐用活血化瘀法的優勢。相關論文在《中醫雜志》等核心期刊發表,并譯成日文版。臨床中對溫腎解毒法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及溫陽退黃法治療瘀膽型肝炎有了新的認識上的提升。李老師對慢性結腸炎及慢性細菌性痢疾運用寒溫并用法取得很好療效。

1988年7月研究生畢業,我留在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病科(傳染科)工作,并兼肝病重點學科秘書,擔任部分溫病學課堂教學與臨床帶教。當時還參加了由北京302醫院汪承柏教授主持的國家“八五”攻關課題,即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重癥肝炎研究。記得科室每周1次的教授指導查房獲益匪淺。諶寧生主任、李培蔭教授、劉偉士教授經常針對臨床疑難病進行會診討論,尤其將溫病之濕熱瘀毒理論貫穿于肝病診治全程。如對于淤膽型肝炎,重用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療效不顯時,佐用少量辛溫之品,即能迅速退黃,就是在討論過程中迸發的思維火花。

1994年3月我調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加入熊曼琪教授引領的傷寒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團隊,并擔任學科秘書。熊教授施教有方,壓擔子,給平臺,先從臨床鍛煉入手,再到教學培養,干中學,學中干,貢獻、分享、成長。熊教授打造的學科平臺,包括病區、教研室、實驗室一體化傷寒論團隊建設模式,及關于桃核承氣湯治療糖尿病理論與臨床、實驗創新思維與成果,使我的視野和思維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盡管當時困難不少,如由溫病轉為傷寒教學,臨床由肝病轉為內分泌糖尿病,但在熊曼琪教授、林安鐘教授關心指導和團隊鼓勵下,我勇于挑戰,迎難而上,較快適應了新環境,并步入良好的發展態勢。1997年接任傷寒論教研室主任,秉承前輩團結、拼搏、創新的優良傳統,教研室各項工作始終保持穩步、持續發展。1998年我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級培養骨干,熊曼琪教授擔任指導老師。2002年我考入廣州中醫藥大學溫病學博士研究生,師承林培政教授,重點研究從濕熱病機探討2型糖尿病臨床辨治規律,2005年獲博士學位。

2004年至2007年我入選全國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并獲優秀學員稱號(當時全國入選215名,結業時30名學員獲優秀稱號),仿佛進入師承教育巔峰期。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3年學習,每年4次全國集中培訓,全程12次培訓項目,一半研修經典,一半研修臨床。當時入選的學員多數已是當地名醫。入選條件也十分嚴格,包括年齡不超過50歲,正高職稱,臨床工作15年以上,由單位推薦,經各地市、省級考試,最后參加全國統考,成績由高到低排序,錄取前215名。十分難得當時授課專家都是全國相關專業領域頂級教授,我們親身聆聽了首批國醫大師王綿之、任繼學、朱良春、張琪、張學文、何任、周仲瑛、郭子光等面授,諄諄教誨,語重心長,激動而幸福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第二屆國醫大師孫光榮擔任我們班班主任。目前全國優才班已主辦了三屆。我受孫光榮教授推薦,擔任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優才班《傷寒論》主講老師。孫老說:你是我們首屆全國優才班推出的第一位老師,希望給大家爭氣,以便推出更多優秀學員擔綱全國優才班授課。我記住了孫老的話!

受熊曼琪教授推舉,我擔任全國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廣東省第二屆、第三屆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協助主持全國經方班工作到2010年創辦國際經方班,至今已舉辦全國經方班共16期,國際經方班共6屆,并適時創建經方班全國移動及跨境、跨國推廣的廣州新模式,受到海內外經方愛好者廣泛關注并積極響應參與,成為享譽海內外繼續教育品牌項目。其堅持不懈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源自對中醫、經典、經方、經驗的追求、熱愛和感動!搭建國際經方班平臺,海納百川,薈萃名家,實現學經典、拜名師、重實踐、求創新的目標理念,實施過程所帶來的驚喜和震撼,以及我參與授課之輸出,聽課之輸入,共分享、伴成長是主持經方班最大的收獲!

2005~2013年,我主持《傷寒論》專科病區教學查房,每周1次疑難病討論,連續8年的查房視頻拍攝;2013~2016年進行了我的門診全程錄像。從專注于經典與臨床,從糖尿病、心臟病變研究深化,從“濕熱”向“火熱”辨治思路轉變與療效提升,由專科向全科發展的歷程,即由內分泌代謝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代謝綜合征)向咳嗽、風濕病、肝病、情志病、不孕癥、腫瘤、皮膚病等拓展研修,突出“傷寒詮百病”理念,漸入一種佳境、一種狀態,多了一份中醫自信、療效自信、文化自信。

療效就是話語權!而今教學、臨床與科研三結合,三不誤。從臨床療效進一步探索作用機制,反思中醫病機理論,并反哺中醫教學。尤其運用純中醫中藥方案治療早中期2型糖尿病取得臨床療效,令人倍感欣慰和驚喜,因而有了專利申請,有了知識產權保護,進而期待高水平論文問世,希望更多同道分享經驗,讓更多糖友們分享中醫方案所帶來的良好效果,指導研究生和師承弟子們將《傷寒論》、經方種子播撒海內外……于是就有了將講稿整理分享的初衷和沖動,以及不亦樂乎的“忙碌”……

中醫強,中國強,中國人更強!謹以此為志為序,共勉之!

李賽美

2016年12月1日于羊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广南县| 清水县| 株洲县| 广宗县| 改则县| 宣威市| 响水县| 邓州市| 湄潭县| 成安县| 太和县| 红河县| 江阴市| 潜江市| 同德县| 连云港市| 施秉县| 习水县| 阿克| 团风县| 泗水县| 墨江| 台东市| 丁青县| 东阿县| 徐汇区| 青海省| 湄潭县| 屏边| 兴化市| 抚州市| 文登市| 青川县| 乌兰县| 清水县| 油尖旺区| 凤冈县| 舞钢市| 什邡市|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