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柏拉圖(人文與社會譯叢)
- (德國)托馬斯·A.斯勒扎克
- 1284字
- 2021-05-27 17:27:48
中譯本序
鄙人對柏拉圖作品釋義學的勾勒能以漢語呈獻于中西文化新交流之始,于個人而言,可謂無上榮幸。此一新紀元將引向相互愈發深入的理解,這亦正是雙方期望之所在。雖文化間之交通歷程實包羅萬象,而若鄙人之文字能為此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亦足以令人欣慰。
這里呈獻的柏拉圖闡釋不僅出自國際上稱為“圖賓根學派”的特別立場,同時也是唯一一種闡釋,其自身全然建立在柏拉圖哲思的基礎之上。除去柏拉圖自身,這一闡釋摒棄轉用其他任何釋義學上先定之法則。與此相應,柏翁之書寫批判便在闡釋中被視為旨歸。就柏拉圖書寫作品之本性而言,《斐德若》(Phaidros)274b—278e中意蘊深遠的哲思,其生發力足以讓人贊嘆。
毋庸置疑,“圖賓根”闡釋對柏拉圖本身的切近乃是這一導向在世界各地愈發深入人心的根據?!蹲x柏拉圖》迄今為止已被譯為十六種文字。中文的譯本乃第十七種,預計其他語種的譯本也將緊隨。對這本小書的關切實則來自世界各地學人之期望,就理解柏拉圖對話而言,他們試圖贏得足下更為堅實的基礎與一方法上足以檢驗之路徑。
恰恰柏拉圖為四方讀者厚愛,此絕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柏翁之思可視為泰西形上學本己之基。而越歷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當泰西文化愈發離棄其基督教遺產之時,柏拉圖作為思者之意義卻愈發引人矚目:后世百家之學由其奠基,不僅基督神學之精要受惠于柏翁,甚至西土世俗化轉向之后,柏翁哲學之生發力仍赫赫然不息。因此,他當仁不讓地成為在上兩代人中最廣為流傳的哲學著述家。
柏拉圖之偉大不僅依于哲學,亦依于詩。既然哲學與詩常被視為難以彼此深入融貫的世界闡釋,能通達此道則實為不易。就文藝與哲思深度相契而言,柏拉圖之文千載獨步于世。同時,柏翁之對話錄——盡管仿者如云——仍舊因其微妙,甚或為眾人視為不解之謎。因此,吾人仿佛亦就愈發需要一秘匙,以開啟柏氏意向之門徑,以窺其涯略。事實上,柏翁恰以書寫批判之形式授吾人以纟今鍵,此確為吾人之幸事。
然而柏拉圖這一秘匙過去常常未被理解。其因也淺,不過依于柏氏之書寫批判引至所謂哲學智慧傳授之內傳形態(esoterische Form)。此乃一罕見之悖論,沉于歷史理解之泰西文化卻長期無能以合宜之方式歷史地理解柏拉圖之內傳術(Esoterik)。眾人無心于描述抑或評估內傳之術獨有之歷史與哲學前提,卻將其與慎言守微(Geheimhaltung)混為一談。這兩百年來,恰為我等西人無能理解如此方式施行之愛智(Philosophieren),因其有悖于十七世紀以來對學術著作絕對公開性的設定。不過鄙人堅信,非西方世界的讀者——亦包括中國的諸君——將更好地傾聽柏拉圖之心言:他僅將現實最終本原之思,以口傳的方式托付給已登堂入室之人。
柏拉圖的這一抉擇不必引發疑慮,以為吾人雖矻矻然而無從得其真義:對話錄間有直言而出,其自身不能給予之物與口傳辯證法額外之所能,可通過回溯柏翁之卓越弟子亞里士多德的述記而確然贏得。如是,對話作品作為直接文獻與亞里士多德傳統的間接文獻應互補闕疑。既然對話錄指示其自身無意成為自足之典,吾人當下亦不再將其視為自足之文來覽閱,而是以之為引向間接流傳之本原論(Theorie der Prinzipien)的宏偉引導。于此,無論作品之文華,抑或著者之心意,吾人均可觀其堂奧。
托馬斯·亞歷山大·斯勒扎克
2007年1月8日于圖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