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遠古之謎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不僅時間跨度長,而且內涵豐富多彩。從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遺物和典籍記載的事件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種文化內涵的強烈震撼力。但是,在歷史記載中,還有許多我們只是聽到而再也無法感觸到的文化寶藏,它們歷時千年所留下的空缺,給我們帶來了眾多謎團,我們為什么是炎黃子孫?三星堆文明究竟是怎樣一個文明?文字又是怎么來的……真是奧妙無窮!

人類遠祖之謎

根據我國最早的國別體歷史著作《國語·晉語》記載,少典氏娶了有嬌氏的女兒,生下了黃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為氏族名還是父名,則眾說不一。人們習慣上稱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而炎、黃是列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兩位。

炎帝和黃帝,過去被說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漢以后的皇帝那樣的遠古時期的帝王。據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

《國語》的說法有所不同,說黃帝在姬水邊長大,因而姓姬。《史記集解》說黃帝號有熊氏,可能是以熊為圖騰而得名。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黃帝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巨大功績的。

黃帝功績還不止于此,《史記正義》說:

在黃帝之前,還沒有衣裳屋宇。等到了黃帝這一時代,他建造了房屋,縫制衣服,才使得天下人的生存有了保障。而且他還教百姓按照時令進行捕魚、擒獸、采集果實,保證了百姓的食物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為什么要稱他為“黃帝”呢?據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淮南子·天文訓》記載:

東方屬木,帝王是太皋,按照自然法則管理春天;南方屬火,帝王是炎帝,按照平衡的法則管理夏天;中央土地的帝王是黃帝,輔佐上天管理四方的土地;西方屬金,帝王是少昊,按照規矩管理秋天和收獲;北方屬水,帝王是顓頊,擁有權力管理冬天。

也就是說,黃帝是五名天帝里的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首領,又因為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在《史記·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相隔8個帝王,500余年。

據《淮南子》說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號神農,是南方火德之帝。或說炎帝是生活在姜水一帶的部落首領。《史記·世本·帝系篇》把炎帝和神農氏連到了一起,認為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因此被稱為神農氏”,對古老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傳說,最初炎帝做了華夏族的帝王,黃帝只是炎帝屬下的諸侯。

關于炎帝的事跡,古書中有一些不同的記載,一般多把炎帝與神農氏說成是一個人,如《史記·帝王世紀》即說“炎帝神農氏”。因此,像教民食五谷、創制耒耜等農業發明的功績,也就自然歸于炎帝身上了。

據說炎帝一族傳了八代,共530年,沒有復雜的律令,但是人們卻十分順從,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傳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時期,諸侯之間相互打仗,百姓受到侵害,可是榆罔卻不能阻止,而且,后來榆罔也開始不斷討伐諸侯。于是,諸侯紛紛脫離榆罔,歸順于黃帝。

黃帝修明政治,整頓兵力,鼓勵生產,安撫百姓。經過一番準備,率領諸侯在阪泉與炎帝榆罔交戰,經過三次大戰,終于打敗了榆罔,黃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

也有人說黃帝與炎帝本是兄弟,所以,雙方的部落聯盟很快融合為一,后世稱為炎黃子孫,即來源于此。之后,黃帝又經過一系列南征北討,制服了不順從的諸侯,天下終于歸于太平。

黃帝采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擁戴,農業生產得以發展。傳說黃帝還創造發明了舟楫、杵臼、弓箭、房屋、門、棺槨、文字,為華夏文明的發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有關黃帝神話傳說的主要部分,莫過于黃帝與炎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了。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中,黃帝“帥熊、羆、狼、豹、虎為圖騰的部落為前驅,以雕、鷹、鳶為旗幟”,戰爭的規模顯而易見。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則異常慘烈,真可謂“血流漂杵”。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術,即刻大霧彌漫,人馬相對而人影莫辨。黃帝便令風后制造出指南車,識別了方向,將蚩尤打敗。

