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硬,非常美
你即將翻開的,是一本挑戰國產原創科幻“硬度”上限的作品。
所謂軟硬之分,從20世紀吵到21世紀,一直是在各種科幻活動、論壇、采訪上被高頻提及的概念。暫不論這種簡單粗暴的二分法在21世紀的今天是否仍然存在合理性,單單從對“硬”的理解上,便已是百家爭鳴,難有共識。國內讀者多以大劉式的宏大宇宙社會學為硬,卻以厄休拉·勒古恩打破性別二元論的《黑暗的左手》為軟;以黃金時代星辰大海縱橫光年的太空歌劇為硬,卻以特德·姜建構于數理邏輯或語言學核心的精妙杰作為軟。
可見很多時候,“軟”與“硬”也僅僅是一種審美偏好或認知建構,歸根結底還是得回到文本、回到故事本身,要軟得恰如其分,硬到適得其所。
《觸摸星辰》從任何一個層面上都堪稱“硬”派科幻的典范,在我看來,它所繼承的硬是尼爾·斯蒂芬森式的極繁主義式美學,無一處概念用典無出處,甚至將工程學上的實現路徑與方法都掰開揉碎了給你如數家珍。這樣的寫法,可謂是八極拳,樸實剛健、直來直往,絕對不花拳繡腿糊弄了事,當然要比直剛程度可能還算不上軍體拳。這么寫當然費勁兒,而且容易不討好,但是比起諸多披著“硬科幻”外衣內里卻是胡編亂造的作品來說,它擁有著非常珍貴的品質,那就是邏輯條分縷析,環環相扣,你甚至懷疑作者是不是拿著思維導圖構架的小說。
這與作者鄧思淵本人的背景與氣質密不可分。
我第一次見到本人還是在2012年的芝加哥,那時他還是個數學系的學生,背著斜挎包,一副膀大腰圓的理科生模樣,熱情地請我和夏笳老師吃當地的特產Pizza。后來他回國當起了科技記者,負責報道游戲及科技動態。再后來機緣巧合,我們成了同一家科技創業公司的同事,專門做動作捕捉和虛擬現實方面的產品。思淵學識淵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技術有種近乎狂熱的癡迷。再后來他跑去創業做自己的VR游戲,創業失敗又回公司,如此折騰幾回,《觸摸星辰》便在這人生折返跑的過程中慢慢呈現雛形。從原來的5萬字,到現在最終面貌的15萬字,變化巨大,我提過不少意見,也可以看出思淵在不斷地尋找著概念與故事、技術與情感之間的平衡。
人類是否具有自由意志?這是一個哲學與科學上的終極命題,甚至與美學也相關聯。思淵深深著迷于此,他曾經不止一次地提起過彼得·沃茨的經典之作《盲視》,并為其核心觀點深深著迷。而在《觸摸星辰》中,他將這一議題進行更大膽更具有野心的延展,并把它放置在人類命運的交叉路口——與超級外星文明進行接觸的當口,而最后的解釋更是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而具有了更為“飛升”的視角。
談到飛升,便不得不提起本書為科幻小說中國化所做出的突破性的嘗試。在其中的一條敘事線索中,你將會看到“靈霄派”與“昆侖派”弟子們仿佛打破次元壁從武俠甚至玄幻世界穿越到科幻界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劇情,而這些具有濃烈東方武俠世界觀色彩的建構,最后竟然能與科幻線無縫銜接,并留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我甚至想,或許從此中國科幻便開啟了一門可以稱之為“修真科幻”的亞文類,為世界科幻做出應有的貢獻。
《觸摸星辰》雖然硬,但絕對不難啃,其中表現的人類閃光意志與柔軟情感,絕對會讓你聯想起一些經典的軍事小說或電影。對了,差點忘記提,鄧思淵是個不折不扣的軍迷,因此在這部小說中,你將看到的也許是對未來太空戰爭形態的最準確的預測與描寫。
還等什么呢,趕緊翻開書頁,享受這一場前所未有的人類自由意志之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