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烹調美食的竅門
書名: 家庭生活小竅門完全知識手冊作者名: 張南編著本章字數: 13026字更新時間: 2021-05-31 09:43:29
做菜保持菜的本色的竅門
廚師們有句行語:“色衰則味敗”。這說明,菜的色澤、特別是葉綠素在烹炒中被破壞,不僅影響菜的美感,還會失去菜的鮮味。那么,烹調時怎樣保持其菜的本色呢?
1.對鮮嫩的蔬菜可用淡鹽水浸漬幾分鐘,然后控去水分炒制,除保持色澤外,還可使菜質清新脆嫩。
2.熱水浸燙:對于不需焯水的蔬菜,可用60℃~70℃熱水燙,這樣可使葉綠素水解酶失去活性,而保持鮮綠色。
3.適時蓋鍋:葉綠素中含有鎂元素,它會被蔬菜中另一種物質——有機酸替代出來,生成一種黃色物質。如果放入菜就將鍋蓋嚴,此種物質聚在鍋內,會使菜褪色變黃。正確做法是先敞鍋炒,使這種物質受熱揮發后,再蓋好鍋蓋。
4.加堿:如節日盛宴,為增加菜的美感,可在炒菜時加一些堿或小蘇打。葉綠素在堿水中不易被有機酸破壞,可使蔬菜更加碧綠鮮艷,并能增加蛋白質溶解度,使原料組織膨脹,易于煮熟。但堿能破壞維生素,除非特別的美觀需要,則不宜加添。
掌握火候的竅門
掌握火候就是在烹調中正確控制火力的大小,并根據菜肴的變化而靈活運用,這實際上是一種看火技術。看火時一般根據火焰高低、明暗及熱輻射強弱等現象,將火力分為旺火、中火、小火與微火等4種。掌握方法是:
旺火,又稱“急火”、“武火”,其火力強而集中,火焰高而穩定,呈黃白色,光度明亮,熱氣逼人。一般用于快速烹調,如爆、炒、烹等,其特點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菜肴的鮮嫩、營養成分和特色。
中火,火焰低而搖晃,呈紅色,光度較暗,輻射熱較強,一般用于炸、熘或煎等。
小火,又稱“文火”。火焰細小,時有時落,呈青綠色,輻射熱較弱,主要適于燜、煨、扒等菜肴的烹制。
微火,又稱“慢火”,看不到火焰,呈暗紅色,供熱微弱,主要用于促使菜肴吸收以使酥爛,也可做保溫之用。
烹調菜肴多種多樣,原料、質地、技法也各異,不能拘泥于某一種火候,必須靈活運用相機處理才能得心應手。
目前烹調中使用燃氣已比較普遍,所以控制火力的大小已不成問題。但是也還有不少家庭、餐館使用煤炭等燃料,在炒菜時要旺火熱油,貴在“速戰速決”,但有時煤炭火一時上不來,出現人急火不急情況。此時,可抓一撮鹽,迅速投入火中,火苗即可熊熊燃燒起來。
烹調菜肴配料的竅門
烹調時使用搭配原料,應注意從數量、質地、顏色、味道等方面互相配合,做到層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要主次有序。
1.數量配合:要突出主料,襯以輔料。在分量比例上視菜肴而定。如有的菜只有一種原料組成,就都是主料,也就不存在主輔配合問題。
2.質地配合:應根據原料的性質和烹調方法配合。如主輔料質地相同時,即應脆配脆,軟配軟。主輔料質地不同,如肉絲炒冬筍,成菜后肉絲是軟的,冬筍則應是脆嫩的。
3.顏色的配合:要求美觀大方,賞心悅目。配合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順色配,即主輔料用同一顏色。另一種是逆色配,即主輔料顏色不同。
菜色配置巧妙合理,裝盤上桌后就是一幅美麗圖案,令人賞心悅目。
4.味的配合:應以主料口味為主,輔料應突出主料,主料口味過濃或過淡者,可用輔料沖淡或彌補,做到相得益彰或互相制約,如羊肉與蘿卜、土豆與牛肉等,如同時幾個菜還應注意濃、淡、甜、酸、辣、咸的區分,防止滿席一味。
此外,還應注意形的區分,塊、片、絲、丁等配合。
掌握調味步驟的竅門
根據原料、菜肴和烹調方法的不同,調味的方法步驟可分為加熱前的調味,加熱過程中的調味和加熱后的調味。
1.加熱前的調味,又稱基本調味,可使調味品深入到肉里,同時除去某些原料的腥、膻味。方法是在加熱前將備好的原料先用鹽、酒、糖、醋、醬油等調味品浸漬或調拌一下,然后再加熱。
2.加熱過程中調味,又稱正式調味,它是調味的最佳時機,是調味的決定性階段。其方法是待原料下鍋后,根據菜肴的要求和口味,投入各種調味品。
3.加熱后的調味,是調味的最后一步,實際上是整個調味過程的補充,其目的是提高菜肴的鮮美價值,突出其風味特色。方法是待菜肴烹好起鍋后,再補以調味品。凡遇熱、易揮發或破壞的調味品如芥末、香油、胡椒粉以及味精等,均宜此時加入。
