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食量大的雷龍

雷龍的頭部

雷龍頭部形狀與馬的頭部相像,并且頭部比較小。脖子比較細長,大約有8米。牙齒比較少,長在頜骨的前部,呈現(xiàn)一個棍棒狀,與鉛筆頭非常相似。鼻孔位于頭部前方,但只有一個鼻孔。

雷龍的體形

體形比較龐大,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動物之一,身長約25米。前肢較短,后肢較長。尾巴長約9米,在正常行走時,尾巴是不會著地的。前肢有一個大指爪,后肢的前三個腳趾都擁有銳利的趾爪。

雷龍的四肢

雷龍的四肢比較粗壯,腳掌比較大,每個腳掌如同一把張開的小傘。由于身體的后半部略比前肩高,所以后肢更加強壯有力。

通常情況之下,雷龍可能會利用后肢站立,這樣就能吃到高大樹木的枝葉,不過也會低下頭去啃食地面上的低矮植物。

雷龍的骨骼

雷龍的頭骨較短,從側(cè)面看像一個三角形,并且嘴部比較低,這些特征與梁龍的頭骨相似。頸部椎骨與梁龍的相比,則顯得較短,只有四肢骨骼比較結(jié)實、厚重。

雷龍拇指長有銳利的爪子。尾部脊椎骨結(jié)構(gòu)和梁龍尾部脊椎骨結(jié)構(gòu)基本相似,被認為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

雷龍的生活方式

雷龍生存于侏羅紀末期亞洲、非洲以及美國的平原和森林中,并成群結(jié)隊而行。雷龍會遭到巨龍的攻擊,不過也會把巨龍當成自己的獵物。

它們是蜥腳類恐龍中生活得最為成功的一群。但在6500萬年前的物種大滅絕中同其他恐龍一起消失了。

名字之謎

雷龍是1877年由古生物學(xué)家馬什命名的,它的分布極其廣泛,目前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它的化石出土。最初,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這令當時的研究者十分迷惑,就被命名為迷惑龍。

1883年,古生物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了幾個零碎的恐龍骨骼化石,當時他們看見這個恐龍的體型比較龐大,仿佛每踏下一步,就會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所以就將其命名為雷龍,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然而,根據(jù)后續(xù)發(fā)現(xiàn)的其他化石說明,早已命名的迷惑龍與雷龍是同一種生物。所以,依據(jù)命名優(yōu)先權(quán),迷惑龍命名在先,故以“迷惑龍”稱之。

食量之謎

雷龍生活在侏羅紀時期,最早在北美洲被發(fā)現(xiàn),其體重超過25噸,食量相當于40頭牛那么大。如果按一頭牛一天要吃幾十千克草計算,那么一頭雷龍一天要吃的草,數(shù)量是非常驚人的。雷龍的主要食物是羊齒類和蘇鐵類植物。

頭小身子大的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里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種類之一,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5層樓那么高。它們都是吃植物的動物,一群龐大的雷龍可以在短短的幾天內(nèi)摧毀一片樹林。不過,那時候的主要植物生長速度非常快,體形龐大的雷龍因為有充足的食物和暖和的天氣,在北美洲的大地上迅速繁衍,成為了侏羅紀末期北美洲草食性恐龍的主流物種。

拓展閱讀

有一種叫薩爾塔龍的恐龍,外形很像雷龍,但卻與雷龍沒有親緣關(guān)系。因為雷龍是屬于梁龍科;而薩爾塔龍卻屬于薩爾塔龍科,而且其個體較小,身長僅比一輛公共汽車長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定陶县| 将乐县| 乌鲁木齐市| 文登市| 东安县| 盐源县| 时尚| 叙永县| 莒南县| 七台河市| 花垣县| 南和县| 永吉县| 德昌县| 舞阳县| 宁城县| 孝感市| 阿拉善盟| 建宁县| 玛多县| 苏尼特左旗| 巴彦县| 商水县| 崇义县| 临清市| 博爱县| 贵南县| 尤溪县| 延津县| 德安县| 甘洛县| 榆林市| 灵寿县| 甘孜县| 东丽区| 定安县| 会泽县| 佛学| 穆棱市|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