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有兩位科學(xué)家研究某地種植的玉米的化學(xué)成分時,發(fā)現(xiàn)把玉米燒成灰后,每噸灰中含有10克黃金,以后他們還在長那種玉米的地方找到了金礦。
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知道,不同的植物指示不同的礦藏。例如,生長針茅的地方可能有鎳礦,生長三色薹的地方可能有鋅礦,生長海州香薷的地方可能有銅礦,生長灰毛紫志槐的地方可能有鉛礦,生長喇叭花的地方可能有鈾礦,生長羊棲菜的地方可能有硼礦,生長開藍花的羽扇豆的地方可能有錳礦,生長紫云英的地方可能有硒礦……
這些植物人們叫它為“探礦植物”為什么這些植物會指示礦藏呢?
其實,道理并不復(fù)雜。正如人有各種性格一樣,植物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習(xí)性。這些探礦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特別喜歡某種礦物,在某種礦物含量較豐富的地方,生長得也特別好。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有些植物在一般的土壤中可以生長得很好,但在含有某種礦物質(zhì)較多的土壤中,或是不大適應(yīng),或是產(chǎn)生一種生理變化,改變了形狀、顏色等。如在含硼較多的地方,豬毛草的枝葉膨大而扭曲,蒿會長得特別矮小;在銅含量多的地方,野玫瑰花朵呈藍色;鎳會使花瓣失去色澤;錳幾乎會使所有的花兒變成紅色……因此也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態(tài)或顏色的變異情況來探礦。
人們不但利用植物尋找礦藏,而且還利用植物“開采”礦藏。
北美洲有個地方叫“有去無回”,因為這個山谷的地層和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硒,而人和牲畜如果食用含有大量硒元素的食物,就會中毒以致死亡。人們決定開采“有去無回”山谷里的硒礦,種植了大量紫云英。紫云英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長得很快,一年可以收割好幾次。人們把紫云英收割后,曬干燒成灰燼,再從灰燼中提取硒,據(jù)說每公頃紫云英可提取2.5千克硒,這真是一種“開采”礦藏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