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友行醫60年臨床經驗集
- 王文友主編
- 1387字
- 2021-05-31 10:19:56
自序
我1934年生于山東,40年代初隨父母遷至遼寧丹東。新中國成立前,我親身經歷見證了廣大民眾的艱苦生活狀況,堅定了投身中醫學事業的信念。我把“治病救人,扶危濟困,成為蒼生大醫”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如今我年逾耄耋,懸壺六十多年,得益于中醫古籍的智慧結晶,苦研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和學術特點。中醫學法自岐黃,代代相傳,意為醫者提高自身醫學涵養,不僅為了獨善其身,而且要兼濟天下,要把中醫的學術文化薪火相傳。因此,我愿借此契機,把經驗和心得匯集成書,為傳承中醫藥的學術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我年輕時有幸師從多位名醫。1948年我在丹東師從孫華山、于福堂老中醫學習中醫針灸。1953年,我進入北京中醫研究所(1956年經北京市衛生局批準備案更名為北京市私立匯通中醫講習所)學習5年,隨陳慎吾、于道濟、穆伯陶、余無言、趙紹琴、耿鑒庭、馬繼興、盧英華、許公巖、謝海洲、王友虞等中醫專家教授學習。在此期間并赴北京針灸傳習館跟隨朱格一、劉壽山老教授學習中醫針灸、正骨按摩的理論技術和手法。1958年我考入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一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并分配到北京市中醫醫院工作,跟隨肝病專家關幼波,內科專家王大經、宛海洪,腫瘤專家秦厚生臨床學習。1962年赴石景山防治院中醫科工作。1979年初考入北京市高等中醫師資班,又深入研習了《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內科》《醫古文》《各家學說》,以及《中醫教學方法》《中醫教學大綱的編寫方法》《中醫學術論文的書寫方法》《醫學心理學》等,具備了高等中醫教學師資水平。1980年底分配到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工作。
在數十年醫療工作中,我將醫學理論與臨證經驗相結合,總結出“保脾胃、調肝氣、祛濕熱”的治療原則,尤其重視脾為后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的重要性和關聯性。我在治療方面遵循“百病生于氣”“肝病傳脾”等古訓,以“諸病從肝脾論治”為主導思想,強調五臟六腑之中,肝最重要,內傷雜病,肝病首當其沖。少陽為樞,重調氣機,以柴胡劑為基本方,以疏肝理脾為基本治法,善用和法,兼用下法,依證立法。治婦人病以虛實為綱,治小兒病重在消除積滯,治皮膚病主涼血清熱化濕祛風。
我曾多次參加全國學術會議進行論文交流,主編并參編了《百病臨床指南》《陳慎吾傷寒論講義》《傷寒論釋義》《金匱要略釋義》《華夏本草圣典》《東城醫藥》等書籍雜志。1987年被聘為北京市中醫專業臨床指導老師,擔任本科生、大專生、自考生、進修生、留學生的臨床教學工作,講解《傷寒論》《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等課程。1994年被評為優秀學科帶頭人。1998年研制的疏肝利膽片、降逆止痛顆粒、止痛和胃丸獲得了東城區衛生局科技進步獎。1998年被北京同仁堂香港分公司聘為中醫教授,在港行醫4年。
2009年經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準,獲得了“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項目”首批北京市基層老中醫傳承工作室資格;2010年獲得北京中醫藥工作60周年特殊貢獻獎;2011年獲得北京市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資格;2012年獲得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資格;2014年獲批建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15年獲“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稱號。
此書是根據我的臨床驗案和學術思想整理編寫而成,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對中醫藥學的發展,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足之處,望同道予以指正。
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院內外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衷心地感謝。

2016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