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5000年:良渚王國記事
- 馬黎
- 2537字
- 2021-05-28 11:15:30
識骨尋蹤
良渚人是吃貨。
雖然他們的主食是白米飯,但如果只是“飯稻羹魚”,肯定會營養不足。畢竟,白天要修宮殿造水壩,高端手工業者還要大量腦力設計制作玉器,身體不好,眼睛要花的。
吃什么,用什么,選擇什么樣的“生業方式”,跟人的需求有很大關系,我們現在也一樣。飲食均衡,葷素搭配,健康生活,良渚人早就懂得這個道理。他們通過狩獵、捕撈、采集等方式作為食物補充,飼豬狩鹿,無肉不歡。
在良渚文化遺址里,通過分析遺存的動物骨骼,動物考古學家目前發現了44個種屬的動物遺存。
海鮮大餐:田螺、方形環棱螺、梨形環棱螺、牡蠣;光是蚌,就有帆蚌、圓頂珠蚌、中國尖脊蚌、扭蚌、魚尾楔蚌、矛蚌、背瘤麗蚌;河蜆、文蛤、青蛤、毛蚶;
鯊魚、鯉魚、青魚、草魚、鯰魚、鯔魚(杭州人熟悉的錢塘江鯔魚)、黃顙魚(就是汪刺魚啦)、烏鱧(就是黑魚,很好吃的那種);
我們比較熟悉的:黃斑巨鱉、中華草龜、環頸雉、大雁、野鴨、鶴、鷹、紅面猴、鼠、狗、虎、水獺、野豬、家豬、麂、獐、水鹿、梅花鹿、麋鹿、圣水牛、亞洲象。
哪種動物最多?豬。
良渚文化絕大多數遺址里,豬骨頭占到了所有哺乳動物總數的80%以上,卞家山、鐘家港最多,接近90%。家豬是當時良渚人的主流肉食資源。而且,這些豬不是養在城內的,是從四面八方運過來的。
家豬排第一位,第二位是鹿類野生動物。鳥類很少,還不到1%,和哺乳動物一比,小巫見大巫。
鐘家港古河道遺址里發現過數十件黃斑巨鱉的腹甲遺存,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龜鱉類動物,中國境內的野生種已經滅絕了,此前在蘇州動物園還有最后兩只。可是,2019年4月13日,那只雌性“太太”不幸去世了,如今中國只剩下一只雄性黃斑巨鱉,已經是100歲左右的“老爺爺”了。至此,全世界也只剩下3只,除了中國這只,還有兩只在越南。
良渚人的家養動物,目前只發現了豬和狗,當時存在飼養家豬為主的飼養業。
而我們認為應該蠻普遍的作為家畜的馬、羊、雞,目前在良渚文化時期的浙江境內,并未發現。
這也蠻奇怪的。比如家雞,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禽類,養雞太容易了。但是,良渚時期恰恰沒有發現一根雞骨頭。目前最早出土家雞的遺址是商代安陽殷墟遺址。而此前曾有一些研究出過烏龍事件,把雞和雉搞混了,造成史前遺址家雞遍布中華大地的錯覺。
這3種馴化動物,是從其他地區傳入的,根據現在的研究成果,馬、羊從西亞逐漸傳入黃河流域,羊在距今4000年的龍山時期才傳入中國北方。良渚先民真的沒吃過羊,浙江地區最早出現羊,得等到宋代。只有河姆渡遺址才出現過羊的近親——蘇門羚。而雞則從西南亞起源。
物盡其用,是良渚人的特點。畢竟生活條件有限,除了吃,動物身上的各種資源,都要廣泛利用起來。動物的骨骼、牙齒和角可以制成各種裝飾品、生活用品或者實用工具。所以,我們在動物骨頭上能看到各種人工痕跡,鋸、砸、砍、劈、燒、磨、鉆孔、刻畫,等等。什么骨頭適合做什么裝飾品或者工具,良渚人是有選擇的。一般用大型哺乳動物的長骨制作簪、錐、鏃等。比如鹿角一般做錐,而它們的牙齒穿孔或者加工就成了很美的裝飾品。這說明良渚人長期對動物進行觀察,他們對于骨器的加工,已經有了相對標準化的生產流程。