隨后,蚩尤又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間風雨大作,急風暴雨把黃帝的人馬攪得人仰馬翻。黃帝又請來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揮大軍以雷霆閃電之勢,沖亂蚩尤部下的陣形,乘勝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殺掉了,將其頭顱埋在了涿鹿。所以,后來在河北張家口東南的涿鹿地區,還有一座蚩尤墳。

炎帝、黃帝作為功績卓著的賢明帝王,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炎帝、黃帝死后,黃帝的一些后代子孫又先后做了帝王,他們不忘炎帝、黃帝對于華夏文明的開創之功,把炎帝、黃帝奉為始祖,率領臣民依時節祭祀和供奉。這樣,炎帝和黃帝就成了華夏族的共同祖先了。

后來,由華夏族發展而來的漢族和中華民族,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一直尊奉炎帝、黃帝為始祖,于是也就自稱為“炎黃子孫”了。有人認為,這個傳說中的黃帝是個神,但也有人認為黃帝是真的存在過的一個歷史人物。黃帝究竟是人還是神呢?其實學術界一直仍無定論。

我國一些著名的神話研究專家認為,黃帝為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起于雷電,最初之神職為雷神,后以雷神崛起從而成為中央天帝。相傳他長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么地方發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最后,黃帝戰勝了其他四位天帝,從而建立了自己的神國。

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后,統稱為華夏族,成為了后來中華民族的前身。黃帝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之后,便教導人們伐木筑屋,他發明了舟車、弓箭,還造字制樂、編歷法醫學。他的妻子螺祖則教民眾種桑養蠶,縫衣作冕,創造了中華的原始文明。后來,人們常用“炎黃子孫”來稱呼中國人,這反映了人們對中華民族炎帝和黃帝的追溯與尊奉。

也有專家認為,黃帝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生下來就很神奇靈異,在襁褓中就能說話,顯示了其與眾不同的稟賦。黃帝以其聰明才智,將他周圍的部落團結起來,結成了部落聯盟,并成為了他們的軍事領袖。

黃帝修明政治,整頓武備,征伐四方,最終戰敗蚩尤,兼并炎帝部落,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在統一后,他制禮儀,施教化,創立法規典章,結束了各部落聯盟間的長期混亂,建立了早期國家的雛形,從而開始了中華文明歷史的新統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

堯舜禹禪讓之謎

從公元前2357年開始,在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傳說堯年老之后,自動讓位給舜,而舜年老之后,自動讓位給大禹。關于他們“禪讓”的故事,沒有文字記載,只是一段遠古時代的政治傳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才開始記載它、議論它,由于時間已流逝了幾千年,對于它的真實性、準確性,當時就有人懷疑,而且說法不一。

被儒家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謨》三篇均歌頌了堯舜禹之德,并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堯傳舜、舜傳禹之事,《尚書》記載:“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以禹治水有功,讓位于禹。”

其后另一部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又進一步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更是將禪讓一事視作“大道之行”下的產物,并認為禪讓的標準應為“選賢與能”。此后的《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了更為詳盡地對于堯、舜、禹之間禪讓的描寫。

《尚書》中還記載:

堯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舜即為后,立刻除去了共工、終、鯀、歡兜等一些堯在位時的名臣,終是天下臣服。很顯然,共工等人很可能威脅到舜的順利即為,所以他才如此排斥他們。舜是禹的殺父仇人,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因此,戰國末期的韓非,他在《韓非子·說疑》中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雖然《史記》上講,舜南巡不幸病死途中。但戰國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卻這樣記載:舜年邁體衰,禹于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實為“放逐”,舜因此病死于途中,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邊。舜死得如此孤獨。

晉代張華在他的《博物志》中記載舜的凄慘結局:“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不管是《史記》的記載更符合真實歷史,還是被稱為“野史”的《竹書紀年》的更貼近現實情況,總之,舜的死是有蹊蹺的。

后來有些學者提出,“堯舜禪讓”說是戰國初墨家創造的。除了儒家作品,《墨子》則是最早有“禪讓”記載的書了,《墨子·尚賢》中記載:“古者舜耕于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把本是黃帝九世孫、有虞氏諸侯的舜,說成是會燒窯、捕魚的農夫,以此來申述他“尚賢”的宗旨。墨子出身于下層社會,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民參與政治的要求。可是,墨家只說過“堯舜禪讓”,那“舜禹禪讓”說又從何而來呢?