醬油在烹調中的使用竅門
醬油是烹調中的必備之物,我們在炒、煎、蒸、煮或涼拌配料時,按照需要加入適量的醬油,就會使菜肴色澤誘人,香氣撲鼻,味道鮮美。這是因為,醬油是一種色、香、味調和而又營養豐富的調料。醬油中氨基酸的含量多達17種,此外還含有各種B族維生素和安全無毒的棕紅色素,醬油中還含有一定量的糖、酸、醇、酚、酯等多種復雜的香氣成分。在煎炒、蒸、煮菜肴時,加入適量醬油后,醬油中的氨基酸在烹調過程中與食鹽作用而生成氨基酸鈉鹽(即為味精)以及在加熱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氨基酸的衍生物。這樣就使菜肴增加了特具的鮮美味道。同時,在烹調過程中,醬油中的氨基酸還會與糖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一種誘人的香氣。醬油中所含的棕紅色素趁加熱的機會與小粉粒混勻后給菜肴上色,其結果,色、香、味美的誘人佳肴便烹調成了。這就是醬油在烹調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為了不使醬油生霉發花,把買回來的醬油煮沸保存,這樣一來,使醬油中的氨基酸在加熱煮沸過程中被凝固為蛋白質,從液體中呈絮狀析出。醇、酚、酯等香氣成分也由于煮沸而揮發,大大減少了香味。這樣處理后的醬油用來烹調菜肴,將會失去它應起的大部分烹調作用。所以,醬油不宜煮沸后作用。
醋在烹調中的使用竅門
醋是一種重要的調料,它能派上許多用場:
1.解腥:在烹調魚類中加入少量醋,可破壞魚腥。
2.祛膻:煮燒羊肉中加少量醋,可解除羊膻氣。
3.減辣:在烹調菜肴中如感太辣,加入少量醋,辣味即減少。
4.添香:在烹調菜肴中加少量醋,能使菜肴減少油膩,增加香味。
5.引甜:在煮甜粥中加少量醋,能使粥更甜。
6.催熟:在燉肉、煮燒牛肉、海帶、土豆中加少量醋,可使之易熟、易爛。
7.防黑:炒茄子中加少量醋,能使炒出的茄子顏色不變黑。
8.防腐:在浸泡的生魚中加入少量醋,能防止其腐敗變質。
9.起花:在豆漿中加入少量醋,能使豆漿美觀可口。
酒在烹調中的使用竅門
烹調中,用酒十分重要,酒能解腥起香,使菜肴鮮美可口,但也要恰到好處,否則難達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由此可知,要使酒起解腥起香的作用,關鍵在于酒得以揮發。所以烹調過程中最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比如煸炒肉絲,酒應當在煸炒剛完畢的時候放;紅燒魚,必須在魚煎制完成后立即烹酒;炒菜、爆菜、燒菜,酒一噴入,立即爆出響聲,并隨之冒出一股水氣,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上漿掛糊時也要用酒,但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也不是凡有葷料的菜肴必須加酒,“榨菜肉絲湯”就不用放酒,因為“肉絲”一汆即成,酒很難揮發。
味精在烹調中的使用竅門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也就是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具有極其鮮美的味道和一定的營養價值。味精易溶于水,加水沖淡3000倍,還能品出它的鮮味,炒菜、做湯只要加上一點兒,就能使菜肴味道更鮮美。但是,味精也要合理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炒菜做湯時,最好是在即起鍋之前加入味精,而不要將味精和菜同時下鍋,因加熱時間太久、溫度太高都容易使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失去鮮味,還有毒性。
味精用量不能太多,那樣會使菜失去原味,甚至難吃,也不必每菜必加。
一歲以內的嬰兒以不吃味精為好。
炒蛋切忌放味精。在加小蘇打或含堿菜、湯中不宜放入,在含有酸味的菜、湯中也不宜放味精。
用肥肉煉油的竅門
買回來的肥豬肉不愿吃時,可用以下方法煉成豬油,用這種方法煉出來的豬油色、味純正,幾乎與植物油一樣。
