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發熱

發熱的概述

發熱是一種癥狀,一般以體溫升高和病人有發熱的感覺為依據。現代醫學認為體溫超過37℃以上才算發熱,這種觀點,傳統中醫學對其有不同的看法。傳統中醫認為,除體溫有明顯升高外,同時認為還有機體各器官活動的改變,如面紅、目赤、五心煩熱、溲黃、便結等,即使體溫沒有明顯上升,亦認為是熱象,個人體會這種看法比較整體、全面、實際,合乎客觀情況,符合辨證唯物觀點。事實上個體的體溫升高,僅僅是發熱過程中最明顯的表現,但是在某種情況下,病人有發熱的感覺與各種熱象,體溫雖然沒有明顯升高,這不過是發熱過程中還沒有達到最明顯的程度罷了,如果我們僅以體溫的明顯升高為有熱無熱的根據,而忽視病人現有的熱象,這不是從整體出發,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在很大的程度是機械的認識,是不完全符合醫學科學邏輯的。

發熱的癥狀

外感發熱的表現形式較多,但體溫升高、身熱、面紅、舌紅、脈數等是其基本臨床特征。外感發熱起病急驟,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發熱或高熱,也有少數疾病是微熱者。熱型有發熱惡寒、但熱不寒、蒸蒸發熱、身壯熱、身熱不揚、寒熱往來、潮熱等。發熱時間,短者幾日即退,長者持續10余日或更長時間熱勢不解。最常伴見口干煩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熱傷津液之癥。除發熱外,必伴隨有病變相關臟腑功能失調的癥狀,如咳嗽、胸痛、脅肋脹滿、便秘、泄瀉、小便頻急等。

發熱的原因

現代醫學認為發熱的原因,是有機體對高分子刺激作出適應性的反應,這些刺激物種類繁多,一般以細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最常見。但是中醫學認為,六淫邪氣,七情因素、以及飲食、勞倦、房室等都能對人體有害刺激,引起機體發熱反應。

六淫邪氣

例如古人說:“太陽中風,發熱無汗。”“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毛發直,皮膚閉,而發熱”。又說:“先夏至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等,都是說明“風”、“寒”、“暑”等六淫邪氣對人體的刺激是為發熱的病因。

七情因素

古人認為喜、怒、憂、思、驚、恐、悲等精神因素對人體有很大影響,并能引起很多疾病和發熱反應,古人說:“五志過極皆為火”,例如肝主木,在志為怒,大怒傷肝,肝郁火旺引起發熱。

飲食不慎

古人認為胃氣為本,借水各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節,脾胃受傷,便能影響消化吸收功能,產生疾病,例如過食厚味就能生濕、生熱,宿食停滯久而化熱。

房室不節

古人認為色欲過度損傷精氣,而腎陰、腎陽因此虧損,以致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或命門火衰而出現陽萎、心悸、腰酸膝軟、小便清冷等。

勞倦過度

古人認為勞則氣耗,過勞就會損傷脾氣,出現氣力衰少,動則氣喘,自汗,或發熱、心煩不樂等。

以上是中醫對發熱病因的認識,基本上與現代醫學觀點是一致的,比較突出的是傳統中醫學更加強調七情因素在引起發熱反應上的意義。

發熱的辨證

熱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發熱的病位、病勢、病邪性質等,因此外感發熱的辨證要點是辨識熱型。

發熱惡寒

指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體溫多在39度以上,提示病證在衛表。

壯熱

指但熱不寒,且熱勢很盛,體溫在39~40度之間,甚至更高,一日之內波動很小,高熱不退,持續時間達數天或更長。多見于氣分發熱、肺系邪熱及暑熱病邪所致發熱。

寒熱往來

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寒時不熱,熱時不寒,一日數次發作。提示病位在少陽、肝膽,或由瘧邪所致的病證。