近代學者認為這是儒家新添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內也贊成“舉賢”的觀點。于是,盂子添加了“舜禹禪讓”的故事。同樣,也把原是百里諸侯的禹說成是匹夫出身。戰國以后,墨家衰落,“禪讓”說被儒家所專有。這種看法,又一次從根本上否定有過“禪讓”。

后來,又有學者結合社會發展史加以考證,認為這是一種部落選舉的方式。如我國有史籍記載的烏桓民族,在漢代時,數干部落成為一部,推選“勇健能理決斗訟相侵犯者”為大人,大人有所召喚,部眾莫敢違犯。這里的“大人”指的就是帝王。由此推論,漢民族的上古時期也不會例外。只不過這種尋常的推選,被后人神化成了“禪讓”。

總之是否有過堯舜禪讓“禪讓”一制,眾說紛紜,要想解開這個謎,還需要學者進一步考證。

禹王碑是為了紀念誰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頂禹碑峰東,與黃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護界譽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禹王碑鐫石崖壁,寬0.14米,高1.84米,碑文9行,每行9字,但最后一行空了4個字,所以共計只有77個字。末行空4字的地方有一寸楷書“右帝禹刻”4字。

關于禹王碑的記載,最早見于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劉禹錫的詩作,但兩人并未實地考察過。親見親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文人何致。相傳,南宋何致游南岳時,聽山間打柴的人說“佝僂峰石壁上有數十字”,何致看后認為是禹王碑,就將上面的文字刻在岳麓山的巨石上了。

后人留有不少譯述,大都認為主要敘述禹受舜帝之命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奔波于三山五岳,在南岳衡山夢見蒼水使者,得到了治理洪水的金簡玉書,便刻于石山高處,從此天下便太平了。1560年,長沙太守張西銘在這里建起了護碑亭。

在岳麓山頂的石壁上,豎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碑上鐫刻著77個字。相傳,大禹來南方治水,以岳麓山為營地,帶領長沙先民,斬惡龍、斗洪水,終于將洪水治好。長沙先民紛紛要求在岳麓山頂上,立碑為大禹治水記功。

大禹不肯答應,但長沙先民執意要立,否則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答應,卻提出條件要把碑文刻得奇古,要如天書一般,使百姓不能相識。于是,長沙先民選來最好的石匠,將大禹提供的77個字樣,全部鐫刻在了岳麓山頂的石壁上。

過了幾百年之后,有天早晨,一位云游四海的老道士路經岳麓山頭,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腳步,面對著碑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考證辨認起來。從早晨一直至傍晚,他認出了76個字。老道士興奮不已,正要考證辨認最后一個字,忽然他感到腳下冰涼,好像被水浸了一般。

老道士低頭一看,只見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頭一望,洪水就要齊天了。他嚇得面無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證辨認的碑文全忘記了。此時,就見那洪水也隨著他的忘記,一下子全退了。老道士望著退去的洪水,想著剛才的景象,簡直是心驚膽顫。他想這一定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于是,他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否則洪水淹天!