先將肥肉切成小塊,每2500克肥肉加涼水500克,用文火熬成液體油狀(出油率可在80%以上)。將燒堿(氫氧化鈉)用水溶化成溶液(配比是25克燒堿,150克涼水)加入到50℃的液體豬油中攪拌,做浮制處理,繼續升溫至70℃左右時,再加入涼水250克,不斷攪動,使油變成微紅色,這時油中雜質不斷下沉,沉凈為好。
所用的燒堿,只起漂制、沉淀作用,對人體無害,這種油可存放一年,油質不變。
注意:熬豬油忌大火。豬油是中性脂肪,易被酸、堿、空氣、陽光和人體內有關酶水解而產生甘油和脂肪酸。熬豬油用大火,油溫可達230℃,使其發生化學變化而產生丙烯醛。丙烯醛不但有特殊臭味,而且食用后影響消化,引起胃腸疾病;刺激口腔、食道、氣管及鼻粘膜,導致咳嗽、眩暈、呼吸困難和雙目灼熱、結膜炎、喉炎、支氣管炎等。
最后要說的是,熬豬油后的油渣不要食用。肥豬肉加熱煉油后的油渣均含有致癌物質,食用有損于身體健康。因為在煉油時溫度較高,有機物受熱分解形成3,4苯并芘,煎炸的時間越長,3,4苯并芘的含量越高。3,4苯并芘是目前公認的三大致癌物之一。食用含此類致癌物的食品,可引起癌癥,尤其是增加食管癌、胃癌的發病率。因此,豬油渣不宜食用。
夏天煉油使油凝固的竅門
夏季由于氣溫高,煉出的豬油很難凝固,這樣的油影響存放時間。下面介紹一種使豬油凝固的方法,油煉好后,端離火源,視油溫降至80℃左右時,加入白糖攪勻即可。糖和油的比例為1:15。油加入糖后倒入瓷瓶或瓦罐內,浸于冷水中即可凝固,且不易變味。
豬肉掛漿配比的竅門
不論是做滑肉片,還是做辣子肉丁,在用一般常規佐料的情況下,只要是按50克肉、5克水淀粉的比例掛漿,就能使成菜鮮嫩味美。
啤酒炒肉的竅門
在炒肉片用的掛漿淀粉糊里,倒入少許啤酒,菜肴則格外鮮嫩味美。因為啤酒內的酶能使肉類的蛋白質迅速分解。
滑肉片省油的竅門
在做滑肉片時,一般用五成熱的溫油。如果您想少放油,則可將油燒至八九成熱,快速滑炒,成菜效果相同。
燜肉加醋省時的竅門
燜肉時,加入適量的醋,既可除去異味,又要縮短時間。
茶糖米熏肉的竅門
用茶葉、紅糖和米一起生煙熏肉,既衛生又無菌,而且色鮮味美。
烤肉放面包的竅門
在火爐上烤肉或燒肉時,最好在爐旁放置兩塊干面包,用以吸收流出來的油,避免著火。
豬肝烹前的竅門
炒豬肝前,可用點硼砂和白醋腌制,硼砂能使豬肝爽脆,白醋可使豬肝不滲血水。
豬腎烹前的竅門
豬腎(又稱腰子)切好后,加少許白醋,用水浸泡10分鐘,腰片會發大,無血水,炒熟后潔白脆口。
油鍋防濺的竅門
油炸食品時,在油鍋中加少許食鹽,油就不易濺出。
炸豬排不縮的竅門
炸豬排前,應在有筋的地方切兩三個切口,炸起來就不會縮了。
肥肉除膩的竅門
要想使肥肉不膩人且可口,可把肥肉切成薄片,加調料后燉在鍋里。再按500克豬肉1塊腐乳的比例,將豆腐乳放在碗里,加適量溫水,攪成糊狀。待開鍋后倒入鍋里,再燉3~5分鐘即可。用這種方法做的肥肉,吃起來不膩,味道鮮美可口。
肉湯放芹菜葉的竅門
芹菜的葉子可在洗凈后放入冰箱冷凍,在煮肉湯時放入,可使湯味清香。
排骨湯放醋的竅門
排骨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煮湯時,如能放點醋,可使骨頭中的鈣、磷、鐵等礦物質溶解出來,被充分利用,營養價值更高。此外,醋還可以防止食物中的維生素被破壞。
剁丸子肉餡的竅門
剁丸子肉餡有很多學問。剁得好,做出的丸子又軟又嫩;剁得不好,又粗又老,甚至有時做不成丸子(發散發碎)。剁丸子肉餡有三個竅門:
1.選料好:剁豬肉餡以前夾心肉為最好,沒有前夾心肉,就要肥瘦比例適當的肉,尤其是肉不能太瘦,太瘦的肉剁餡做出的丸子發柴發木,一般以肥瘦各半為合適,或肥六瘦四亦可。
2.剁法對:剁餡時要采用“細切粗剁”的辦法,就是將豬肉去皮去筋,肥瘦分開,都先切開薄片,改切成細絲,再切成細丁,但肥肉應切得比瘦肉細小一些。剁時,粗粗地剁幾下,只要剁勻即可,不要剁得太碎,尤其是瘦肉不能剁得過碎,否則,做成的丸子吃起來象木渣。
3.加料剁:剁餡時,要加一些輔料同剁,以加荸薺為最好,加豆腐次之,加蔥、姜汁(即用蔥段、姜片浸泡的水)也可,這樣同剁才能鮮嫩。剁好后,除加調料(醬油、料酒等)外,還要加點淀粉漿,加以調勻。講究的不加淀粉漿而加雞蛋液(特別是加蛋清液)同調,則更加鮮嫩味美、營養豐富。
煮肉的竅門
1.羊肉蘿卜牛肉茶,豬肉小火靠山楂。這就是說煮牛肉時可放茶葉催爛,煮羊肉時應放蘿卜去膻,而煮豬肉時,要用小火加山楂以催爛增鮮。
