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8章 張良下邑定策

彭城大戰,項羽反敗為勝,劉邦從天堂掉入地獄。盡管,劉邦輸得很慘,狀況十分狼狽。幸運地是,劉邦從戰亂之中逃了出來。漢初那些被封侯及嫡系主力,也沒有遭到重創。

剛經歷大敗之后,劉邦倉惶逃命,開始了新一輪戰略。也可以說,彭城大戰,劉邦雖敗,保存了主力。但,其他諸侯王損失慘重。

劉邦沒有遭到重創,輸得徹底,他要感謝幾個人。

第一位夏侯嬰。

夏侯嬰誓死追隨劉邦,不離不棄,也沒有反心。不僅助其殺出重圍,還救了劉邦子女。

同樣是戰敗逃亡,陳勝的結局,是被車父莊賈殺害。劉邦逃出生天,這就是差距。夏侯嬰保住劉邦的命,以及未來儲君和公主的命。

第二位要感謝呂澤。

呂澤是劉邦妻兄,彭城之戰前,他駐軍下邑。

下邑在泗水郡與碭郡交界,屬于碭郡。

劉邦戰敗逃亡,選擇投奔的人:呂澤。

呂澤稍有異心,劉邦就悲劇了。或許,就不會有漢高祖那些事兒。足以見得,呂澤這個大舅哥,是發自內心支持劉邦的事業。所以,劉邦能夠得天下,有呂澤一份功勞。

至少,在彭城慘敗之后,呂澤接納劉邦,沒有殺了他,將其腦袋送給項羽。

第三個人就是張良。

彭城慘敗,對劉邦而言,不是損兵折將,而是對他自信心沉重打擊。劉邦和張良在下邑說的那段話,被稱為下邑之謀。

也可以叫張良下邑定策。

這是劉邦稱王后,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讓他陷入低谷、迷茫。這也是張良人生走向巔峰。

來看一下,劉張二人之間精彩對話。

劉邦從人生巔峰,跌入萬丈深淵。歷經慘敗后的劉邦,心情很沮喪,甚至有點萬念俱灰。

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這句話,看出一個現象:劉邦為了想贏,不惜任何代價。

然后,又出了一個現象:大家都很安靜。

這也不怪這些人拿不出方案,畢竟,劉邦陣營剛打了敗仗,士氣很沮喪。這個時候,大家都還沒有從恐懼之中走出來。怎會有辦法,反擊項羽。

張良有辦法,但,他不說。因為張良明白一個道理,在公眾場合不能隨意發言,要懂得保持沉默。

張良是聰明人,有大智慧。他知道干大事地人,要做什么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劉邦也覺得奇怪,張良辦法最多,也沒有什么能夠難住他?

現在,他卻不說話。連,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莫非真的是他大勢已去。等到人都離開,張良和劉邦提了三個人。

這三個人,就是被后世譽為漢初三將:韓信、彭越、英布。

張良先說了,為什么要提這三個人:

九江王英布是猛將,他從驪山刑徒到封王,割據一方。他若助劉,西楚南方不穩定,就能拖住項羽,進而為劉邦爭取時間恢復力量。

彭越在梁地反楚,能夠對項羽糧道及后方安全造成威脅。

只要彭越、英布加入,項羽南北受到威脅,就不敢放開手腳與劉邦決戰。

彭城之戰后,很多將領都在相互詆毀,有自己小心思。張良觀察到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韓信。

他敗而不亂,從容反擊,能夠想到下一步作戰計劃。韓信雖年輕,卻有強大的心里抵抗能力。這是將帥之才,必備因素之一。

劉邦陣營之中缺少的就是這種能夠謀全局、做事有擔當的大將。所以,張良對劉邦說了這樣的話:漢軍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

可見,韓信言行舉止,給張良留下了很好印象。連曹參、樊噲、周勃等沛縣反秦將領,都沒有得到推薦。

劉邦聽了,也認為張良提出的這三人很不錯,能夠解他目前困境。同時,他有一個疑問:彭越、英布會加入漢軍陣營,反項嗎?

簡單說,他們憑什么會在劉邦實力弱小的時候加入?又怎會傻到,項羽達到人生新的巔峰的時候,舉起反楚旗幟。

彭越和劉邦有兩面之緣,交情不深。如今諸侯王都背棄他,叛漢歸楚,投靠項羽。彭越會選擇跟他?英布跟項羽反秦被封九江王,他會反項?

至于韓信,雖被拜為大將軍,也提出定三秦大戰略。劉邦對他也沒有足夠信任。否則,彭城大戰,就該讓他指揮。

劉邦心里也犯嘀咕,韓信沒有實戰經驗,能成事?

