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你知道商鞅立桿與信賞必罰的事嗎
- 政治奧秘與探奇(中國學生探索發現奧秘·最佳課堂)
- 學習委員主編
- 886字
- 2021-05-31 09:38:04
商鞅是戰國中期衛國人,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被封在商地,所以歷史上稱他為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為了把國家治理好,下決心發奮圖強,網羅天下人才,就發布了一道命令,只要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不管他是秦國人還是別的國家的人,就封他做大官。
秦孝公的這一號召,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在衛國并未得到重用的商鞅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商鞅初次見到秦孝公,盡管他侃侃而談,談了好久,卻得不到賞識。后來商鞅不斷的進說,才逐漸使秦孝公相信商鞅的學說,任他為左庶長,責成商鞅制定變法的命令。命令制定好以后尚未公布,商鞅怕老百姓對新法不相信,就叫人在國都的南門外豎立了3丈長的一根木頭,布告老百姓說:有誰能把這根木頭移到北門去,就賞給他10兩金子。一時間,城南門聚集了很多人,大家議論紛紛。老百姓大概不相信錢會這么好賺,所以沒有一個人來搬。
商鞅見無人敢搬,又說:“能夠搬移的,獎給他50兩金子。”這時人群中有一個人大概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馬上賞給這個人50兩金子,以表示不欺騙老百姓,取信于民。在取得群眾的信任之后,商鞅便把新法公布了。
這則故事,一直被后世傳為佳話,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還以此為題材作詩頌揚過商鞅。商鞅的以獎勵農耕、富國強兵為基本政策的變法所以會取得成效,與他主張立法要公平,強調“信賞必罰”,取信于民,很有關系。
在這方面,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商鞅取消貴族“刑不上大夫”的特權,不論平民、貴族,有功則賞,有罪則罰。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有一次,秦國的太子極力反對新法,犯了法,人們都拭目以待,看商鞅怎么辦。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上頭的人不遵守而不受到處罰的話,下面的人對朝廷的人就不信任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于是,商鞅堅持“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即拿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開刀,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在那種情況下,已是很不容易了,正因為商鞅動了真格,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反對新法了。因此,在他頒布變法措施后,“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