2.煮肉時應先把水燒開再下肉,煮出的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好。
3.煮肉時也可用小火慢煮,這時水與肉同時下鍋加熱,煮出的湯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4.可將肉和水先同煮一遍,撈出浸于冷水中,待晾涼以后再重煮即可煮爛。
5.煮肉時,一開始不要加過多的鹽及醬油,因為加了鹽或醬油,其纖維就緊緊地縮起來,這樣吃起來會覺得很粗糙,且不軟嫩。
烹制豬爪的竅門
1.水晶蹄膏:將蹄爪和生姜、蔥和水燒開,添加適量的去皮花生米或黃豆,用文火煨爛,使皮肉分離骨髓溶化,取出蹄爪,剔去骨頭后,仍將皮肉放入湯內,撈去蔥姜,適量放些鹽、糖、味精、酒等調料,煮成糊狀,淋上麻油,盛入器內,冷卻凝成凍狀倒出切片即成。
2.八戒踢球:豬蹄爪入鍋煮爛,加上醬油、糖、酒、姜、蔥等調料烹制,豬蹄爪裝盤后,用事先做好的肉圓擺四周即成。
3.咸豬蹄爪:先把鮮豬蹄爪洗凈瀝干,劈開后,用粗鹽腌制四五天后取出,曬三四天,掛在風口貯藏。食用時,洗凈加清水燒開,再加酒、蔥、姜等,用文火慢煮一個半到兩小時即成。
做肉圓的竅門
要想做成外表圓潤光滑、里面鮮嫩噴香、燒時不易破散的肉圓,關鍵在“打”。“打”是使肉糜產生韌性的一種方法。在肉糜中加上鹽、味精、蔥姜末、料酒、胡椒、水、蛋清等調味品后,用筷子攪動,這就是“打”。越攪“打”越上勁,上了勁就產生了韌性。肉糜在“打”2~3分鐘后,加適量淀粉,再“打”片刻,然后做成肉圓。這樣做出的肉圓,油汆、水汆均可,食之鮮嫩可口。
做水滑肉絲的竅門
把優質鮮嫩無骨的瘦豬肉切成絲,放盆內加入少量鹽、料酒、味精、蔥姜末、雞蛋清、水、淀粉拌勻。鍋內加水燒開,把拌勻的肉絲均勻地撒入。等肉絲呈白色時,用漏勺撈起放入冷水中浸涼,控凈水分待用。
炒肉片的竅門
選肋條或后腿肉,切成不超過一分厚的肉片,放在碗里加少許醬油(不能放鹽,鹽會使肉變老變硬)、料酒、淀粉、蛋,攪拌均勻備用。油燒熱,放入拌好的肉片,用勺輕輕來回撥動,直到肉片伸展,再加配料蔬菜木耳之類,炒一會即成。如肉粘鍋,可把鍋子移到濕布上,待冷卻后即可輕易將肉塊翻動。
豬蹄加醋的竅門
在燒豬蹄時,稍加一點醋,能使豬蹄中的蛋白質易于被人體吸收,并使骨細胞中的膠質分解出磷和鈣來,增加營養價值。因此,燒豬蹄放點醋好。
使火腿可口二竅門
1.如果火腿太咸,放在牛奶中浸泡,可使其變淡。
2.切好的火腿片很容易發硬變得不好吃。可將變硬的火腿放在牛奶中浸泡,可恢復它的鮮美。
煮咸肉的竅門
在鍋里放幾顆鉆過小孔的核桃同煮,就會使咸肉上的臭味消失。
吃肉皮的竅門
肉皮的營養價值高。含有磷、鐵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類。多吃肉皮能補精益血、滋潤肌膚、光澤頭發、減緩衰老。
1.油炸肉皮:肉皮曬干后,放鍋里用菜油炸,炸到發黃時取出,風干切成小塊,加入少量鹽,用水煮燒,蘸醋吃,味美可口。
2.肉皮凍:將肉皮洗凈切成小塊,加入鹽、醬油、花椒等調料用水煮熟,冷卻后凝固即成。
3.肉皮辣醬:肉皮煮熟后切成碎塊,與黃豆、辣椒、醬油等一起烹炒即成。
4.肉皮餡:肉皮煮熟剁碎,加入切碎的蔬菜、調料等,包餃子、餛飩,可與豬肉媲美。
放醋煮帶骨肉的竅門
煮排骨、豬蹄時,適量加些醋,可使骨頭中的鈣和磷等礦物質容易分解溶于湯內,有利于吸收,促進健康。
煮火腿的竅門
在煮火腿時,如果下水前先在火腿表皮上涂一些白糖,火腿皮就很容易煮爛了,而且味道也更加香甜鮮美。
炒牛肉絲的竅門
1.炒牛肉絲時,要想炒得嫩,可先在牛肉絲中下好佐料,再加上2~3匙生油拌勻,腌20~30分鐘,然后用旺火速煸,煸好迅速出鍋。
2.質地較硬的牛肉,在烹調前,用加有少量小蘇打的清水浸泡幾分鐘,撈出控干,再上漿烹調,就會變得嫩口。
煮牛肉用沸水的竅門
煮牛肉時,應先將水燒開,再下牛肉,不僅能使肉保存大量營養成分,而且味道也特別香。
啤酒燒牛肉的竅門
用啤酒代替水燒煮牛肉,可使肉質鮮嫩,香氣撲鼻。
老牛肉返嫩的竅門
老牛肉質地粗糙,很不易煮爛。可先在肉上涂一層芥末,放6~8小時,用冷水沖洗干凈,即可烹制。經過這樣處理,不僅容易煮爛,而且肉質變嫩。煮時再放少許酒和醋(1公斤牛肉放2~3湯匙料酒、1湯匙醋),肉就更易煮爛。
食堿燉羊肉的竅門
燉羊肉時,在鍋里放點食堿,便很容易煮熟。
牛羊肉與茶葉同煮的竅門