傳說是美好而又離奇的,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它并沒有動搖文人學士考釋碑文的信心,多少人為此花費了畢生的心血。原碑石于1212年最先發現于衡山的岣嶁峰,后來才摩刻在岳麓山頭,故又稱岣嶁碑。明代文人賢士楊慎、沈鎰、楊時橋、郎瑛,清代杜壹,當代長沙的童文杰、杭州曹錦炎、株洲劉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嶁碑釋文”。

許多考釋者都沒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學者則認為岣嶁碑并非禹碑。如曹錦炎認為岣嶁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跟他的父親越王祝壽時而上南岳祭山的頌詞。而劉志一則認為岣嶁碑為公元前611年所立,內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勛。所以,千古奇碑一直說法不一。

人面魚紋盆圖案之謎

1955年,人面魚紋盆在陜西西安半坡出土。陶盆高0.165米,口徑0.395米。盆的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陶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陶盆內壁和口唇繪有對稱的人面紋。陶盆本身是紅色,盆上的花紋是黑色。

人面魚紋陶盆內壁的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三角形頭飾。五官部分近似人面的形象,口銜雙魚。人面的耳部各繪一條魚,銜著人耳。魚形用三角表示,魚頭用圈點表示,用交叉斜線畫出魚身和魚鱗。

人面前額右半部涂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

人物五官雖只用簡單的墨線勾勒,但總的形態頗為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意趣與藝術魅力。整個畫面構圖自由,極富動感,圖案簡潔并充滿奇幻色彩。

有專家認為,在原始社會生活中,圖騰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因此,在人們的藝術活動里,圖騰符號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半坡人靠水而居,因此,半坡彩陶上的魚紋可能就是半坡圖騰崇拜的符號。

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與魚題材,可能與古代半坡人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這種魚紋裝飾正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象征著人們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頭上奇特的裝飾,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時的化妝形象。而稍作變形的魚紋很可能代表了魚神的形象,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的崇拜主題。

也有專家認為,人面魚紋的符號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權威性,是特指的圖像,在很大程度上是權力的象征。在氏族部落里,誰持有這個圖像,誰就會成為氏族的首領,就具有對其他人絕對的統治能力,具備支配其他人的神圣權力。

在原始社會里,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都感到無法理解。為了驅逐內心的恐懼感或者是祈求上蒼的祝福,便產生了專門祈福驅邪的巫師。巫師在做法時要戴著面具,以顯示神圣、莊重和神秘。

有人認為,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對自己從何而來感到非常神秘。由于臨水而居,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最初就是魚的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把祖先已經化為魚神而頂禮膜拜,以示尊敬。

人面魚紋彩陶盆則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生活方式與漁獵密不可分,他們喜愛魚并崇拜魚,認為其氏族起源于魚,因此把魚奉做自己氏族的圖騰祖先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滲。

此外,古籍記載有人魚互變的神話,我國先秦古籍《山海經》說我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顓頊死后復蘇化身為魚,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有人以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傳統經典《周易》中的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意而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和族丁興旺的含義。

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類似內容的彩陶盆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制的葬具。

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征,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征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騰來加以崇拜。

還有不少人認為,人面魚紋圖案所代表的形象在地球上是并不存在的,有可能是在6000多年前,一些外星人光臨過地球,而這個人面魚紋便是它們的形象,也有可能人面魚紋盆就是它們戴的帽子。

無論半坡人用人面魚紋圖案表達什么思想意識,能夠把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凝聚于繪畫藝術之中的這種創作動機,是十分令人驚嘆的。后來的人們無法知道它的真實含義,但它仍然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產生對悠久歷史之謎的探究渴望。研究人面魚紋和相關的佐證資料還十分有限,所以,人面魚紋還是一個未解的謎。

良渚玉琮外方內圓之謎

1936年,位于杭州城北余杭區良渚鎮的良渚文化遺址以出土大量玉器而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這些玉器中,又以玉琮最為典型。玉琮作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絕倫的紋飾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以及巨大的藝術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已有百余件之多,其中,外方內圓的方柱形玉琮占大多數,周邊刻飾4組或8組獸面紋,文飾粗獷質樸,滲透著原始古樸之美,有些獸面生動怪異,流露出人們對自然和生物的最初認識和理解。

