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州名老中醫(yī)醫(yī)案集
- 傅曉駿主編
- 1199字
- 2021-05-31 10:00:39
■關格(右心衰)案
王某,女,53歲。初診時間:1987年3月5日。
主訴:全身水腫半月余。
診查:患者有痰飲宿疾(肺心病)。半月前感受風寒,加之操勞過度,遂致面色晦滯,唇紺,遍身浮腫甚,腹脹,迄今三天小便全無,大便秘結,嘔吐頻頻,呻吟不已,咳嗽痰白,動則氣喘心悸,納呆。舌尖偏紅、舌下瘀滯,苔白膩,脈沉細。查血象:白細胞(WBC)12×109/L,中性80%,淋巴20%;腎功能:血液尿素氮14.64mmol/L,肌酐132.6μmol/L。心電圖提示:①竇性心律;②電軸顯著右偏130°;③高度順時針向轉位;④右室肥厚伴勞損。胸片提示:①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為主;②兩肺充血伴右側胸腔少量積液。
中醫(yī)診斷:關格(腎氣衰微,邪陷心包)。
西醫(yī)診斷:右心衰。
辨證分析:患者久病,反復不愈,遷延日久,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濕毒濁邪壅塞三焦。腎陽衰憊,寒水上犯,凌心射肺,故見心悸、氣喘、咳嗽、痰白;脾虛運化無力,升清降濁失職,故遍身浮腫甚,腹脹,納呆,嘔吐頻頻,小便全無;大腸傳導失司故大便秘結;舌尖偏紅、舌下瘀滯,苔白膩,脈沉細均為腎氣衰微、邪陷心包之象。
治則治法:降濁,解毒,通腑。
處方:三拗湯、三子養(yǎng)親湯、小承氣湯合五皮飲加減。炙麻黃5g,生甘草5g,杏仁10g,葶藶子10g,姜半夏10g,炒蘇子10g,茯苓皮10g,車前子10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生大黃10g,厚樸6g,丹參18g。3劑,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西藥用50%葡萄糖40mL加入速尿20mg靜脈注射,10%葡萄糖250mL加青霉素鈉鹽240萬單位靜脈滴注,10%葡萄糖250mL加入復方丹參液16mL靜脈滴注。
二診:大、小便通暢,腫消七八,唇紺、咳嗽、氣喘、腹脹均減,嘔止、納增,已能起床,牙痛。舌下瘀滯,苔白膩未變,脈細滑。
處方:三拗湯、三子養(yǎng)親湯、小承氣湯合五皮飲加減。杏仁10g,葶藶子10g,炒蘇子10g,黃連5g,地骨皮10g,白蔻仁3g,瓜蔞皮6g,地骷髏12g,茯苓皮10g,車前子10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生大黃10g,丹參24g。2劑,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西藥用葡萄糖加入青霉素鈉鹽、復方丹參液,復方丹參液如前法,青霉素鈉鹽80萬單位肌注,連用5日。
三診:遍身腫消,二便如常,諸癥大減,已能正常步行,舌苔薄,脈細滑。
處方:三拗湯、三子養(yǎng)親湯、小承氣湯合五皮飲加減。杏仁10g,葶藶子10g,炒蘇子10g,地骨皮10g,瓜蔞皮6g,生黃芪15g,半枝蓮15g,生薏苡仁30g,車前子10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生大黃10g,丹參24g。3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隨訪:藥后諸癥皆平。
【按語】《證治匯補》云:“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生嘔吐,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本例病機即屬于此類。治療上除用西藥速尿消腫、復方丹參液擴張心臟冠狀動脈、青霉素消炎外,開上通下有賴于中藥。選用大黃、厚樸、丹參通腑逐瘀,姜半夏和胃降逆,五皮飲健脾理氣利水。因肺為水之上源,故三拗、三子養(yǎng)親之宣肅肺氣尤為要著,葶藶子不僅瀉肺降濁,近人且發(fā)現(xiàn)有強心作用(《中藥大辭典》),于本例心衰為對癥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