煮牛、羊肉時,用紗布袋裝少量茶葉同煮,肉熟得快,味道清香。燉羊肉時,放點桔皮或少許綠豆(每半公斤放1錢綠豆),不僅除膻,而且味美可口。
老母雞吊湯好的竅門
烹調佳肴,離不開高湯,選用老母雞吊湯最好。如再加上1塊瘦豬肉,味道會更鮮美。方法是:先將水燒開,然后將收拾干凈的雞與瘦肉一同放入開水中,待水再開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這樣吊出來的湯,鮮香清亮,可用于烹調其他菜肴。
禽血油厚濃湯轉清的竅門
用雞、鴨或畜肉類燉湯,湯濃油厚,若加少許鮮雞血或鴨血,湯會轉清。
燉雞省時間的竅門
有些人燉雞兩三個鐘頭都燉不爛,這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其中的竅門。您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去燉,保證熟得又快又爛。
將雞切成塊,用清油翻炒,等水分炒干時,迅速倒入陳醋(一只雞加一兩陳醋就可以了)急忙翻炒,炒至鍋內發同劈啪的爆響時,就可加熱水沒過雞塊,用旺火燒十分鐘后,加調料改用文火鈍四五十分鐘,雞肉便可酥爛。
燉雞脫骨的竅門
燉雞之前,可用刀平著把雞胸脯折塌,把腿骨拍斷。經過這樣處理,雞燉好后,肉可和骨頭自行脫離。
烹調鮮雞放花椒大料的竅門
雞的肉質內含有谷氨酸鈉,可以說是“自帶味精”。烹調鮮雞時只需要放適量的油、鹽、蔥、姜、醬油等,味道就很鮮美。如果再放入花椒、大料等厚味的調料,反而會把雞的鮮味驅走或掩蓋掉。但從市場買回的凍光雞,由于沒有開膛,常有一股惡味兒,做時可以先用開水燙一遍,適當放些花椒、大料,這樣有益于驅除惡味兒。
蒸雞的竅門
每500克雞肉加啤酒100克~150克,腌漬10分鐘,撈起后再按平常方法調味,蒸熟。蒸出的雞肉滋味鮮美,嫩滑可口。
糟雞翅的制作竅門
1.雞翅去凈絨毛,清洗干凈,入熱水鍋焯水后撈出。
2.鍋洗凈置旺火上,放清水適量,下雞翅,燒開撇去浮沫,加蔥結、姜片、黃酒,用小火燜制一會兒,即可離火,待其自然冷卻。
3.香糟加黃酒和冷開水,吊制糟鹵。部分原湯加鹽、白糖、味精、丁香、花椒,燒開后冷卻。原湯和糟鹵拌和,放入熟制后的雞翅,入冰箱浸3小時左右,撈出改刀成段或整只裝盤,澆上糟鹵即可食用。
牛奶使凍魚返鮮的竅門
冷凍過的魚,燒制時,在湯中加些牛奶,會使魚的味道接近鮮魚。
山楂子燒魚的竅門
燒魚時,在鍋里放入少許山楂子,能使魚骨酥軟可口。
啤酒燉魚省時味鮮的竅門
在燉魚時,放入少量啤酒,能縮短燉制時間,徹底除去腥味,使魚更鮮。
糖醋燒魚的竅門
燒酥魚時,放一些糖和醋,能使魚骨和刺及纖維軟化,適合兒童食用。
白糖做魚易成形的竅門
在炒魚片或做魚丸時,加些白糖,魚片和魚丸就不易溶爛。
做鯪魚的竅門
烹制鯪魚時,不宜放姜,因為放姜會使鯪魚產生霉味,但可放點陳皮。
吃鱉的竅門
吃鱉的竅門在于如何洗涮鱉肉。鱉體深處有一小膽囊,應小心取出備用。鱉肉切塊清洗,瀝去水,以鱉的膽汁遍擦鱉肉,搓洗多遍,最后用清水洗到肉面無苦味,再入鍋文火清燉。火候到時,則香飄廚外,成為美味佳肴。
做魚湯的竅門
做魚湯須用涼水,做多少魚湯要一次把水加足,如中途再加水,會沖淡原汁的鮮味。
煎魚防止粘鍋的竅門
煎魚前,先把空鍋放在火上燒熱,然后用生姜在鍋內擦1~2遍。再放油,這樣煎出的魚皮色焦黃,而且不粘鍋。
炸過魚的油去腥的竅門
油炸過魚后常有一股腥味,這主要來自魚肉中的三甲胺。這種物質溶于油脂,不容易分解或揮發,多沉積在油底部。要除掉油中的腥味,一般有兩種方法:
1.把炸過魚的油放鍋內燒熱,投入一些蔥段、姜末和花椒,炸出香味促使油中腥味分解。然后將鍋離火,抓一把面粉撒入熱油中,面粉受熱漸漸煳化沉積,吸附了一些溶在油內的三甲胺,能夠去掉油中大部分腥味。然后澄清油底子,去掉蔥、姜和花椒,油便可以繼續食用了。
2.把炸魚的油燒熱,經蔥、姜、花椒去腥味后,淋入一些調勻的稠濕淀粉漿。濕淀粉遇熱炸爆沉入油內,接著又成泡狀浮在油面,淀粉泡可以把油中腥味吸附掉。隨后撇去浮著的淀粉泡,把油澄清就可以再食用。但淋濕淀粉時,要注意安全,避免油爆把人燙傷。
燒魚入味的竅門
1.煎的時間不要過長。油煎時間長,魚肉已熟,蛋白質亦凝固了,燒的時間再長,也不易進味。
2.燒前把魚腌一下。魚洗凈后,擦去水,撒上細鹽,均勻地涂抹魚身(如果是大魚,腹內也應涂鹽),腌漬半小時。
防魚肉碎的竅門
魚肉纖維不像家禽緊密,烹飪不當就會碎散。