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寬8.5厘米,下端寬8.3厘米,呈乳白色,柱體筒形,外方內圓,內為圓孔對鉆,采用透閃石軟玉雕琢而成。四面由1.5厘米寬的直槽分為左右兩塊,由0.3厘米的橫槽分為上下兩節。

玉琮以四角為中線,上下兩節各飾造型不同的面紋,由相鄰兩個側面的半面紋構成一個完整的面紋。上下面紋由圓眼闊嘴構成,下節面紋由寬鼻、寬嘴、圓眼構成,在眼瞼、嘴、鼻的四周飾以由勻稱細密的云紋、弧線、橫豎短條直線組成的云帶。

玉琮面紋刻畫精細得令人驚嘆,最細的僅為0.7絲米,內眼圈直徑只有2毫米,紋寬一般為0.2至0.9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鏡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時期精湛的琢玉水平。

玉琮外方內圓的造型引起了學者們的許多猜測,那究竟先人們為什么會將玉琮制成如此形狀呢?

第一種說法認為,玉琮的外方內圓代表了天圓地方的觀念,是新石器時代人們對天地的樸素認識和理解。中間的穿孔表示天地間的溝通,是貫通天地的一項手段或法器。

在新石器時代,按天圓地方觀念所磨制的玉琮,一定是當時有知識的巫師們用作祭祀神靈時用的一種法器,它表面雕刻的獸面紋飾是巫師們所要表現神的形象。

良渚玉琮的用途學術界也眾說紛紜,有“男性祖先說”“地母女陰說”“圖騰柱說”“禮地說”等。但上,一般認為玉琮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國經典《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注“璧圓像天,琮八方像地”。

還有認為,玉琮是模仿女性的生殖器官制造出來的,是一種原始的女陰崇拜,因為它的中間是一條長長的圓孔,會使人想到女性的生殖器官。這一時期是新石器時代,或許是母系氏族時期人們為了表示對婦女的尊敬,而把其生殖器官作為神物來崇拜。也有認為,玉琮是宗廟中用來盛男性生殖器的石函,這或許是父系氏族時期人們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而專門制作的器具。

還有說法認為玉琮是由玉鐲發展來的,持這種說法的是以日本學者林已奈夫為代表。他認為,玉琮是由先前的玉手鐲發展而來的,以后逐漸演變為禮器。這種觀點已經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在良渚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以環形玉鐲為主,后期的墓葬以外方內圓的玉琮為主,這一現象正好說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但是,為什么玉琮的外部是方形呢?這可能與它后期逐漸成為禮器有關,因為作為禮器,應該顯得比較莊重和典雅。而先前的手鐲外部也是圓形,而作為禮器,就會顯得比較圓滑。制作成方形,則會顯得莊嚴和厚重。

那么,到底玉琮為什么是外方內圓呢?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說法,古董商為投文人的雅好,雕琢許多仿古的玉琮。文獻資料的難以征信,加上贗品的大批流傳,使得玉琮造型成為了難解的謎題。

三星堆文明的來歷之謎

三星堆古遺址位于四川廣漢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遺址保存了最完整的東、西、南城墻和月亮灣內城墻。這個發現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是由三座長約數十米至百米、高約5米至8米,且連結成為一線的土堆,分布在馬牧河西岸東、南、西三面的臺地上。關于三星堆其名,有一個美麗的神話。

傳說玉皇大帝從天上撒落三把泥土,落在了廣漢的湔江之畔后形成了三座大土堆,從此便突兀地立于平原之上,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故名三星堆。

在牧馬河對岸,有一高出周圍的弧形臺地,富于幻想的人們于是將這片臺地起名為月亮灣。三星堆與月亮灣隔河相望,亙古而來,形成了廣漢八景之一的三星伴月。

三星堆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不像我國人倒像是外國人。四川文物考古所有關專家認為,三星堆人有可能來自其他大陸,三星堆文明可能是“雜交文明”。