鐘家港出土的人左側股骨



鐘家港出土的動物和人類骨胳


和骨頭打交道的考古人
海洋動物遺存目前只發現了幾顆鯊魚牙齒,從出土情況看屬于工具或者裝飾品類,可能從沿海地區流通過來。
良渚遺址里也出土過象牙制品,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過大象其他部位的骨頭,雖然良渚當時的自然環境很適合大象生存,但還沒法確定良渚古城有沒有本土大象,也沒法排除這個象牙制品是不是通過貿易或者其他渠道流通而來——良渚人的商貿,還沒有發現線索。
這些良渚動物園里的秘密,都是宋姝這些年陸陸續續告訴我的。
她一直是我朋友圈的一股清流,別的姑娘在曬美食、美景、自拍,她曬的是各種骨頭:頭骨、齒骨、手骨……有一天去實驗室,她正把泛著青白色的頭骨、齒骨、脊椎,分門別類地裝到透明袋里,寫上標簽:白骨魚,全長31厘米,體長27厘米。
她不是法醫,而是良渚第四代考古人,這個溫柔的90后吉林姑娘,平時要跟各式各樣的骨頭打交道。
宋姝的工作很細碎,也很重要——她要和實驗室的年輕人一點點搜集遺址中出土的骨骼遺存,建立標本庫。如果在考古發掘現場出現了動物遺存,她會第一時間去現場取樣。如果遇到比較大的骨頭,先記下編號、探方號等基本信息,裝在袋子里,帶回實驗室。比較細小的,比如魚骨頭、小型哺乳動物的牙齒,就要用5毫米孔徑的篩子,淘洗篩出來。
為了研究魚骨頭,宋姝基本上把杭州市場上能買的魚都買了,接下來就要向寧波擴展了。之前她在北方做動物考古研究,北方魚的種類沒有南方這么豐富,到了杭州以后,需要更多的資料積累。
做了那么多的標本,宋姝解鎖了一個新技能:只要給她骨頭,就能認出這是一條什么魚。我們去烤魚店吃飯,會先挑鯽魚、草魚、黑魚。但有的店比較黑心,給你端上來的不是你挑的那條,因為魚煮熟了都差不多嘛,誰知,眼前坐著一位比魚還了解自己的動物考古學者。
實驗室的柜子里,除了魚骨頭,還有遺址中發現的人骨和其他動物骨頭。宋姝用科學的手段,形態分析、解剖學、病理學研究等等,從更多方面揭示良渚人的社會狀況,還原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態。
在工作臺一側的展示柜里,擺著幾塊鐘家港遺址出土的人骨。看描述:人股骨(鋸痕)、人頭骨器皿(分割痕跡)。還有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后腦部位開了兩個孔,顯然是人為痕跡。死者的平均年齡都不大,普遍沒超過30歲,有成年男性,還有幾歲的小朋友,孩童大概占到5%至10%。
這些人到底是良渚人,還是從別的地方遷移過來的?
宋姝說,從人類學特征上來觀察,他們基本上可以劃到古華南人種的類型,但不一定是生活在良渚區域范圍內的。有一部分人,生前營養不良,不是偶爾餓一兩頓,而是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生活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這在骨頭上體現得比較明顯,骨質孔變疏,整個骨頭狀況很不好。
還有一部分骨頭的關節部位上有些軟骨疾病,也可說是關節炎,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在骨頭上留下痕跡。這說明他們生前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得了職業病。
宋姝之后會做一些同位素檢測,看看骨頭里的同位素是不是和當地的水土相對應。如果做牙齒,能知道這個人的出生地,因為牙齒一般是在很小的時候長齊的;而骨骼是在當時當地的環境中形成的,檢測骨骼,大概就能知道他們后來遷徙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