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了評估人在太空的失重影響,在1962年2月實施“水星”計劃時,讓載人宇宙飛船“友誼7號”圍繞地球轉了34小時19分49秒。從這次飛行中,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飛行中能夠睡眠,主觀感覺正常。但是沒有獲得有關在這種環境下睡眠的性質和長期飛行可能需要采取某種特殊措施的資料。
1965年3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實施“雙子星座”計劃時,又讓宇航員進入太空完成了4天的飛行任務。這次飛行首次提供了認真評定空間睡眠的機會。在這次飛行中,宇航員在睡眠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沒有一名宇航員能進行長時間的睡眠,他們最長只能持續睡4個小時。指揮員在4天的飛行中,良好的睡眠時間沒有超過7.5至8小時。
睡眠紊亂的原因包括推進器點火、地面來的通信、飛船的運動、交替的睡眠時間、34小時生物節律的改變以及每名宇航員對飛行任務的責任感等造成的干擾。
在8天的“雙子星座”任務中曾設法改善睡眠條件,但是由于和飛行計劃活動的沖突,睡眠情況仍舊不好。14天的”雙子星座”飛行中,曾使飛行計劃可以讓宇航員在肯尼迪角相應的夜間時間里睡眠。
此外,兩名宇航員同時睡眠以減少飛船中的噪聲。結果,睡眠大大改善:飛行4天的宇航員飛行后明顯疲勞;飛行8天的宇航員疲勞減輕;飛行14天的宇航員疲勞最輕。
天空實驗室實驗的結果,證明長期航天飛行不會導致睡眠出現重要的不良變化。只是在84天的飛行期間,一名宇航員睡眠時間受到一些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隨著飛行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輕,偶爾需要用點安眠藥。
最明顯的變化出現在飛行后,此時睡眠性質的改變比睡眠時間的變化更大。看來對1g環境再適應比對0g環境適應出現的睡眠紊亂更大。總之,天空實驗室研究者們認為,如果使用各自的睡眠區域把噪聲水平減至最低,以及習慣新的睡眠時間,那么在0g環境下可以得到足夠的睡眠。
拓展閱讀
在太空中睡眠,宇航員一般不需要床。只要在居住艙內找一個角落,不影響別人行動,沒有噪音干擾,便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在微重力條件下,航天員睡覺不受姿勢的限制,可以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甚至倒立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