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老的時代開始,中國人就意識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在外在世界當中,它們往往作為輔助性或者威脅性的力量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對人類施加影響。過去很長時間以來,人類一直在思索物種的起源,宇宙中的造物主到底是誰?從來就沒有定論。
古代的中國人就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樣,認為神和自然存在著某種等級對應關系,不同等級的神有著不同的使命,并由此來主導人類和自然的命運。人們應該懷著懺悔和崇敬之心,并通過祭祀和其他宗教儀式來尋求神的庇佑,讓自己與這些無形的力量和諧共處。
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河流,萬物榮枯,這些都是神祇意志的表達。在中國古代的民間觀念中,經常以龍、地精、樹精等生活在深山幽谷當中的生物作為神祇的象征。但在官方宗教里,神祇往往有一套固定的體系,它們通過不同的符號和儀式來表達不同的意義,而自然界的某個物體往往成為連接人類與神祇的中介。
而最讓人崇敬的中介,莫過于自遠古時期就確立的那些圣山,五岳就是代表: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這些神圣的山脈都被賦予了護佑蒼生的非凡意義,能夠使人類免遭地震和洪水的侵襲,并且它們本身雄壯巍峨的樣子也表現出一種威儀,讓人不由自主地膜拜。在五岳當中,尤以號稱眾山之巔的泰山最受人尊崇,它靠近太陽升起的地方,擁有非凡的靈氣,能夠賦予生命光和熱,在過去的歷史當中,它一直象征著最崇高和最偉大的神祇。
所以,從秦始皇開始,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皇帝們通常借助泰山的神威來鞏固其統治,其中,最為盛大的儀式當屬封禪大典。
“封”,就是在泰山之頂筑壇以祭上天;“禪”就是在泰山山腳下筑壇以祭大地。在這個儀式上,皇帝們一般都會向天地之神宣告自己的豐功偉業,祈求帝國的基業常青,感謝神靈的庇佑。這些陳述和祈禱都刻在玉石板上,然后將這些玉石板埋藏起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除了泰山之外,我們在其他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到,那是人們為了求拜泰山神東岳大帝而建立的,比如北京的東岳廟,在它的入口處可以看見懸掛的大型算盤,寓意求神算計、主持公道。而除了泰山主神之外,其他神靈同樣也得到了人們的尊崇,比如著名的泰山女神——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來歷與宋真宗祭祀泰山有關,據說,宋真宗在祭祀完畢回到住所后,在玉女池中洗手,一個石人浮出水面,看起來就像個女神。于是宋真宗下令用白玉按照這個石人的樣子重雕了一尊玉女神像,這就是碧霞元君的由來。到了明朝的時候,人們對碧霞元君的崇拜達到頂峰,全國各地也衍生出各種供奉這位女神的廟宇。
從風景和地理的角度來看,泰山真的不能說是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其他的很多山脈,都比泰山更高,景色更優美。但泰山的特色在于相比周圍低矮的地形而言,具有一覽眾山小的優勢。
徒步登泰山是一趟很有意思的旅程,因為這條路上留下了不少過往時間的痕跡,路的兩邊刻有不少銘文,它們富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意蘊,并且證明了這座圣山長久以來所得到的崇拜。登山的路蜿蜒曲折,由無數個寬闊低矮的臺階構成,爬起來并不算很吃力,不過到達頂峰往往也需要花費6個小時以上,但如果你身手敏捷,則能更快登頂。
一路上行,你可以見到各種寺廟、紀念館、茶館、供人休息的露臺,當然也有幽深的山谷、年代久遠的橋和陡峭的山崖,樹木蔥蘢、景色壯美。泰山有著屬于自己的歷史記憶,這些記憶保存在石刻中、碑文中、牌坊上,在這里無法一一描述。
離開山腳下的泰安小鎮,穿過一天門,就來到了孔子登臨處,從此處往山下眺望,就是曾經的魯國大地,現在的山東。孔老夫子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足見泰山的氣勢。然后經由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到達回馬嶺,最后到達中天門。
中天門有一些休息場所和茶館,朝圣者可以在此放松休憩,此處地勢平坦,視野開闊,便于俯瞰四周的風景。經過快活三里后,山勢又開始變得陡峭,沿山路蜿蜒前行,就來到了五松亭。有個古老的傳說,秦始皇登泰山時遭遇暴雨,正好前面有一棵松樹得以避雨,因此就封這棵松樹為“五大夫松”。
在到達南天門之前,有一段山路非常難走,步梯陡峭曲折地掛在山壁上,每爬一步都很艱難。在這段路程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小的寺觀,它們年代久遠,但頑強矗立,寺觀里有一些道士和尚,然而相對于誦經打坐,他們似乎對朝圣者的布施更感興趣。
經過南天門后,第一座大廟就是碧霞祠,正殿中間的雕像就是著名的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旁邊還有其他兩位女神環繞,她們是碧霞元君的助手,和碧霞元君一起受到眾多信眾的膜拜和供奉。據傳說,碧霞元君有求必應,對于婦女兒童尤其如此。