在當時的四川盆地,尚是一片荒蠻之地時,在當地居住著兩個大的族群,即東南部的苗蠻族和西北部的羌人。根據傳說,古羌族人的祖先來自西北部的高原,他們到達后來的成都平原之后,曾與當地原始部落民族有過一段互相征討的歷史。

后來,有一個叫蠶叢的羌人首領稱王,由于蠶叢有縱目,后來的羌人就鑄了大量青銅縱目面具紀念他。這似乎是古蜀人來歷的一個較佳的解釋,但傳說畢竟是傳說。

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至5000年前。那么三星堆文化到底來自何方?這里數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于中原青銅器上的任何一類。而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國,它的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后像它的出現一樣,又突然地消失了。將古蜀國的歷史再一次銜接起來的時候,中間便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關于古蜀國的消失,人們假想了種種原因,但都因證據不足,也始終只能停留在假設上,如水患說、戰爭說等。

水患說認為,三星堆遺址北臨鴨子河,馬牧河從城中穿過,因而是洪水肆虐的結果。但是,考古學家并未在遺址中發現洪水留下的任何沉積層。

對于戰爭說,遺址中發現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壞或燒焦,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解釋。但是,后來人們發現,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數百年,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遷徙說好像無需太多考證,但是,它實際上仍沒有回答根本的問題,人們為什么要遷徙?有專家認為,三星堆古城毀于地震。有學者認為岷山發生地震,大山崩塌巨石滾落,居住在山里的一個部族的家園頃刻被毀,他們不得不舉族遷徙,順水而下,逐水而居,并最終在三星堆建城定居。突然有一天,大地震再次造訪。這個部族2000多年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地動山搖、房屋崩塌,甚至造成人畜死傷。

對于災難一說,成都平原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用災難說來解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那么,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009年前后,在越南北部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與三星堆文物相似或相近的文物。因此,國內有關學者認為,越南蒯洞遺址、義立遺址等幾處古代交趾馮原文化遺跡,與我國三星堆文化應該有著傳承關系。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17年,秦軍入蜀,破蜀都,俘蜀王,蜀王子等數萬人攜家南逃,不知去向。那么,他們是否遷徙到了古交趾國呢?也暫時無法確認。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這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經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專家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的中心。

在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鑒定來自印度洋。有人說這些海貝是用做交易的,是四川最早的外匯,而有的人則說這是朝圣者帶來的祭祀品。

三星堆還有60多根象牙同樣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議,到底是土著象牙還是外來象牙呢?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有了海外的蹤跡,簡直不可思議啊!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發現了一件世界最早的金杖。據有關專家推測,這支金杖應該是當時祭司的權杖。但是,金杖上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卻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了,只是缺文字。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些魚、箭頭等圖案,就是古蜀國的文字。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些刻畫的圖案符號,基本上都是單個存在的,不能表達語言,所以只是一些圖騰符號而已。

此外,學者的理由還有,漢代文學家揚雄所撰《蜀王本紀》中記載說,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專門記述古代我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的地方志著作《華陽國志》中也記載說,蜀人“多斑彩文章”。

有些專家也在試圖破譯這些文字或符號,如果能解讀這些文字或符號,必將極大地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三星堆的文物坑,真的是祭祀坑嗎?或者是失靈寶器掩埋坑?或者是亡國器物掩埋坑?或者是器物窖藏坑?或者是墓葬陪葬坑?或者是封禪或盟誓遺跡?

三星堆文明究竟是怎樣的原始宗教體系呢?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禖文化?薩滿文化?還本地巫教?三星堆文明與中原文化有關系嗎?它是獨特的文明類型嗎?還是受到了中原夏代文化的影響?或者,它本身就屬于華夏文化系統的一個分支呢?三星堆文明與其上游不遠的金沙文明是怎樣的關系呢?是前后承繼還是同時并存呢?或者,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一個分支呢?