1.燒前先炸一下。燒魚塊時裹一層薄薄的面粉蛋黃液即炸衣。炸時,油溫宜高不宜低,炸到魚身顏色泛黃即可。
2.燒魚火力不宜太大,加水不宜多,稍淹沒鍋中的魚為宜。湯開后,改用文火慢煨。湯濃有香味即可。
3.盡量少翻動,粘鍋時,將鍋端起輕輕晃動或放在濕布上,冷卻片刻即可。
4.切魚塊時,應順魚刺方向下刀。油炸前,在魚塊中放幾醋、幾滴酒,然后放三五分鐘,這樣炸出來的魚塊,香而味濃。
5.盛盤時,不要用筷子夾取,應小心倒入盤中或用鏟子盛取。
6.防止魚燒爛,不能加鍋蓋也不可開大火,且邊燒邊把湯汁淋在魚上,可使魚肉緊縮,不致燒爛。
防魚皮縮脹的竅門
先在魚皮上插洞再煎,可使魚肉熟透并可防止煎的時候魚皮收縮、膨脹、破裂。
淡水魚烹調的竅門
淡水魚烹調方法應以清淡為主,一般不要過油和干炸。放入少量啤酒或葡萄酒,不但可去除腥氣而且可增加魚的嫩滑鮮美味。最好是清蒸,水開后才上籠,先不要放鹽,以免鮮味減退。蒸魚勾芡,用高湯調味。淡水魚多數在肥水中生長,不要生吃。
蒸魚的竅門
把原塊雞油放在魚肉上面蒸,魚肉吸入雞油,更加滑溜、鮮美好吃。清蒸魚如一次吃不完,再吃時可打入一個雞蛋,做成魚蒸蛋,這樣魚不腥且蛋有干貝味。
燉魚的竅門
燉魚時,放幾顆紅棗,既可除腥,又能增添魚肉和湯的香味。
烹調魚片的竅門
烹調魚片的魚要新鮮,最好是活魚,因為不太新鮮的魚肉質松弛,肌肉無彈性,切片易碎。切片時,刀刃要緊緊貼著骨骼,以提高出肉率。這樣烹制的魚片鮮嫩味美。
蒸蟹不掉腳的竅門
蒸蟹時,蟹受熱在鍋中亂爬,蟹腳容易脫落。如用繩子把蟹腳縛住,很麻煩。可在蒸前左手抓住蟹,右手拿一根結絨線用的細鋁針(長一點的其他金屬細針也可),在蟹吐泡沫的正中處(即蟹嘴)斜戳進去1厘米左右,然后放在鍋中蒸,蟹腳就不會脫落。
炒雞蛋時加糖的竅門
炒雞蛋時,如加入少量的砂糖,可使蛋制品變得膨松柔軟。這是因為在蛋白質里加入砂糖,使蛋白熱變性的凝固溫度上升,從而延緩了加熱時間所致。另外,砂糖具有保水性,也能增加蛋的柔軟程度,使之更鮮美可口。
炒蛋的竅門
打蛋時,要用筷子慢慢攪拌,如太用力,蛋汁起泡會失去原有的彈性。蛋汁倒入鍋內,不要急著攪動,若蛋汁煮開冒泡,用筷子把氣泡戳破,以除去里面的空氣,否則蛋會變硬。用這樣的方法炒出來的蛋細嫩柔滑。
做荷包蛋的竅門
將潔凈的炒鍋放在中火上燒熱,放少量油,敲入一個蛋,等底層結皮,用鏟刀將蛋的一半鏟起包裹蛋黃成荷包形。兩面煎成嫩黃色出鍋(此時,蛋黃基本是生的),放入另一只已經準備好的調味湯汁中,將荷包蛋全部煎好。將湯鍋端到旺火上,加適量蔥花、酒、鹽、味精,燒沸后改用小火,約5分鐘后,硬則為熟。要注意:
1.荷包蛋煎一個就用鏟刀將蛋鏟起放湯鍋中,不能放入無湯汁的盛器中,以免壓破。
2.如果荷包蛋多的話,湯鍋底最好墊幾張菜葉,以免粘底。湯鍋中的湯汁量要適中。
3.煎蛋時,要根據動作快慢,靈活掌握火候,必要時可暫離火操作。
煮裂縫雞蛋的竅門
煮裂了縫的雞蛋或鴨蛋,若是先在水里加進一些鹽,煮的時候蛋白就不會流出來。
煮豆漿的竅門
將豆漿粉按需用量放在碗里,要象攪芝麻醬那樣,先往豆漿粉里加少量的涼水,邊加邊用筷子攪拌,直到把所有豆漿粉攪拌均勻。然后,繼續加涼水攪拌,把它稀釋成糊狀。這樣做,能防止直接加水稀釋出現的固塊和不均勻等問題。接著把要用于熬豆漿的水用鍋加熱,水稍溫和時,就把調好的豆漿糊倒進去,攪拌均勻,熬到開鍋,煮到沒沫了,就成了鮮美可口的豆漿了。應注意的是不要把水燒開后,再倒進豆漿糊。
炸花生米的竅門
炸花生米的正確方法是:把生豆油和生花生米同時倒入鍋內(油要滿過花生米)再用中火將漬慢慢燒開,這時用鍋鏟在鍋內攪動花生米,待油燒開的同時,花生米也已炸好,用這種方法炸出來的花生米又酥又脆,且不會炸焦。
煮面條防粘的竅門
喜歡吃面條的人一般都怕面條下在鍋里粘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非常簡單:您可以在下面前先往鍋里少放點食油,這樣煮出的面條,就不會出現粘連現象了。而且面湯也不易溢鍋。
煮米飯的竅門
1.加醋:做一鍋米飯,往往有吃不完的時候。若過一天再吃,就是不餿,飯粒也會發硬,而且色香味都遠不如新做的米飯。如果在做飯時,在水中加一點醋,則只要米飯不餿,可保持米飯松軟及原來的色香味一個星期左右。醋的用量一般為用米量及用水量之和的5%。例如,用1千克米,加水1.5千克,應加醋約12克。
2.加開水:人們一般習慣用冷水煮飯,尤其是用自來水燒飯,這時水中所含氯氣會使維生素B1損失近30%。如果改用開水燒飯,則可避免這種損失。
