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夏,音樂學家楊蔭瀏等人為華彥鈞(瞎子阿炳)錄制二胡曲《二泉映月》。其后,楊蔭瀏在他的《阿炳曲集》一書中寫道,《二泉映月》“是描寫在清澈見底的二泉中間所反映出來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事隔二十多年,楊蔭瀏在其《〈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稱:“樂曲描寫了在清澈見底的二泉亭南邊池子中間所反映出來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1979年,《阿炳曲集》第二版出版,楊先生再次修正自己的觀點:“本曲是以無錫惠泉山二泉亭附近的風景為題材。”并且第一次強調:“標題《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說。”
然而,當年參與《二泉映月》錄音的祝世匡先生在《〈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中闡述道:“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沈洽先生發表看法,認為《二泉映月》在“具體的音響運動中,我們既感受不到任何外部世界的聲態或動態的描繪,更談不上有任何所謂‘泉’和‘月’的造型。”正如阿炳的堂嫂、侄女等親朋好友所言。阿炳并非在什么時候都演奏該曲,只是“在一天賣藝下來,溫飽仍無著落的歸途中”,“在孤寂一人,兀自憂愁”之時,才奏出那“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如此看來,阿炳的《二泉映月》其內容之蒼涼,與標題的優雅極不和諧。
一些人在被這首樂曲深深震撼之余,很少去留意泉水風月之事,全無聽泉賞月之情,有的只是鼓舞……
如果只從《二泉映月》這個標題上,你能體會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