所有這些難題,都是歷史給后人們留下的未解謎團。隨著相關各方面研究的進展,相信這些謎團一定能夠逐漸破解的,這就是三星堆之謎的神奇魅力。

七孔大玉刀用途之謎

在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性和屬性,融入了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倫理道德、宗教和社會的各個方面。玉本身是沒有什么文化內涵,只不過是精美的石頭而已。但是,隨著人們對它的認識加深,進而意識到玉是可以代表陽精至純的東西,以為是天地之精華,于是逐步賦予了它豐富的文化內涵。

那是1975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出土了一批玉器,經過考古學界鑒定后認為是夏朝中晚期的玉器。在這些玉器當中,有一把七孔大玉刀,刀的形體扁平,呈肩窄刃寬狀,長0.65米,最厚處為0.004米。

刀的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黃色沁。兩側有對稱的凸齒,近肩處有等距且排成一條直線的7個圓孔。玉刀兩面飾紋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的幾何紋圖。玉刀保存得相當完好,并且是迄今為止所見的最精美的飾紋者,可以稱得上是絕品了。

據考古挖掘研究,玉刀來源于新石器時代的石刀。但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脫離實用,成為了權杖的象征。七孔大玉刀雖然具有戰形器的形狀,但是,從其紋飾的精美程度來看,應該脫離了作為戰爭用器的可能,而是作為禮儀權杖象征的可能性更大。

在先秦典籍《春秋左氏傳》中記載:“禹與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禹和諸侯相約在涂山開會,參與的國家使者手執玉器前來。為什么禹和諸侯不拿其他的禮物而是拿著玉器呢?可見玉器在那個時候已經是作為權力的象征了。

此刀在當時有什么用途呢?人們紛紛進行猜測,有人認為是古代代表權威和地位的玉辱儀杖器,有的認為是當時行刑用的刑具。有的學者根據玉刀局部上有黃色沁,認為是血跡滲進玉里并且經過時間長期的洗禮后,導致變成了后來看到的顏色。

玉刀為什么會沾上血跡,既然不是用于戰爭,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與殺人有關。于是,在此基礎上認為七孔大玉刀不是作為禮儀權杖的象征,而是作為殺人的刑具。

在夏沒有建立之前,大禹認為在他的時代,德行已經開始衰落,已經比不上堯、舜時代了,于是開始制作肉刑。他的兒子啟推翻禪讓制,繼承了父親的權力并建立了夏朝。夏刑在大禹作刑的基礎上繼續加增,使得夏朝的刑法是越來越多,其中大辟就是死刑。

夏朝執行死刑的具體細節后來很難得知詳細的情況,但是,七孔大玉刀卻具備了作為砍頭工具這種功能,它的長度為65厘米,如果是作為裝飾品,好像稍稍長了點,而且在上面鉆了七個小孔,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審美情趣呢?人們很難解釋清楚。如果是作為行刑的用具,對它的長度和七個小孔都可以解釋清楚了。

用刀殺人,刀的長度肯定要比人的頭顱寬度長,另外刀上的七個小孔,可能就是拴繩子用的。在行刑的時候,把玉刀用活動的繩子拉起來,可以起到暫時穩定的作用,把人按在刀下面,然后把玉刀按下去,最后達到正法的目的。

這把七孔大玉刀由于年復一年地被當作殺人刑具,盡管每次行刑結束后都要沖洗和擦拭,但是,刀上有時還是會殘留一些血跡,這些血跡會慢慢地滲進到玉里,再經過幾千年的保存,最后演化為后來人們看到的黃色沁。

要徹底地了解這把七孔大玉刀的真正用途,最好的方法就是弄清楚夏朝是如何用玉的。從夏朝出土的墓葬來看,當時在各個方面用玉已經相當頻繁了,并且在制造玉的工藝方面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玉在生活中所處的地位應該是很高的。