3.加茶水:據說在日本,用茶水煮飯已普及到每個家庭。誰如果胃脹、消化不良,只要吃幾餐用茶水煮的飯,這些不適就可消除。這種飯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去膩、潔口、化食。
茶水燒飯的方法很簡單:可取0.5~0.7克茶葉加開水0.5~1千克。泡好后濾去茶葉,將茶水倒入已淘好的米中,一般水面高出大米3厘米,也可自己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決定米飯的軟硬程度。煮好即可食用。注意不要用隔夜茶水煮飯。
煮面條的竅門
1.煮面條時,可在鍋中加少許食鹽,一般每500克水加鹽15克,這樣煮出的面條就不易糊爛。
2.煮面條時,如果在水中加一湯匙油,面條就不會粘連,而且還可以防止面湯起泡沫、溢出鍋。
3.煮切面時,在下面條的同時適量加入醋,這樣不僅可消除面條的堿味,而且還可使面條變得白些。
4.煮掛面時,不要等水完全開了再下掛面,不然會出現外熟里生、易斷發粘的現象。最好是在鍋中的水剛冒氣泡時就下掛面,攪動幾下,蓋上鍋蓋,等到水開時,再向鍋里加些涼水,再稍煮片刻即可出鍋。這樣煮出的掛面,不但熟得快,而且又不易粘湯。
吃萵筍葉的竅門
萵筍葉有點苦澀味,往往就被人們扔掉了,殊不知它的營養價值比莖部還要高。如胡蘿卜素比莖部高9.7倍,維生素C 比莖部高14倍。吃法如下:
1.涼拌:挑去老葉、黃葉后,在開水中略燙(去澀),取出待涼,稍去水后切斷,加白糖、精鹽、醋、麻油等拌成。
2.生炒:把萵筍葉子洗凈然后切段放入油鍋中炒成。
3.油炸:將萵筍葉清洗干凈,切段后拌入面糊,加入少許鹽,在油鍋中沸成。吃時會略帶苦味。
4.做面:萵筍葉子經沸水燙后,做面條吃,特別清香。
5.燒菜飯:取粳米、咸肉、萵筍葉加水燒成萵筍葉菜飯,清香撲鼻,別有風味。
巧煮土豆的竅門
1.在鐵制水鍋中煮去皮土豆時,只需在鍋中加入幾滴醋再煮,土豆就不會變黑,而且顏色發白,松軟可口。
2.煮土豆時,當鍋中的水燒開后,改用溫火(中小火)來煮,就能里外受熱均勻,熟后又酥又軟。老用旺火煮,土豆外部煮爛糊了,而土豆內部仍然不熟,便會產生“硬心”。
3.煮帶皮土豆時,煮酥熟以后,最好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會兒,或用冷水均勻澆透,然后再剝皮,既好剝皮,又不燙手。
燜米飯的竅門
燜米飯比撈米蒸飯,吃起來味道可口好吃,而且,B族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損失少,是一種最佳做飯方法。這里面要掌握三點:
1.加水量:一般為米的1.4倍(容積比)。也可根據米的種類、新舊及個人口味不同,做適當調整,有老人或小孩胃口不好的,可多加點水,使燜好的米飯軟些。
2.掌握火候:開始時火要大,使水盡快沸騰,水沸后將火略減少點,待米將水吸干后,再減小火苗,把鍋蓋蓋嚴。
3.加熱時間:從開始到水開鍋這段時間是不固定的,它隨著米量、水量、火力、氣溫等條件而變化。從開鍋到水分吸干大約需要5~7分鐘;從水分吸干到飯熟時間大約為20~25分鐘,這段時間最好是火苗弱些,時間長些,飯熟后不易焦鍋,飯又好吃。燜好的米飯大約是生米體積的2.2~2.4倍。
消熱油沫的竅門
油脂在煉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混入一些蛋白質、色素和磷脂等。當食物在鍋中油加熱時,這些物質就會產生泡沫。如果溫度過高,油還會變為粘稠、黑色的膠狀物,影響油的色澤和滋味,特別是豆油含磷脂較多,容易起泡。如果在熱油泛沫時,用手指輕彈一點水進去,一陣輕微爆鍋后,油沫就沒了。
用高壓鍋烙餅的竅門
用高壓鍋烙餅,在烙餅前可先在鍋底抹點食油,鍋熱后再放餅,蓋上鍋蓋,不要扣限壓閥,2分鐘后將餅翻個兒,再蓋上鍋蓋,扣上限壓閥,約1分鐘餅就熟了。注意火要旺些,餅不要太厚。
去焦飯糊味的竅門
煮飯過火,有焦臭味時,怎樣處理去味呢?可取一杯冷水置鍋中,仍將鍋蓋蓋上,過一會兒,飯的焦臭味便被水吸收。
咸湯淡化的竅門
當你做成的湯感到咸但又不能加水或采用其它辦法時,這時你可往湯中加進幾片西紅柿,這樣,咸味就會明顯減輕,達到滿意的效果。
做湯鮮香可口的竅門
一般家庭做湯的原料是豬骨、牛羊肉或者蹄爪之類。怎樣燒制湯才能鮮香可口呢?
