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影響你一生的DISC識人術(shù)
- 俞亮
- 1243字
- 2021-05-19 17:39:13
02 打開喬哈里視窗
想當年,大家都沉溺在玩QQ,聊天、寫心情、養(yǎng)寵物、布置空間,仿佛QQ就是自己的整個世界。為了增加互動效果,QQ官方特意推出了“好友印象”,每個人都可以給好友“貼標簽”,同時在他的標簽下+1表示認同。
假如被貼上了:帥氣、有才、聰明、獨斷……
帥氣?算你有眼光,我也這么認為。
有才?這已經(jīng)不是秘密了。
聰明?一直不覺得自己聰明,過獎過獎!
獨斷?我怎么獨斷了呀?貼這個標簽的人給我站出來!
大多數(shù)人的普遍做法是,把所有夸贊自己的標簽留下,默默刪去那些有損個人形象的標簽。
這樣的互動,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只是當初年紀小不懂事,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僅僅停留在娛樂層面。
美國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出發(fā),對人際溝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這兩個維度,將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區(qū):開放區(qū)、盲目區(qū)、隱藏區(qū)、未知區(qū),這個理論被稱為“喬哈里視窗[3]”。
作為一個廣泛應(yīng)用的模型,它聚焦于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和反饋,恰是我們探討的重點問題“我是誰”。

開放區(qū):我知你也知。包含了任何我想告訴你,告訴全世界的“關(guān)于我”的信息,這扇窗是雙向透明的,屬于公開展示。譬如,我的名字叫俞亮,我是一名培訓師,坐標蘇州。
盲目區(qū):我不知你知。包含了被你發(fā)現(xiàn),但我自己沒意識到的“關(guān)于我”的信息,這扇窗是單向透視玻璃,需要你給我反饋。譬如,菜葉仍卡在牙齒里,前門的拉鏈忘了拉上,這時候需要有人仗義相救,否則自己會洋相百出,好尷尬!
隱藏區(qū):我知你不知。傳說中的個人隱私,這是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處于保密狀態(tài)的“關(guān)于我”的信息,這扇窗也是單向透視玻璃。譬如,我的年齡一欄寫了“80后”,但我不會告訴你具體是哪一年。當然,有人喜歡把“婚姻狀態(tài)”“感情狀態(tài)”放在這個區(qū)域中。
未知區(qū):我不知你不知。關(guān)于“我”的潛力、潛意識、潛在需要,往往都在這里,這扇窗是神奇的窗,平時緊閉,偶爾開啟。譬如,張三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惡少準備捏這個軟柿子,阻止他進京趕考,張三情急之下,使出渾身解數(shù),居然反殺了惡少!自此,坊間流傳起“張三瘋”的傳說,張三的戰(zhàn)斗數(shù)值被曝光,最后盡人皆知,張三的“武功”也從未知區(qū)轉(zhuǎn)移到開放區(qū)。
前面讓大家拿A4紙寫下九宮格,現(xiàn)在到了揭秘的時候了。
譬如有一個詞——“妻管嚴”。
你寫了,別人也點頭說“沒錯,你就是這樣的”,這是開放區(qū)。
你寫了,別人說“原來你是妻管嚴啊,看不出來啊”,這是將隱藏區(qū)轉(zhuǎn)為開放區(qū)。
你沒寫,別人說“你不也是個妻管嚴嘛”,這是盲目區(qū)。
至于未知區(qū),你既沒寫出來,也沒人告訴你,有待生活的解鎖。
我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最大的忌諱就是“定論”,舉個例子,愛因斯坦9歲的時候甚至不能完整說話,他媽媽和“權(quán)威”專家一度說他是智障者,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沒有他,就沒有“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無論打開什么窗,我們都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自己、看別人、看這個世界。
世界是變化的,人是發(fā)展的,人活著的每一天,都在進行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