潮熱

指熱勢盛衰起伏有時,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熱,多屬實證,熱勢較高,熱退不凈,定時又復升高,多見于陽明腑實證、濕溫證以及熱人營血證等。

不規則發熱

指發熱持續時間不定,熱勢變動并無規律,見于時行感冒、風濕熱所感等。

辨證分型的對癥療法

衛表證

【臨床癥狀】

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咳嗽,或惡寒甚而無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悶,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外感發熱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熱,或疫毒熱邪暫居衛表,正邪相爭的病機及其癥狀,與感冒頗為相似,二者很難區別,只有在治療中動態觀察才能鑒別。中醫辨證一般分為四大類型。

(1)風寒束表證

外感風寒,或淋雨受涼。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鼻塞聲重,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無汗、頭痛,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襲表證

風熱外邪,侵襲肌表。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頭身疼痛,鼻塞,流濁涕,咳嗽、痰黃,口干渴,咽喉紅腫疼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3)暑熱襲表證

暑熱之邪,侵襲肺衛。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汗出熱不退,心煩口渴,咽喉疼痛,骨節酸痛,頭昏或頭痛,倦怠乏力,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浮大而數。

(4)燥邪襲表證

感受燥邪,肺衛俱傷。臨床表現為發熱輕惡寒較重,頭痛無汗,鼻咽干燥,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膚干燥,舌質淡紅,苔薄白少津,脈浮。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①風寒束表證

宜多吃辛溫發汗散寒的食物,如生姜、蔥白、辣椒、大蒜、洋蔥、香菜、南瓜、大白菜、赤豆、紅糖、金橘、杏子、山楂等。

②風熱襲表證

宜多吃性屬寒涼清熱利咽的食物,如柿子、香蕉、生梨、獼猴桃、橄欖、甘蔗、羅漢果、西瓜、冬瓜、絲瓜、黃瓜、苦瓜、番茄、菠菜、蕹菜、茼蒿、芹菜、莧菜、馬蘭頭、金銀花、菊花、薄荷、荷葉、綠豆、薏苡仁等。

③暑熱襲表證

宜多食茭白、西瓜、冬瓜、絲瓜、黃瓜等;邪熱稍平時,則宜多食西紅柿、藕、柑橘、蘋果、杏、枇杷、甘蔗、荸薺等。

④燥邪襲表證

宜食梨、葡萄、大棗、石榴、柑桔、甘蔗、柿子、百合、蘿卜、荸薺、銀耳等。

(2)忌食食物

①風寒束表證

忌吃鴨肉、兔肉、蚌肉、蜆肉、螃蟹、螺螄、生荸薺、生藕、生黃瓜、生蘿卜、芹菜、綠豆芽、馬蘭頭、西瓜、香蕉等。

②風熱襲表證

忌羊肉、狗肉、牛肉、海參、雞肉、甲魚、桂圓、荔枝、紅棗、櫻桃、生姜、辣椒、茴香、胡椒、花椒等。

③暑熱襲表證

忌食狗肉、羊肉、胡椒、桂皮、丁香、辣椒、芥末、大蔥、生姜、大蒜、韭菜、洋蔥、花椒、茴香、雀肉、蝦子、荔枝、龍眼肉、大棗、桃子、櫻桃、咸肉、腌制海味、醬制瓜菜、人參、黃芪、冬蟲夏草、炒花生、炒黃豆、炒瓜子、烤鵝、燒雞等。

④燥邪襲表證

忌食蒜、蔥、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品。

【食療藥膳】

(1)風寒束表證

①蒼耳子飲

[原料]蒼耳子12克,辛夷15克,白芷30克,薄荷2克,茶葉2克。

[做法]將以上原料研為細末,加適量水煎湯,去渣留汁。每日分2~3次飲用。

[功效]適用于風寒束表證。

②神仙粥

[原料]糯米100克,蔥白7根,生姜15克,食醋30毫升。

[做法]先將糯米洗凈,加適量水煮成粥,再將蔥、姜搗爛,沸后煮5分鐘,加入食醋30毫升,攪勻起鍋。溫熱服,上床覆被,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4次。

