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絡(動眼神經麻痹)案
胡某,女,57歲。初診時間:1986年11月20日。
主訴:血壓升高十余年。
診查:患者于1986年11月16日凌晨3時許,起床小便,自感左側肢體無力,摔倒在地。當時神志尚清,唯右上眼瞼下垂不能睜眼,嘴角稍向左,右側肢體活動稍不靈活,無頭痛、抽搐、二便失禁等。經當地醫院中西藥對癥治療未見好轉。入院時除上述癥狀外,叩診心界向左下擴大,心尖搏動在第五肋間,鎖骨中線外2.5cm處,主動脈瓣區可聞及吹風樣收縮期Ⅱ級雜音,左側上下肢肌力均為V-,病理反射未引出,眼底未見出血。舌紅,苔白,脈弦滑。
中醫診斷:中經絡(風陽上擾)。
西醫診斷:①動眼神經麻痹(右側);②腦血栓形成。
辨證分析:肝腎陰虛,肝陽偏亢,筋脈失養,肝火偏旺,陽亢化風,橫竄經絡,故左側肢體無力,嘴角稍向左,右側肢體活動稍不靈活。患者年近六旬,且素有陰虛陽亢史,氣陰均虛,木失滋榮,筋脈失養,不能司肌肉牽動,故右上眼瞼重度下垂,不能睜眼(一般中經絡表現為不能閉眼),即西醫學所說的動眼神經麻痹癥,因動眼神經麻痹主要表現為上瞼下垂,乃長期血壓較高,血管高度擴張對動眼神經造成壓迫所致。舌紅、苔白、脈弦滑均為風陽上擾之象。
處方:天麻鉤藤飲加減。生石決明30g(先煎),赤芍10g,白芍10g,生地黃15g,地龍15g,桑寄生15g,杜仲12g,焦梔子10g,明天麻6g,鉤藤15g(后下),白僵蠶10g,夜交藤10g,川牛膝10g。2劑,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二診:藥后右上眼瞼稍能抬起,苔薄,舌尖紅,脈弦細,血壓在正常范圍。
處方:天麻鉤藤飲加減。生石決明30g(先煎),赤芍10g,白芍10g,生地黃15g,地龍15g,桑寄生15g,杜仲12g,焦梔子10g,明天麻6g,鉤藤15g(后下),白僵蠶10g,夜交藤10g,川牛膝10g。4劑,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三診:藥后諸癥均減,右上眼瞼下垂好轉大半,上下肢肌力接近正常,苔薄,舌紅,脈弦。
處方:天麻鉤藤飲加減。生石決明30g(先煎),赤芍10g,白芍10g,生地黃15g,地龍15g,桑寄生15g,杜仲12g,焦梔子10g,明天麻6g,鉤藤15g(后下),白僵蠶10g,夜交藤10g,麥冬10g。10劑,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隨訪:右上眼瞼下垂已瘥,步履如常,諸癥皆平。
【按語】前人論中風,分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以言受邪淺深輕重。《金匱要略》云:“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此案患者神志尚清,以左側肢體無力、右上眼瞼下垂不能睜眼、嘴角稍為主要癥狀,為風中經絡。患者素體肝腎陰虛,又見風邪流竄上擾,氣血為之阻滯,發為諸癥。治以天麻鉤藤飲滋補肝腎,平肝息風,另加僵蠶、地龍、丹參涼血化瘀通絡,以通氣血之滯。藥證相應,而獲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