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理解
- 無衣之死
- 蓑衣竹杖
- 2074字
- 2023-03-06 20:00:00
“呀,木木也來啦!過來一起坐坐吧。”一歌大師轉頭笑道。
無衣被他的聲音換回了思緒,也隨著他的目光望去,就看到正朝著這邊走來的木木。
木木走過來,朝無衣微微點頭示意后坐了下來,一歌大師也給他斟了一杯茶。他端起茶杯,沒有像一歌大師那樣啜飲,而是輕輕吹了一口氣,小抿了一口就放下了。
三人六目相對,氣氛一時有些安靜,大師輕咳一聲,緩解尷尬,然后又笑著說道:“我和無衣剛剛正在討論人生的意義,木木你有什么看法?”
“大師怎么說?”木木沒有回答,而是又把問題拋給了大師。
“大師問我是要一個目的還是一個答案。”無衣搶答道,“木木,如果是你,你想要一個目的還是一個答案?”
“目的。”木木回答道。
這正和無衣的心意,他忍不住有點高興,很期待大師會如何回答。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目的地,不用問,問也問不到,往下走就是了。”居然又是如此,無衣原以為大師會說一個類似認識自己,了解這個世界之類的答案,沒想到他又這樣含糊過去。
“沒有方向,漫無目的地走?”木木追問道,看來他也對這個答案不滿意。
“你的性格,你的夢想和心愿,你的過去經歷,你所認可的規則和價值都會給你約束,讓你走向你要走的路。”
“你是說我們沒有自由意志?”無衣激動地說道,略帶一點責問。
“在整個生命的大尺度上,我認為沒有。在一時一刻的小決定里,我們當然有。”
木木跟著點點頭,似乎他是贊同大師的意見的。
無衣卻有些困惑,雖然他一直感覺到自己被困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怎么都跳不出去,而且因為不斷重生,他能更清楚地感覺到很多事情在自己身上反復發生,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地推動巨石上山,永遠也不可能逃脫這固定的命運。但是即使如此,他還是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他有很多選擇的權利,他被困在這里和西西弗斯并不一樣,他只是還沒有找到逃出的生門,這也是他來山中修行的目的,他希望找到那扇逃生之門,那樣的他將會永遠擺脫西西弗斯似的命運。
“無衣,你不贊同也沒有關系,這些都不會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
“不,會影響,這很重要。”無衣搶白道。他很想說自己和他們不一樣,如果他的生命也是從出生到死亡,那自然不會有什么影響,因為他永遠不可能回頭。可是他不一樣,他一直在重生,他反復在生與死之間徘徊,如果他不能跳脫所謂命運的束縛,那他將真正陷入尼采設想的“永劫回歸”,世界上的一切都將改變,一切都將不再是他如今感受的樣子。
大師沒有再爭辯,只是笑了笑,又啜了一口茶。
“那如果是要求個答案呢?”木木居然還接著問,那不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嗎,還能全部都要嗎?無衣有些郁悶,那自己之前在糾結歡喜些什么。
“啊,這個剛剛已經和無衣講過了,這個問題不存在就是答案。”
“這樣啊!”木木看起來有些失望,但似乎并不訝異。看來這也是他心里的答案,而他本來期待著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答案吧。
無衣感覺木木和大師的關系遠比自己和大師的要親近很多,他們似乎是可以真正交流的朋友,而自己面對大師,更像一個無知的小孩。無衣頓時對木木曾經的經歷更好奇了,他到底經歷過什么才會年紀輕輕就有這些看法。
“所以將事物導向一個合適的目標,將人類作為其應所是而接受下來,能這樣就好了。”大師為無衣解釋道。
“如果不能憑直覺理解這些問題,那么無人能給你解釋。”木木在一旁潑冷水。
“我知道。”無衣強辯道。
“不,你不知道,若沒有這種天賦意識,我們將一無是處。”木木似乎激動起來,但很快又平息下去,他端起已經冷掉的茶,又喝了一小口。
無衣被他突然的激動震住了,他為什么突然這么激動,和他之前的形象完全不符,難道他是為自己的不理解而氣憤?說什么“一無是處”是不是用詞太過了。
其實無衣并非不能理解這些,他很早就明白這些道理,只是理解和接受之間還不能畫等號。就像他理解爸爸追求宇宙秘密的執著,理解他脾氣暴躁,郁郁寡歡,但他還是不能接受這樣不管不顧,飛蛾撲火般的自取滅亡。他也理解依依為什么一直堅守在博物館,獨身一人,直到死亡。他能理解,卻還是忍不住心痛,她本該有更絢爛的人生,本該值得更好的幸福生活。
曾經作為徐無衣的他,也是執著地追求一種純粹,一種永恒,好似一生都應該奉獻在自己鐘意的人或事上才算不枉此生。可現在,經歷了那么多之后,他越來越希望人們能妥協,也希望自己能妥協,能放下執著,能掙脫出命運的束縛,去外面更廣闊的的天地里遨游。他希望人們能在確信命運是一種徹底的慘敗之后,仍能鼓起勇氣去超越,去創造,而不是應與命運相隨的屈從。能真正理解自己、理解命運才可以跨越它們,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以及自己的命運。
“剛剛,對不起。”木木突然開口道歉。
無衣有些錯愕。
“哈哈,不必介意,我們在這里修行,就是讓混亂的心,重新歸復于平靜。”
“無衣,”大師又繼續朝著無衣說道:“真正偉大的思想都有毒性,你要小心接觸,能扛過去,就會有不小的收獲。”
“嗯。”這點無衣是很贊同的。
和大師談話之后他也意識到,自己之前因為徐無衣的經歷就完全否定哲學思考,甚至回避那些深層次的思考是多么失策的決定。就像曾經課堂上老師說過的,他們只提供是什么,而從來不回答為什么。哲學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他掉入了自己的陷阱里,忽視了最淺顯易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