[功效]適用于風寒束表證。

③蔥姜豆豉湯

[原料]蔥白2根,姜2克,淡豆豉20克。

[做法]將原料洗凈,放入沙鍋內,加水1碗煎煮。溫熱頓服,每日2次。

[功效]適用于風寒束表證。

(2)風熱襲表證

①三花茶

[原料]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

[做法]將以上3花洗凈,加入沸水泡茶。每日代茶飲用,不拘次數。

[功效]適用于風熱襲表證。

②生石膏茶

[原料]生石膏60克,紫筍、茶末各3克。

[做法]將生石膏搗為細末,加水煎汁,以藥汁泡紫筍末、茶末服用。每日代茶飲用。

[功效]適用于風熱襲表證。

③蒲公英茶

[原料]蒲公英20克,甘草3克,蜂蜜20克,綠茶5克。

[做法]將蒲公英、甘草水煎15分鐘,取汁,加入蜂蜜、綠茶。每日1劑,分3次溫服。

[功效]適用于風熱襲表證。

(3)暑熱襲表證

①鮮蘆根粥

[原料]鮮蘆根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蘆根切段,加適量水煎15分鐘,取汁,人粳米煮粥,加冰糖即成。頓服,每日1次。

[功效]適用于暑熱襲表證。

②冰糖西瓜翠衣

[原料]黑木耳10克,西瓜翠衣150克,冰糖20克,橘瓣數個,櫻桃數個。

[做法]將冰糖打碎,與洗凈、泡漲的黑木耳放入碗內,置籠上蒸5分鐘,待取出冷卻后加入西瓜翠衣、橘瓣、櫻桃,攪拌均勻后放人冰箱,即成。頓服,每日1次。

[功效]適用于暑熱襲表證。

③三花湯

[原料]白菊花15克,金銀花20克,白扁豆花15克。

[做法]將3味放搪瓷容器內,加水煎湯即成。食法:每日代茶飲用。

[功效]適用于暑熱襲表證。

(4)燥邪襲表證

①杏仁豬肺湯

[原料]杏仁(去皮尖)15克,羅漢果1個,豬肺300~500克,生姜5克,蔥白1根。

[做法]將新鮮羅漢果洗凈,切塊。豬肺洗凈,切塊,與生姜用植物油炒片刻。然后放人杏仁、羅漢果和適量水煮湯,待湯將成時放人蔥段,稍煮沸,調味即成。喝湯食豬肺。

[功效]適用于燥邪襲表證。

②百合杏仁粥

[原料]鮮百合50克,杏仁(去皮尖打碎)10克,粳米50克。

[做法]上3味共煮稀粥,加適量白糖即成。溫服,隨量服食。

[功效]適用于燥邪襲表證。

③橘紅蜂蜜

[原料]毛橘紅60克,蜂蜜250克,生姜30克。

[做法]先將毛橘紅、生姜放鍋內,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再煎至300毫升,加入蜂蜜溶化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功效]適用于燥邪襲表證。

【中醫治法】

(1)風寒束表證

[治法]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閉塞,肺氣不宣。采取疏風散寒、辛溫解表、祛濕退熱治療。此時仍按感冒的各種治法進行辨證論治。

[常方]蘇羌達表湯

[方義]紫蘇辛、溫。入肺、脾經。發汗解表,行氣寬中;防風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止瀉止血;杏仁性溫、味苦。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

[處方]蘇葉4.5~9克,防風3~4.5克,光杏仁6~9克,羌活3~4.5克,白芷3~4.5克,廣橘紅2.4~3克(極重者4.5克),鮮生姜2.4~3克,浙苓皮6~9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如風重于寒,咳嗽痰多,去羌活、生姜,加半夏9克,前胡6克,苦桔梗4.5克。

