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貝多芬向世人推出了他的一部綜合性體裁的樂曲,既《第九交響樂》。
這部《第九交響樂》,顯示出在此之前貝多芬創作的所有交響樂曲的最高境界,貝多芬的音樂世界,似乎到此已達到頂峰。而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樂》完成之后,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構造的音樂建筑業已完成。
在《第九交響樂》問世一年以后,貝多芬在一封寫給他人的書信中稱“在我出發去天國之前,必須把精靈啟示我們而要完成的東西留給后人。”
在貝多芬逝世不久,貝多芬的秘書莫希爾斯曾收到貝多芬給他的一封信。這封信里有這樣一段話:“初稿全部寫成的一部交響樂和一支前奏曲放在我的書桌上。”
這部被后人視為《第十交響樂》的初稿,卻始終未被發現。
貝多芬是否真的寫過《第十交響樂》,這始終是一個難解的謎點。
在貝多芬離開這個世界160多年以后,1988年10月,在美國倫敦的一次音樂會上,被命名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樂》的一首樂曲,首次公開問世。
這首僅有14分鐘的樂曲,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一些人首先懷疑這首樂曲是否是貝多芬的真作。
據知情人透露,貝多芬逝世后,他的遺物,包括譜寫的樂曲手稿,被一些卑劣之徒洗劫一空。數十年之后,貝多芬的手稿被輾轉賣到普魯士王國。
這首由蘇格蘭人巴里·庫珀認定的貝多芬《第十交響樂》,得到了音樂界一些權威人士的認可。盡管這首樂曲存在著與前九首交響樂完全不同的風格,但人們還是愿意相信,這就是貝多芬那縈繞已久的宏愿:“要完成的東西留給后人。”
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