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虎狼之國
- 大明挽夜司
- 月上賀蘭
- 2238字
- 2021-08-20 19:39:54
阿爹和兩位大人瞧著呂長歡和王侍郎在一旁竊竊私語,俱都納悶這孩子究竟在干嘛?
再瞧玉面侍郎的臉,一會兒煞白,一會兒紫青……
而且不停的拂面擦汗。
半炷香之后,王侍郎來到兵部尚書面前,恭敬言道:“楊大人放心,二位將軍的事情,下官必當盡心!”
說罷后看了眼徐壽春,只是微微頷首。
而對五品的小參將,這位玉面侍郎笑成了一朵菊花臉。
隨后吩咐刑部司獄的員外郎,帶人將兩位將軍送往了大獄!
呂騰川回眸望了一眼兒子,囑咐道:“回去和家里說,不必掛心!”
“是,阿爹!”呂蠻子深鞠一躬,滿面神傷。
不論怎樣,剛剛歸來的父親被投入兇地,多少有些令人悵然痛惜。
楊尚書輕輕拍了拍他的肩頭,安慰說道:“放心,北府司指揮使的家人,誰敢妄動,走吧!還是趕緊去皇城吧……”
一路上,二人討論著這封書信的由來。
呂蠻子將心中猜想,如實以告,同時,忿忿地嘟囔了一句。
“特么的,這個吃里扒外的東西!”
楊延芝嘆息一聲,微微言道:“呂大人,恐怕這背后沒有你想的那么簡單……”
“此話怎講?”
“范彧不過一介指揮同知,就算賈萬山伏法,指揮使的位置也輪不到他,何必要和你呂大人過不去,除非他嫌自己命長!”
“是啊!此人雖說執掌北直隸多年,可無論是修為還是朝廷根基,都沒什么機會晉升指揮使!”呂長歡邊說,邊回想著范彧的文牘卷宗。
水母上品境,為人謹慎擅謀,城府頗深,素有繡衣軍師的稱號!
范氏一族并無超過三品的大員,且在朝中并沒有任何勢力依仗。
而且與賈萬山素來不睦,對冷大人倒是衷心不二。
他這么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楊延芝接著言道:“此番目標直指山海關主帥,這背后意味著什么?”
“換帥?”
“不錯,這封書信雖然無法要了徐壽春的命,可他的總兵的位置,恐怕是保不住了!”
呂長歡點點頭,即刻聯想到什么。
這些日子通過翻看案牘,以及和冷岳之間的交談。
對于朝廷許多內幕和大明內外錯綜復雜的局勢,都有了重新的認識。
徐總兵即便是朝廷屈指可數的帥才,可他的堂兄,是北燕的左都督。
不論是太后,還是內閣,都不會允許這樣一個人,統管北境邊防。
而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一直覬覦大明萬里山河的北燕。
北燕并非是盤踞在白山黑水的游牧民族,而是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
其建國時間,甚至超過大明。
一百多年前,大虞王朝正處在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時代。
剛剛結束幽北境大戰,大虞所剩不多的精銳并未返還南方,而是滯留在了太蟒山……
究其原因,乃是主帥被朝中奸佞陷害,構陷其擁兵自重計劃謀反。
結果消息傳到這位姓白的統帥耳中,立即引起軍中嘩變。
白都督率領著二十幾萬軍隊,在太蟒山揭竿而起,公然造反。
最后用了十幾年時間,徹底占領了大虞關東三州百縣,統一全境后建立燕國。
又通過數年努力,征服了大虞北境外的渤海國、大桑國以及高貢國。
將國土面積陡然增至上千萬平方公里,雄霸關東。
太祖江北決戰時,北燕兵鋒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通往中原的戰略重地,北川府。
并且將明軍一路趕到山海關。
期間恰逢草原八部乘機偷襲燕國西境,這才在大明無暇北顧的情況下,守住了山海關。
若是當年北燕趁機南侵,這天下說不定已經姓“白”!
現如今的山海關固若金湯,雄兵數十萬,又有徐壽春這位善守的大將坐鎮。
只能讓白氏一族望南興嘆。
可覬覦大明萬里山河的北燕,從未放棄過其狼子野心。
想到此處,呂長歡一拍腦門言道:“該不會是范彧勾結敵國吧?”
“那倒不至于,如今我大明國力強盛,擁軍數百萬,山河穩固,聰明人怎會自尋死路去謀反!”楊尚書自豪言道。
也是,如今的大明朝可不是當年的大虞,風雨飄搖,四面楚歌……
況且又有前朝寶藏,可以說是要錢有錢,要兵有兵!
呂蠻子微微一笑,言道:“還是您有先見之明,呂某淺薄了!不過這事兒太過蹊蹺,弄不好,又是那位夜天子搞的鬼!”
“嗯!呂大人算是說到點子上了,慶王一伙兒不過是爭權奪利,不會做危害大明江山的事情,否則,留下一幅沒有血肉的皮囊,有何用!但前朝余孽可就不同了,他們什么事都做得出來……”
楊延芝說罷,眼神閃過一絲期待。
對付夜天子一伙兒,朝廷的兵馬可派不上什么用場。
只能依靠挽夜司,以及呂長歡手下的繡衣衛。
說話間,二人并行至皇城門口。
如今的呂指揮使,那面子可比兵部尚書的大。
手中玉佩沖著羽林衛晃了晃,便徑直邁過外五龍橋。
楊延芝堂堂一個正二品尚書,都沒有這個特權。
此時,端康太后正在武英殿與忠勇侯李溢謙,以及內閣首輔蘇閣老商量著北伐主帥的事情。
如楊尚書所言,能夠擔此重任的大將,大明朝堂屈指可數。
其實,若論統兵之能,慶王朱允聰無出其右。
大明江山幾乎一大半,是人家打下來的!
可太后怎會讓他這個大明第一藩王領兵,那不是自掘墳墓嗎……
李溢謙雖說是位難得的帥才,可惜軍中威望,連衛國公都比不上。
難不成只帶著神機營北伐嗎……
太祖皇帝的遺愿,也是李婉兒的畢生夙愿。
此生不收復失地北川府,有何顏面下去見自己的夫君。
而且隨著慶王歸京,群臣蠢蠢欲動,朝野暗流涌動。
尤其是苦心經營了多年的神風營,似乎一夜之間倒向朱允聰。
不久前,剛拔了慶王的兩顆牙,同時也似乎激怒了他。
面對雪片兒似的折子,太后疲于應對。
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為賀孟堂求情,以及不滿朝廷提拔呂長歡做指揮使。
尤其是長安街殺人一案,讓呂蠻子背上了一個心狠手辣的名聲。
而向來注重官員品性的太后,反而作繭自縛,提拔這么一個人執掌北府司。
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
蘇閣老向來秉公直言,曾經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和楊尚書一樣的擔憂,呂長歡太過年輕,并不適合執掌大明利器。
拔苗助長的后果,往往適得其反。
太后最終拿一個月的期限,穩住了蘇閣老。
若無法步入小宗師,即刻降為正四品繡衣金衛,指揮使一職另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