(2)風熱襲表證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常方]麻杏石甘湯

[方義]因石膏倍麻黃,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熱,不在發汗,所以臨床應用以發熱、喘咳、苔薄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處方]麻黃(去節)9克,杏仁(去皮尖)9克,甘草(炙) 6克,石膏(碎綿裹)18克。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麻黃,減2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2升,去滓。溫服1升。

[加減]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3)暑熱襲表證

[治法]宣透解表,清熱祛濕。

[常方]清絡飲

[方義]方選金銀花、西瓜翠衣、荷葉清宣透熱,祛暑解表,生津止渴,共為君藥;扁豆花、絲瓜皮祛暑化濕健脾為臣藥;以竹葉清心利尿、導熱下行為佐使藥。諸藥配伍,清熱而無傷津伐胃之弊,祛暑亦顧護正氣。原方諸藥皆采用鮮品,旨在取其清新之氣,以增強清暑生津之效用。

[處方]鮮荷葉邊6克,鮮銀花6克,西瓜翠衣6克,鮮扁豆花1枝,絲瓜皮6克,鮮竹葉心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加減]暑熱偏盛,熱盛煩渴,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荷葉、蘆根以清暑泄熱;里濕偏重,口中粘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藿香、蒼術、白蔻仁、法夏、陳皮和中化濕;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熱利濕。

(4)燥邪襲表證

[治法]清肺潤燥,宣降肺衛。

[常方]桑杏湯

[方義]本方治證是因溫燥外襲,肺陰受灼所致身熱頭痛,口渴、干咳無痰,舌紅、苔燥脈浮數之外感溫燥之證候。方中桑葉輕宣燥熱,杏仁苦辛溫潤、宣利肺氣,共為主藥;淡豆豉助桑葉輕宣解表,沙參、梨皮生津潤肺,同為輔藥;梔皮清泄肺熱,象貝母止咳化痰,為佐使藥。共奏“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之效。

[處方]桑葉10克,杏仁6克,沙參6克,貝母3克,香豉3克,梔皮3克,梨皮10克,蜂蜜適量。

[用法]將上藥放入砂罐中,加水適量,煨煎至濃汁,去渣。用濃汁加蜂蜜,再煮1~2沸即成。1日1劑,分3次飲服。

[加減]若津傷較甚者配麥冬、玉竹滋養肺陰;熱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夾血配生地、白茅根清熱止血。

【中藥處方】

(1)風寒束表證。

①杏蘇散

[主治]外感涼燥證。

[處方]蘇葉10克,苦杏仁9克,法夏9克,云苓12克,陳皮6克,前胡9克,桔梗8克,枳殼6克,生姜3片,大棗6枚,生甘草3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砂罐中,加水適量,煨煎至濃汁,去渣。1日1劑,分3次飲服。兼有腹瀉者,加入蒼術9克,川樸9克;風寒較重者,加麻黃3克;惡寒發熱,口渴咽痛者,加入黃芩9克,連翹10克;痰多兼氣喘者,加入紫菀10克,枇杷葉10克;頭痛甚,加白芷10克,川芎9克,蔓荊子8克。

②華蓋散

[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隔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白潤,脈浮緊。

[處方]紫蘇子(炒)30克,麻黃(去根節)30克,杏仁(去皮尖)30克,陳皮(去白)30克,桑白皮30克,赤茯苓(去皮)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藥為未,每服6克,水一盞,煎至六分,不定時熱服。若鼻塞聲重加防風、薄荷;痰氣不利:加地骨皮、桔梗;咳嗽喘促加知母、貝母;肺熱咽癢咳嗽:加〈石膏、麥門冬〉。

③金沸草散

[主治]發散風寒,降氣化痰。傷風咳嗽。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

[處方]旋覆花90克,麻黃90克克,前胡90克克,荊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藥30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水1盞,加生姜、大棗,同煎至6分,熱服。如汗出并三服。