如果確實存在典和冊,應該有一些關于玉方面的記載或者是相關方面的記載。只要找到這些記載,再加上用出土的實物去印證,我們就可以弄清楚夏朝的玉文化了,這對于七孔大玉刀用途之謎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在我們沒有找到這些資料之前,七孔大玉刀到底是禮器還是兇器,或者具有其他的用途?一直都是個未解之謎。

文字的創造與起源之謎

人的形成是大自然的杰作,這早已是個不爭的結論。而自然創造了人類,又賦予了人類“創造”的靈性,這不能不說是自然對人類的一種厚愛了。正是憑借著這種非凡的創造力,人類才成為地球的統治者,我們也才有了后來的人類文明。

可以這樣認為,人類是在有了文字以后,才逐漸步入文明社會的。那么,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它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這也是人們在探索社會文明的同時,不斷探索和爭論的另一個主題,并將結果用文字本身記錄和表達出來。

在我國的歷史上,最流行的是“倉頡造字”的傳說,這一說法在古史中以近乎神話的形式流傳著。相傳,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稱史皇氏。據有關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有一天,他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

另傳倉頡創造了文字后不小心泄露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又傳倉頡觀察了鳥獸在泥土上留下的腳印,啟發他發明文字的靈感,文字便由此產生了。

還有一個傳說,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并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的人一樣,只是分工有所不同罷了。黃帝分派倉頡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目和屯里食物的多少。

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他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便都有了譜,就很難出差錯了。可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和變化,光憑腦袋就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那怎么辦呢?倉頡于是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他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等,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是,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在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理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便叫他管理的事情愈來愈多了,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理。這下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有一天,倉頡參加集體的狩獵活動,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而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理的東西呢?于是,他高興地拔腿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他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就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便推廣開了。就這樣便形成了文字。

這些傳說在許多史書中都有記載,可見,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晚期已經廣為流傳了。但大多人們認為,倉頡造字可能確有其事,但史書中所說的造字過程并不可信,那只是基于古人“神造萬物”的解釋罷了。

至于倉頡,根據古書記載分析,他可能是黃帝時期的一個人物,因其整理文字或為黃帝記史而被后人所知。另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根據推論得來的,“倉頡”的發音和“契”“刻”等字有關,我國古代的文字不是用筆寫,而是用刀刻的,倉頡是指那些契刻文字的人。

根據考古學家對半坡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均帶有“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一說,我國文字的起源時間那么就可以推測至距今4200年到6500年之間。從這些刻畫符號的簡繁程度上看,如果說半坡文化反映出的刻畫符號“具有文字性質”的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畫符號則具有“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早期象形文字的特征。及至發現甲骨文的殷商時期,那已是我國文字發展的較成熟階段了。

我國文字真正的起源時間,很有可能會隨著考古學的新發現而有所突破。但是,文字的形成絕不可能是由某人獨自創造的,而是人類智慧的集大成者,但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集體創造性,因為文字作為文化延續的載體,是人類在幾千年的勞動生活中不斷積累和完善的結晶。相同的是,文字的發明創造者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同樣重要,一個是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另一個是使人類社會的文明不被摧毀,直至向更高層次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中西区| 麟游县| 麻栗坡县| 抚远县| 安庆市| 枣庄市| 榆树市| 庄河市| 高清| 华亭县| 临沧市| 思南县| 报价| 江油市| 龙州县| 明溪县| 时尚| 万盛区| 沅江市| 重庆市| 马鞍山市| 通海县| 秭归县| 武汉市| 蕉岭县| 明光市| 泸州市| 偃师市| 醴陵市| 安化县| 孙吴县| 灵武市| 绥江县| 绥化市| 西充县| 咸阳市| 密云县| 三台县| 阿合奇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