1.制湯的骨頭類的料要在冷水時下鍋,而且在燒制的中途不要加水。這是因為豬骨等原料,除骨頭外,多少還帶些肉,有的人為了要熟得快,一開始就用熱水或開水往鍋里倒,這使肉骨頭的表面驟然受到高溫,外層肉類的蛋白質會突然凝固,從而使內層的蛋白質不能再充分地溶解于湯中,湯的味道自然不如放冷水燒出的湯味道鮮。
2.不要早放鹽:因為鹽有滲透作用,最容易滲入佐料,使其內部的水分析出,加劇蛋白質的凝固,影響湯的鮮味。醬油也不宜早加,蔥、姜、料酒等作料所加的量也要適宜,不要多加,否則會影響湯汁本身的鮮味。
3.要使湯清,必須用文火燒,加熱時間寧可長一些,使湯呈沸而不騰的狀態,并注意撇盡湯面上的浮沫浮油。因為如果讓湯汁大滾大沸,會使湯中蛋白質分子的運動激烈,碰撞頻繁,以至凝成許多白色顆粒,湯汁就渾濁不清了。
熬湯的竅門
1.熬濃湯時,巧加土豆泥:熬制濃湯的習慣做法是加入一定量的細淀粉,不過這種簡便的做法只能節省時間和工序,不能使濃湯更加鮮美。如果把新鮮的土豆去皮、蒸熟、搗成土豆泥,然后加入烹制的湯水中,使之溶為一體,鮮美效果將大不相同。其實,土豆的塊莖內含有大量淀粉,只不過未經提煉,原汁原味罷了。
2.熬魚湯,滴奶,肉白湯鮮:熬魚湯時,向鍋里滴幾滴鮮牛奶,湯熟后不僅魚肉嫩白,而且魚湯更加鮮香。
烹制菜肴用水竅門
1.烹炒肉絲、肉片:除往切好的肉片里加入醬油、鹽、蔥、姜、淀粉等輔料以外,如果適量加點水拌均勻,效果會更理想。炒時,待鍋內油熱時倒入并迅速翻炒,再加少量水翻炒,并加入其它菜炒熟就可以了。這樣,可以控制和彌補大火爆炒時肉內水分的損失,炒出的肉比不加水的柔嫩鮮美。
2.炸花生仁:在炸之前用水泡脹花生仁,比直接干燥好。將泡漲的花生仁控凈水分,放入燒熱的油鍋(油量以沒過花生仁為宜),炸至快硬時減小火力用慢火炸至硬脆,立即撈出,再放上鹽或糖就可以了。這樣炸出的花生仁,入口香脆,而且粒大、皮全、色澤油亮。
用這種方法還可以炸酥脆黃豆。
和好餃子皮的竅門
要和好餃子皮,宜分次加水,將面和勻和透,軟硬適度。和好后用濕布蓋好,餳一下,如在和面時加一個雞蛋,下水煮時,餃子皮含的蛋白質凝固收縮,起鍋后餃子皮收水快,皮結實,且美觀,吃起來不粘。
拌肉餡的竅門
在調制餃子、餛飩餡時,要慢慢往肉餡中加水,并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動,待肉餡比較稀時,再加鹽。餡的瘦肉多,可多放水,肥肉多則應少放水。
使肉餡味美的竅門
肉的鮮味來自肉汁。用刀剁肉時,肉塊受到機械性擠壓并不均衡,肌肉細胞破壞較少,部分肉汁仍混合或流散在肉中,因此鮮味較濃。而用機器絞的肉餡,由于肉在絞肉機中被強力撕拉、擠壓,導致肌肉細胞的大量破裂,包含在細胞內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隨血汁大量流失,味道也就遜色了。因此用刀剁肉餡就味更美了。
煮餃子的竅門
1. “煮餃子先煮皮,后煮餡”,“蓋鍋煮餡,敞鍋煮皮”,這話很有道理。水的沸點是100℃,若蓋上蓋,蒸氣排不出去,溫度就可以達幾百度,這樣很容易把露出水面的餃子皮“蒸”破而餡還不熟,湯還不清。敞開鍋煮,蒸氣很快散失,水溫只能保持百度左右,餃子隨滾水不停地攪動,均勻地傳遞著熱量,等皮熟了,再蓋鍋煮餡,蒸氣和沸水很快將熱量傳遞給餡。這樣煮的餃子,皮不容易破,湯也清,餃子既不粘,又好吃。
2.水燒沸后放進適量的鹽,待鹽溶解后,把餃子下到鍋里,蓋上鍋蓋,不用翻動,不用加水,直到煮熟。這樣煮出的餃子,不粘皮,不沾鍋,剩下的餃子也不發生粘連。
3.在煮餃子水燒沸之前,先放大蔥尖,水開后再下餃子,這樣煮出的餃子不易破皮,也不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