(2)風熱襲表證

①麻杏石甘湯

[主治]外感風邪。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者。

[處方]麻黃5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18克。

[用法]以水7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2升,去渣,溫服1升。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②瀉白散

[主治]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哺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

[處方]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用法]上藥銼散,入粳米1撮,水兩小盞,煎7分,食前服。

③越婢加術湯

[主治]疏風泄熱,發汗利水。發熱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沉者。

[處方]麻黃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術12克,大棗15枚。

[用法]上藥6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3)暑熱襲表證

①竹葉石膏湯

[主治]暑熱證若見于氣陰素虛的病人,或暑熱傷其氣陰較重者,癥見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少氣乏力、脈虛而數等

[處方]淡竹葉30片,石膏15克,麥門冬15克,半夏5克,人參7.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生姜3片,粳米1撮,煎至1盅,不拘時服。

②清暑益氣湯

[主治]濕熱證,濕熱傷氣,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

[處方]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

③白虎加人參湯

[主治]身熱而渴、多汗、背微惡寒,脈大無力的暑熱證。

[處方]石膏18克,知母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0克,人參5克。

[用法]水煎服。如果沒有粳米,可用淮山20克代替;如果病人氣津兩傷,煩渴不止,汗多,脈浮大無力,加黃芪18克;如果兼有表邪、經絡痹阻,有身熱,骨節疼痛者,則加桂枝10克;如果兼有表邪,且外感風熱,加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如果為麻疹初起,表里壯熱,麻疹欲出不出,則加蟬蛻8克,薄荷10克,連翹10克;如果濕邪在氣分,或濕熱蘊聚于筋骨,表現為關節腫痛發熱,加蒼術12克,千年健10克;如果兼有便秘,加大黃10克;如果熱盛引動肝風,病人出現抽搐,加鉤藤10克,天麻10克,廣地龍10克。

(4)燥邪襲表證

①清燥救肺湯

[主治]溫燥傷肺證。表現有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滿悶,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

[處方]桑12克,石膏8克,胡麻仁4克,人參5克,阿膠(烊化)8克,麥冬8克,杏仁6克,枇杷葉8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溫服。如果胸悶不暢,加入枳殼8克,桔梗9克;若痰多而粘稠者,加入瓜蔞18克;川貝10克;如果干咳或痰中帶血者,應加入白芨9克,側柏葉12克生地12克;若熱邪較輕時,可除去石膏這味藥。

②清咽寧肺湯

[主治]聲嘶失音,喉燥口干,或兼咳嗆氣逆,舌紅脈數,此由燥劫肺津,肺失清肅,聲道失潤所致。

[處方]桔梗6克,山梔(炒)、黃芩、桑皮、甘草、前胡、知母、貝母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③滋燥養榮湯

[主治]滋陰養血、清肺潤燥。主治燥熱傷肺,陰虛血少。具有潤燥、散風、滋養榮血的作用。

[處方]當歸6克,生地黃3克,熟地黃3克,白芍3克,黃芩酒炒3克,秦艽3克,防風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穴道治療】

(1)風寒束表證

①按摩療法

[取穴]曲池、風府、天柱、印堂、頭維、太陽、魚腰、合谷、百會。

[做法]患者坐位,術者站其后,先推拿曲池、風府、天柱等穴。時間約5分鐘;患者坐位,術者站其前,用推法推印堂,向上沿前額發際至頭維、太陽二穴。如此3~4遍。配合按印堂、魚腰、太陽、合谷、百會等穴。再用抹法從印堂向上循發際至太陽穴,如此3~4遍;再推拿曲池、風府、天柱等穴,并配合按肺俞。以上三種方法按順序進行,有疏通經絡、調和營衛的作用。

