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 葉橘泉編著
- 1378字
- 2021-05-31 10:01:40
叢書前言
葉橘泉先生是中國近現代中醫藥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祖籍為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他年輕時隨吳興名醫張克明學醫,此后一邊在家鄉開業行醫,一邊參加了上海惲鐵樵中醫函授學校的學習。1935年,39歲的葉橘泉先生受聘于蘇州國醫專科學校,任中醫學講師,同時在蘇州掛牌行醫。1949年以后,葉橘泉先生歷任江蘇省中醫院院長、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南京中醫學院副院長、南京藥學院副院長等職。
葉橘泉先生在其一生的臨床診療中善于使用經方,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例如從他發表的165例醫案中可以分析出,共使用方藥220次,其中使用經方原方75次,經方與其他方合方55次(經方與經方合方43次,經方與后世方合方12次),經方加味方51次,后世方39次。由此可見,葉橘泉先生在診療中既側重經方原方,又不乏使用經方與經方或經方與其他方合方,同時也不薄時方。
葉橘泉先生還是采用現代數理統計方法來研究經方療效的第一人。他認為,中醫學是實用之學術,絕不是紙上談兵式的研究所能成功的。證候之鑒別、病型之斷定、藥物之療效等,均在于臨床之探討,用實驗統計之方法歸納其特點,才可以說是科學的研究方式。1935年他率先提出“整理中國醫藥必須開設有病房的醫院,進行臨床研究”,主張建立設備完善的醫院,根據臨床觀察和病歷記載,統計治療成績,并將成果公開發表,教授給青年醫師。這種學術觀點推動了當時中醫的發展。
1939年,當時堪稱國內領先的擁有病房的正規中醫院“蘇州國醫醫院”成立后,時任該院醫務主任的葉橘泉先生帶領其他多名學有專長的醫師進行了中醫藥療效的統計工作,即采用表格形式進行統計分析。他將自己使用中醫“經方”后的132個病例進行了11個角度的統計研究(在醫治結果之總統計表中,有效率達到93%,其中痊愈者62%,有一定療效者31%),實現了以統計來核定經方療效的目的。
1988年,年逾九旬的葉橘泉先生在“堅持中醫特色,把握辨證施治”一文中仍繼續強調方證學是中醫學的靈魂和根。他認為,具有上千年歷史的仲景經方已被眾多醫家證實其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及臨床的可操作性。因此,讓中醫更科學而不虛玄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方證”上的“規范化”。
葉橘泉先生亦十分關注從辨證應用角度對本草學的研究。他不但寫有大量關于中藥的研究論文,主張統一中藥名稱,并不斷對各種中藥進行考證,而且提倡改良制劑以提高有限的重要資源的利用率。他率領研究小組進行了“精簡處方組合”“定型方劑及小劑量研究”等臨床實驗,很早就建議人工種植一些重要的藥用植物。1960年,他研究開發出能夠替代名貴中藥的202種冷門草藥應用于臨床,為中藥的可持續發展做了很多工作。
“人不能與草木同腐”“要用小跑步走完人生”,這是葉橘泉先生終生“身體力行之”的信條。葉先生一生行醫不息,著書不止。在給后人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后面,躍動著的是老先生對中醫藥事業矢志不渝的至愛情懷。
我們整理出版《葉橘泉醫集》叢書,為的是將葉橘泉先生的臨床經驗和學術體系完善地保存和繼承下來,這對于振興祖國中醫藥事業,推廣普及中醫藥知識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該叢書不僅對中醫藥專業人員有重要的研究應用價值,而且對西醫師以及愛好中醫藥的人士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葉橘泉醫集》叢書在策劃、整理、編輯、出版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本叢書編委會全體人員盡心竭力,精工細琢,使叢書得以如期出版。在此,謹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葉加南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