與其說讓韓信統帥三軍,還不如說將三軍交給曹參、周勃、樊噲等將領。畢竟,這三個人跟劉邦反秦,患難與共,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誼。最主要的是這三人,得到劉邦充分信任。

再加上韓信叛項投劉,現在劉邦大勢已去,韓信會不會再次反叛?

這都是劉邦要考慮的因素。

張良不愧是洞察秋毫,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別人想不到,他想到了。

劉邦有問題,張良就要替他解決問題。

隨后,張良說出了彭越、英布、韓信為什么會加入反項。

張良是這樣說:英布同項王有隔閡。

為了論證說話有道理,他舉了兩個通過現象看到事物本質的案例。

現象:

1、項羽伐齊,英布積極性不高。(英布沒有積極響應,派了一個率五千人前去馳援,應付了事。)

2、彭城大戰,英布也沒來救援。

通過這個現象,張良得出結論:英布和項羽關系不是很鐵。

項羽多次以上級身份,使喚英布。就像父親教訓兒子那樣。英布從刑徒到封王,不僅有戰功,還有脾氣。

他的年紀也比項羽長。

項羽這樣做,只會惹怒英布。

是可忍,孰不可忍,無需再忍。

英布和項羽早晚都會打一架。

英布打不贏項羽,就需要盟友。所以,劉邦伸出橄欖枝,英布就會接。

項羽分封諸侯,忘了彭越。彭越被齊王田榮發現,一起反項。

彭越干了兩件事:

1、攻打項羽分封的諸侯濟北王田安。

2、擊敗項羽的大將蕭公角。

田榮戰死,彭越沒有臣服項羽,反而帶領三萬精兵在外黃加入劉邦。

通過這些現象看出了,彭越對項羽也不滿。

張良得出一個結論:彭越和英布,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

韓信二十五歲前混的很慘,跟項梁、項羽混,也沒混出結果。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給了他和項羽較量的機會。

韓信和項羽,都是用兵天才。天才之間,是會戰,不會和。

當然,張良不僅會看人,還懂做事,更知道人情世故。

你想要別人替你做事,不能只想到自己,還要想到他人。

只知道給別人規劃藍圖,談奉獻,畫餅充饑。這樣的人,注定是成不了大事。

所以,張良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分給他們。他們就會加入反項,楚國就可以打敗。

劉邦打天下,能夠得到部將擁護,就是因為他舍得。

誰有功就封爵,給賞賜。

所以,無論是沛縣起義的人,還是西進反秦加入的人,哪怕是進入漢中來投奔的人。只要你有軍功,一視同仁,皆能夠封侯拜將,擁有食邑。

這就是劉邦與項羽最大的不同。

劉邦是帶領大家一起打天下,并得天下,享受天下。項羽是打天下,卻不會和這些人享受天下,更別說治理天下。

對于劉邦來說,這些人是合伙者。對于項羽而言,這些人沒有資格。

劉邦聽了張良一番話之后,立馬做了三件事:勸降英布,拉攏彭越,放權韓信。

張良下邑定策,重新給劉邦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也給劉邦樹立了信心。

劉邦采納了張良意見,開始部署新的戰略方針,逐漸扭轉戰場局面。

也可以說,彭城慘敗,諸侯叛漢歸楚,在劉邦最孤獨、最沮喪地時候,還是張良站了出來,給他指了一盞明燈。

張良,不愧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臣。

聽了張良的話,劉邦重新燃起與項羽爭天下的斗志。

劉邦保持這樣心態:輸了,沒什么。大不了,重頭再來。

從他在沛縣起兵反秦到現在出兵伐項,他一路走來,遭遇失敗,還不少。最重要地是劉邦懂得從失敗之中,汲取經驗教訓,進而再次站起來,揚帆起航,爭霸天下。

張良下邑定策,給了一顆定心丸,又一次讓劉邦從困境之中站了起來。

項羽,你贏了我,別高興太早。

我,劉邦,不會向你認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黄骅市| 通海县| 甘洛县| 额济纳旗| 黄石市| 高陵县| 镇沅| 喀喇沁旗| 车致| 锦屏县| 象州县| 黑河市| 南平市| 阳曲县| 乌海市| 肃南| 惠水县| 浏阳市| 宣恩县| 温州市| 安西县| 德惠市| 余干县| 高阳县| 霞浦县| 项城市| 延津县| 泽州县| 绵竹市| 金塔县| 岳普湖县| 武夷山市| 竹溪县| 上饶县| 普安县| 晋城| 翁源县| 康定县| 中江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