②針灸療法

[取穴]風池、風門、列缺、曲池。鼻塞加迎香,頭痛加太陽,納呆加足三里。

[做法]平補平瀉。另取艾條灸足三里、石門。

③拔罐療法

[取穴]大椎、風門;合谷、風池、肺俞、太陽、印堂。

[做法]將蘸取75%酒精的棉花棒點燃后(或用長鑷子夾取棉球亦可),把火焰送入罐底繞一周后取出,迅速將罐扣在穴位上。留置4~6分鐘。起罐時一手壓住罐邊的皮膚,一手按罐并向另一側傾斜,待空氣進入罐內,便自行脫落。

(2)風熱襲表證

①按摩療法

[取穴]太陽、風池。

[做法]推偏頂法:病人坐位或臥位,醫者先用一只手固定病人頭部,另一只手從眉外端之太陽穴,經耳輪上方、耳后推移至風池穴,改用揉法點按風池穴,待局部產生麻脹后,用手指輕輕揉動按壓點。如此反復操作2~3次。

②針刺療法

[取穴]少商、中商、老商。

[做法]均用三棱針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頭痛加太陽;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針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針。

③梅花針療法

[取穴]風池、大椎、合谷、曲池,以及胸背部、后頸部。頭痛加太陽;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太淵、頜下。

[做法]手法:用梅花針中度或較重刺激,一日治療2~3次。

(3)暑熱襲表證

①推拿療法

[取穴]太陽、風池、合谷、內關。

[做法]揉太陽法、額前分推法、揉風池法、掐合谷法、點按內關法;

②針刺療法

[取穴]大椎、合谷、曲池。

[做法]頭痛配頭維;咽痛加刺少商出血;心煩配內關;嘔吐配中脘、足三里。

用瀉法,留針10~15分鐘。亦可針刺耳尖或十宣放血。

③貼敷療法

[取穴]涌泉穴(雙)及肚臍。

[做法]大蒜適量,搗爛,敷于涌泉穴(雙)及肚臍。用于暑濕證腹痛泄瀉明顯者。

(4)燥邪襲表證

①按摩療法

[取穴]風府、啞門、天鼎、扶突、迎香。

[做法]用揉撥頜下解毒法。

②針灸療法

[取穴]肺俞、中府、列缺、照海。

[做法]取肺之俞、募穴為主。針刺平補平瀉法,以益陰潤燥,清肅靜肺氣。

隨證配穴:咯血加孔最、隔俞。

③敷貼療法

[取穴]肺俞、大抒、后溪。

[做法]用瓜蔞1枚、貝母50克、青黛15克共混碾細末,再將蜂蜜100克放入鍋內加熱,煉去浮沫后加入藥末,調勻如膏。分別攤貼在雙側肺俞穴、大抒穴、后溪穴,后蓋紗布,用膠布固定,1日或2日換藥1次。具有清肺止咳、潤燥生津的作用,適用于肺燥干咳無痰者。

肺熱證

【臨床癥狀】

是指邪熱內盛于肺,肺失清肅而出現的肺經實熱證候。簡稱肺熱證或肺火證。本證在衛氣營血辨證中屬氣分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上焦證。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咳嗽,氣喘,鼻煽氣灼,胸痛,咽喉紅腫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本證多因外感風熱如里,或風寒之邪如里化熱,蘊結于肺所致。熱邪犯肺,肺失清肅,氣逆于上,故見咳嗽,氣喘;肺熱上熏咽喉,氣血壅滯,故喉嚨紅腫疼痛。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多吃些苦瓜,菠菜,草莓,木瓜,白菜,多喝白開水。

(2)忌食食物

忌食用辛辣刺激性和燥熱性食物,忌吃魚腥、過咸食物,忌煙、酒、辣物、韭菜、海鮮、蝦米、羊肉等食物。

【食療藥膳】

(1)豬肝菊花湯

[原料]豬肝1付,菊花30克。

[做法]將菊花用紗布包好,與豬肝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功效]去肺火。

(2)蘿卜梨子冰糖飲

[原料]白蘿卜100克、梨子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一起切碎,加一碗水煮熟,放入冰糖食用,一日二次,連用3天。