大觀峰前還有一個小廟,叫東岳廟(譯者注:此廟民國年間被毀,現僅存臺基和清咸豐年間重修碑),它的規模與碧霞祠自然無法相提并論,但這座廟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廟前的石壁上布滿了歷代題刻,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公元726年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接下來,你會經過青帝宮,傳說青帝主萬物發生,管轄東方眾神。
然后,你就會到達玉皇頂的玉皇廟,在這座寺廟的花園中,有一塊巨大的石塊——極頂石,傳說是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對泰山的封禪而立于此地。
在日觀峰,當時的人們認為冉冉升起的太陽才是這座山的真正頂點,在那里有一個舍身崖,三面陡峭,下臨深淵。在過去,有很多朝圣者在此跳崖,希望借此得道成仙,擺脫人世間的苦難。明萬歷初年,山東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筑墻阻攔;清康熙年間(1662—1722),泰安知州張奇逢重修圍墻并立下“禁止舍身”碑。
從某些角度來看,泰山的景色非常壯麗,并且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光影變幻。但總體來看,泰山的美是一種莊嚴肅穆的美,孤立在平原之上,并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祭壇之一。
泰山是中國古代溝通人與天的重要途徑,封禪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的意義要遠遠超過泰山作為自然景觀的意義,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是觀察中國宗教祭祀文化的一個主要窗口。如果有一天,泰山失去了神秘的魔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那肯定不是因為山本身發生了什么改變,而是因為它無法再作為祭祀的載體。
正如前所述,圣山上的眾神并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居住的地方而受到崇拜,在其他地方為供奉神靈而興建的寺廟里,信眾同樣崇拜這些神。無論對于皇族還是普通人,到路途遙遠的圣山朝圣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在通往圣山的路上設立寺廟來更方便地拜神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位于曲陽縣(河北西北部)的北岳廟,供奉的是北岳恒山的統治者。根據在這座寺廟豎立的唐、宋、明時期的紀念銘文,有幾個由皇帝都曾在此祭祀。如今的廟宇很可能是在元朝重修的,完工于公元1270年,廟中有高聳寬大的回廊,不過墻壁已經斑駁,但在一些矮墻上仍然保留有不少畫作。
相傳,這些壁畫都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作品,吳道子尤其擅長精密宏大的構圖,其筆下最有名的形象就是飛天神,北岳廟的壁畫中也有飛天神。同樣的人物也出現在寺廟墻上的石板上,上面的銘文表明了這些都是唐代畫師的作品。除此之外,北岳廟的另一大特色是石雕。曲陽盛產漢白玉大理石,潔白晶瑩,是石雕的優質材料,民間也有很多雕塑大師,自公元6世紀以來,此地的石雕藝術就一直非常興盛,也讓這個河北西部的田園般的小城市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歲月。當然,這與此地靠近北岳也有很大的關系。
這些帶有神性的圣山并不是生來就有這種魅力,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洗禮而成。盡管能與泰山相提并論的圣山并不多,但它們仍然以各自的特色在中華大地上綻放自己的輝煌和美麗。比如西岳華山,就以險峻和絕頂聞名;而位于中原河南地區的中岳嵩山則綿延不絕,山巒疊嶂。多年前,我曾經到訪嵩山,那時剛剛經歷一場冬夜的暴風雪,早上太陽重新照耀大地,整個嵩山在日光映射下散發出冷峻明亮的色調,給我留下了深沉寂寥的印象。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與上天的某種聯系,這或許也是為什么武則天要選擇嵩山作為封禪之地的原因。
除了五岳之外,中國還有其他幾座名山,皆屬道教或佛教圣地,這些山被稱為道場。其中,我必須談談距離北京數英里外的一座奇山——妙峰山,妙峰山供奉的是道教的神,每年陰歷四月份會有大量的朝圣者前往朝拜。當你想去妙峰山時,有幾條路可以選,但都比較難走,沿途都是陡峭的山路,登頂大概需要三到四個小時。山上有一處山谷,頂部被幾塊巨大的石頭擠在一起,遮天蔽日,只留下一線的縫隙,十分險要。而在澗溝村,你會發現周圍的山坡上開滿了各種顏色的玫瑰,妙峰玫瑰是妙峰山特有的品種,種花則是當地人維持生計的手段,玫瑰的葉子搜集起來被用作香料。
如果在非朝圣的季節,妙峰山會呈現出另一種幽靜的美,當你極目遠眺,看著腳下的風景,遠處的山谷、耕地,不免心曠神怡,很快就會忘記疲勞。妙峰山自有一種堅定的莊嚴寧靜之感,即使離古都北京如此之近,也并沒有受到多少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