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醫寒溫并用,以“和”為期的思想

《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以 “和”為貴的思想。人體陰平陽秘受諸多因素的侵擾而失衡,或表里陰陽失于均衡,導致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出現表寒里熱證、中焦寒熱證、上下寒熱錯雜證。寒熱并用是張仲景針對寒熱錯雜證所設置,其散見于 《傷寒論》太陽病變中痞證、上熱下寒證、厥陰病寒熱錯雜證中。張仲景恪守和解寒熱,調和陰陽的治法準則,辨證分析,圓機活法,開寒溫并用之先河。吾有幸隨趙尚華老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老師寒溫并用法治療上熱下寒證的醫案分享如下,共同探討寒溫并用法用于上熱下寒證的治療。

馬某,男,25歲,學生。2009年3月18日初診。主訴:上身熱、下身寒2年多,遇冷加重。患者冬天上身穿襯衫仍覺熱,下身穿棉褲仍覺冷,飲食睡眠正常,二便正常。面部痤瘡甚多,頭上亦有。苔白,左脈或強或弱,右脈弦滑。此為上熱下寒,氣機升降失調。治宜寒溫并用,清上溫下,和解為妙,擬方如下:桂枝10g,白芍10g,生姜5片,大棗3枚,青蒿10g,石膏10g,紫草10g,川牛膝10g,蒲公英30g,黃芩10g,雞血藤30g,炒梔子10g,太子參10g,甘草6g。6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二診:癥狀緩解,脈滑苔白,上方繼服。

三診:上熱下寒已愈,只有口膩,飲食好,脈滑苔白。此次開始著手治療痤瘡。

按語:上熱下寒證出自 《靈樞·刺節真邪》,多為陽盛于上,陰盛于下。《巢氏諸病源候論》謂:“陽并于上則上熱,陰并于下則下冷。”本醫案中患者熱與寒分居于上下半身,熱者自熱,寒者自寒,熱甚則痤瘡密布,寒者自寒,陽在上不能交于陰,陰在下不能交于陽,格拒不交。實為一組寒熱錯雜,升降失調,陰陽失衡的證候。《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曰:“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趙老師深諳寒熱錯雜,氣機失調之病機,采用寒溫并用,辛開苦降,清上溫下法,和調一身之陰陽而效。

方義分析:梔子苦寒,入三焦經,清降三焦之火;石膏甘大寒,《名醫別錄》謂其 “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 “涼而能散”,二藥寒降逆上之陽氣。桂枝辛溫,宣通一身之陽氣。陰陽之交,樞機全在于胃,故復補胃家之虛,以為之斡旋。故用生姜、大棗、太子參補脾和胃,一調脾胃之陰陽,二調寒熱之相逆。正如柯琴所說:“用參、姜、大棗者,調既傷之脾胃,且以壯少陽之樞也。補脾胃以和中,上下得通,陰陽得位,益氣以助其藥之能也。”三者還可防梔子、石膏寒之太過傷脾胃。芍藥引陰且可斂外泄之營陰,合桂枝為調營衛、和陰陽之基本結構。患者面部痤瘡密布,大小不等,為陽盛于上太過,致熱盛血瘀毒壅,故用紫草、黃芩、蒲公英清熱瀉火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紫草、黃芩對皮脂腺的分泌有調節作用。血分熱盛,熱盛血瘀,故用雞血藤活血散瘀,疏通一身之脈絡。川牛膝引血分之熱下行。少陽為樞機之紐,故用青蒿和解少陽,苦辛而寒,清熱透絡。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伍,謹遵上熱下寒,氣機升降失調,陰陽失衡而遣方用藥,寒溫并用,清上溫下,和調一身之陰陽,使寒去熱清,失調之陰陽恢復平衡,12劑后,患者上熱下寒癥狀痊愈,臉上的痤瘡也有所消退。

經謂:“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脹痛。”其前半節論濁氣在上 (寒氣生濁),清氣在下 (熱氣生清),陰陽反作,上寒下熱證,可用李東垣升清降濁眾方;后半節論陰陽造偏,上熱下寒證,有張仲景黃連湯諸法。《傷寒論》開寒溫并用法先河,其黃連湯諸法之上熱下寒屬和解寒熱,調和陰陽之則,與本案都值得我們去揣摩。如:腹中痛而表邪不除的上熱下寒證,黃連湯清上溫下,寒熱格拒,食入即吐,兼見下利,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清上溫下;蛔蟲內擾之上熱下寒證,烏梅丸清上溫下,安蛔止痛;正傷邪陷,正虛陽郁之上寒,麻黃升麻湯清上溫下,扶正益陰,發越郁陽等,均為寒溫并用治療上熱下寒證,其中之妙,遂不一一闡述。

體會:上熱下寒證之上下是言部位的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吾師在正確把握疾病機制情況下,圓機活法,寒溫并用而取得良效。對于類似的特殊病例,臨床少見,吾師能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值得我們總結歸納,學習揣摩其中的辨證立法之妙。這不失為一種學習的好方法,這也是吾師此醫案的另一意義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阳泉市| 五原县| 福贡县| 永平县| 旬邑县| 新田县| 平和县| 乌兰县| 共和县| 钟山县| 黎川县| 准格尔旗| 镇沅| 临邑县| 东宁县| 麻江县| 巴彦淖尔市| 疏勒县| 专栏| 安岳县| 横山县| 西城区| 长治县| 陕西省| 类乌齐县| 望奎县| 讷河市| 吉林市| 陵川县| 阿克苏市| 江孜县| 江口县| 上饶县| 广南县| 灵宝市| 乐至县| 肇东市| 鲁甸县| 恩平市|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