[功效]消除肺火。

(3)烏骨雞煨湯

[原料]烏骨雞1只,生姜150克,絲瓜筋10克。

[做法]將烏骨雞殺好洗凈,再將生姜切成片,與絲瓜筋一起放入雞肚內,用線捆好,加油鹽等佐料煨湯,分三天將雞和湯吃完。輕者一只,重者3只。

[功效]去肺火,潤肺燥。

【中醫治法】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化痰。

[常方]麻杏石甘湯。

[方義]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黃共奏清里達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氣。

[處方]麻黃(去節)9克,杏仁(去皮尖)9克,甘草(炙) 6克,石膏(碎綿裹)半斤18克。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麻黃,減2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1升。常加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蒲公英等加強清熱解毒,加金蕎麥、葶藶子、前胡、浙貝母瀉肺滌痰。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中藥處方】

(1)清金化痰湯

[主治]清肺化痰。

[處方]黃芩、梔子各4.5克,桔梗6克,麥門冬(去心)、貝母、橘紅、茯苓各9克,桑皮、知母、瓜蔞仁(炒)各3克,甘草1.2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如痰帶血絲,加天門冬、阿膠各3克。

(2)沙參麥冬湯

[主治]清養肺胃,生津潤燥。燥傷肺胃陰分,津液虧損,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發熱,脈細數,舌紅少苔者。

[處方]沙參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葉4.5克,麥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2次。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3)清肺丸

[主治]肺熱咳嗽。

[處方]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

[用法]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櫻桃大,飯后和臨臥時各含化一丸。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中府、曲池、尺澤、魚際、合谷。

[做法]病人坐位。先用魚際擦法直擦上肢內外兩側,再用三指拿法拿尺澤、曲池、合谷,再按揉中府、曲池、尺澤、魚際、合谷,最后搓抖上肢。以清肺熱。

(2)針灸療法

[取穴]少商、尺澤、合谷、列缺。

[做法]均用瀉法,少商點刺放血。本組穴位重在清瀉肺熱。

(3)貼敷療法

[取穴]肺俞、大杼、后溪等穴

[做法]瓜蔞大者1枚,貝母50克,青黛15克,蜂蜜120克。先將貝母、青黛混合碾為細末,再將瓜蔞(連籽、皮)搗融(如系干品可碾為細末),放蜂蜜入鍋內加熱,煉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藥,調和如膏。取藥膏分別攤貼于肺俞、大杼、后溪等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一日一換或二日一換。

胃熱證

【臨床癥狀】

胃熱證是指胃火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熱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過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等所致。臨床表現為壯熱,口渴引飲,面赤心煩,口苦口臭,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主要是胃熱內熾,胃絡脈氣血壅滯,故胃脘灼痛;肝經郁火,橫逆侮土(胃),肝胃氣火上逆,故嘈雜泛酸;功能亢進,故消谷善饑;熱盛傷津,故渴喜冷飲;胃經絡于齒齦,胃火循經上行,氣血壅滯,故牙齦腫痛,甚至潰爛出血;熱傷血絡,血熱妄行,故牙齦出血;胃中濁氣上泛,故口臭;熱盛傷津,腸失儒潤,故大便秘結;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俱屬熱盛之象。本證主要與脾的濕熱證相鑒別。通常,出現胃痛、嘔吐、吞酸等癥咎之于胃;而腹脹、腹瀉則咎之于脾。熱證加胃痛,或胃氣上這之癥,本證即可成立。所區別點是,有口腔、齒齦破碎者稱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稱肝火犯胃,也可稱之為胃熱證。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性質寒涼,具有清胃火、瀉腸熱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麥、豆腐、綠豆、綠豆芽、苦瓜、冬瓜、黃瓜、莧萊、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2)忌食食物

