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致家庭教育者)
- 方士華主編
- 2213字
- 2021-05-31 09:43:01
在大多數家庭里,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絕對的權威。父母們的話就像圣旨一樣,不需要孩子同意,只需要他們執行。在這種強制的教育方式之下,溝通就會變得極為困難。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無障礙交流,成為很多父母潛心研究的重要課題。
要真正地達到溝通的目的,還要求每位父母把溝通的問題具體化。孩子畢竟是孩子,在他們的思想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單純,父母的空洞的話他們不想聽,深奧的話他們不理解。具體的問題具體性地進行溝通,就顯得非常必要。
那么,如何做到溝通的具體化呢?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大部分父母受到了成長時期種種因素的制約,有的人可能比較難以接受新思想,因此在教育孩子時腦海中的思維和語言是很貧乏的。
他們對于溝通兩個字沒有正確的認識,往往誤認為只要自己說的話孩子聽了,就算是溝通成功。這種想法的錯誤在于,父母沒有以一個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而是采用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命令孩子。
小聰是一個14歲的女孩,從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的衣食住行等等,父母都幫她安排地十分周到,唯恐女兒受到一點委屈。
可是,這樣的生活小聰過得并不開心,原因就是因為母親對她的行為查的過嚴,她沒有一點私人空間。
媽媽每次和她說話時,都不是心平氣和地一起交流,而是帶有質疑和詢問的口氣,如:
“你昨天放學后回來這么晚,去哪兒了?”
“今天有個電話找你,他是誰?”
此外,媽媽還偷看女兒的日記,私自拆開女兒的信件,檢查女兒的房間等。
小聰對母親的行為實在忍無可忍,為了表示抗議,她在自己的房間里貼了一張字條:不經允許,不得隨意翻動桌上的東西。還在抽屜上裝了一把鎖,就連日記本也是買帶鎖的,接電話時為了故意氣媽媽,她還故意說是男同學打來的。
母親知道后十分生氣,說女兒把她當成外人,當成小偷來防范,母女之間的關系弄得越來越緊張。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對立違抗”,它所說的主要就是“最親近的人往往會被孩子設為攻擊面”。因此,作為父母要認真地考慮一下,哪些東西是孩子能夠輕易接受的,而哪些又是孩子無法接受的,權衡利弊之后再進行溝通。
在進行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會設計一些問題,如用問句的形式和孩子說話,很多專家都認為“問”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它能夠迅速提高孩子溝通的能力,而且訓練他們的思維和反應能力。
在問的同時,最好帶有一定的鼓勵性,這樣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學會設計實質的內容
大多數的父母都很容易陷入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即用語重心長的口氣和孩子說話,但說出來的話又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比較空洞。如“你可得努力學習啊!”
這樣的表達方式,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是不會產生效果的,同時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沒有具體的方向,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而孩子的身心發育并不成熟,他們基本上把握不住,反倒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的不良情緒。
倩倩是一名初一的學生,性格十分開朗活潑,同學們都說她是大家的開心果,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就會充滿了笑聲。
不過,在家里的她卻和在學校時判若兩人,特別安靜。如果不是父母主動和她說話,她能一個人沉默一整天。有時候,她還特別不耐煩地對媽媽說“別再嘮叨了”之類的話。
她的父母很不理解,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錯了,讓女兒如此“大脾氣”,就連倩倩的好朋友也覺得倩倩的做法有些不應該。
后來,倩倩終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原來,父母雖然每天都和自己說好多話,但總結起來不過只有幾句話:
“早餐一定得吃好,不然沒力氣上課”;
“騎車的路上小心點,過馬路時一定要謹慎”;
“上課時好好聽老師講課”;
“和同學好好相處”;
“放學后趕緊回家,別在路上逗留”。
每天只有這幾句話,顛來倒去地說,難怪倩倩會感到十分地厭煩,后來干脆就什么也不說,保持沉默。
每個父母都關心自己的孩子,一遍一遍地叮囑著孩子,生怕出事,或者是犯錯誤,這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千篇一律的話語是很容易讓孩子厭煩的,有時甚至會促使他產生叛逆的心理。因此,作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要做到具體化。
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就需要父母與孩子進行一次心與心的有具體內容的交流。父母對孩子有一個充分的了解,然后再幫助孩子將以后的人生道路做一個大致的規劃,為他們制訂出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既具體又能催人向上,讓孩子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學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和孩子進行問題的溝通時,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根據孩子的性格,找到孩子易接受的語言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孩子比較外向,而有些孩子則相對內向。因此,父母應該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和其進行溝通,盡量使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在具體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向來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人都明白,人人也都會說,可謂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可笑的是,人們往往說了無數遍卻還是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得到。
父親正在書房里工作,兒子突然走了進來說道:“爸爸,陪我一起去公園玩吧?”
這個時候,父親會怎么回答呢?有的父親會說:“找你媽去”,也有的說:“你這孩子真不懂事兒,沒看我正忙著呢,一邊玩去”,更有的會說“哎呀!趕快出去,別煩我了”等。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其實,這時是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最佳時機。你可以明白地告訴孩子你的工作需要完成,可以這樣和孩子說:“爸爸還有工作沒有做完,如要陪你去玩而完不成的話,就像你們老師批評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一樣,爸爸也會受到責備的。”或者,可以先把工作放一放,和孩子約定好玩的時間,時間一到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