性質溫熱,具有補陽助熱作用的食物,如秈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雞肉、河蝦、海蝦、龍眼肉、荔枝、鏈魚、草魚、薤白、芥菜、刀豆、紅糖、紅棗等。味辛辣性溫熱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萊、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食療藥膳】

(1)枇杷湯

[原料]枇杷15個。

[做法]將枇杷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功效]去胃熱。

(2)小米綠豆粥

[原料]綠豆20克,小米50克。

[做法]將綠豆用清水煮50分鐘后,加入小米,待小米煮爛后即好,涼飲。

[功效]消除胃火。

(3)涼拌芹菜

[原料]芹菜300克。

[做法]將芹菜切段,過沸水后,晾涼、加鹽、味精、香油,拌勻。

[功效]去除胃火。

【中醫治法】

[治法]清胃解熱。清瀉臟腑利用藥物的歸經,選用對相應臟腑有清熱作用的方藥,以達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膽等目的。

[常方]白虎湯。

[方義]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瀉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銀花、連翹、黃連、蘆根清熱解毒。

[處方]石膏18克,知母12克,甘草(炙)6克,粳米10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加減]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通腑瀉熱。若發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玄參、丹皮清熱涼血。

【中藥處方】

(1)清胃散

[主治]清胃瀉火、涼血養陰。

[處方]生地15克,當歸8克,丹皮12克,川連6克,升麻9克。

[用法]水煎溫服。如果胃火盛者,加石膏20克,懷牛膝12克;如果熱毒重者,加水牛角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如果大便秘結,則加大黃12克;如果病人口干口渴,應加玄參12克,天花粉12克。

(2)竹葉石膏湯

[主治]表現為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失眠,舌紅苔少,脈虛數。本方具有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效。

[處方]竹葉15克,石膏30克,法夏9克,麥冬15克,人參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溫服。果病人胃陰不足,可加石斛12克,天花粉10克;如果熱盛更甚,則加入知母10克,黃芩12克。

(3)加味溫膽湯

[主治]清胃生津,降逆止嘔。治胃中有熱,嘔吐,心中煩熱憒悶,喜飲涼漿者。

[處方]陳皮、半夏(制)、茯苓各3克,甘草(炙)1.5克,枳實、竹茹、黃芩各3克,黃連2.4克,麥冬6克,蘆根3克。

[用法]上藥銼碎。上作1服,水2盅,生姜3片,紅棗2枚,煎至1盅,不拘時服。

【穴道治療】

(1)針灸治法

[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內庭、膈俞、血海。

[做法]毫針刺,施以瀉法,以瀉熱降逆,涼血止血。

(2)體針療法

[取穴]主穴:肩井、膻巾、乳根、內關、復溜、天宗;配穴:內庭、梁丘、曲池。

[做法]針法用瀉法,可配合艾條熏乳根20分鐘。

(3)刮痧療法

[取穴]上脘、梁丘、行間、內庭、合谷、三陰交

[做法]刮拭順序為先刮腹部上脘,再刮手背合谷,然后刮下肢內側三陰交,再刮膝部梁丘,最后刮足背部行間、內庭。刮拭方法為瀉法

腑實證

【臨床癥狀】

壯熱,日晡熱甚,腹脹滿,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煩躁譫語,舌苔焦燥有芒刺,脈沉實有力。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飲食宜清淡,偏涼潤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2)忌食食物

禁忌辛辣厚味,煙酒油膩。

【食療藥膳】

(1)蜂蜜香油湯

[原料]蜂蜜50克,香油25克,開水約100毫升。

[做法]將蜂蜜盛在瓷盅內,用筷子或小勺不停的攪拌,使其起泡。泡子濃密時,邊攪動邊將香油緩緩注入蜂糖內,共同攪拌均勻。將開水約100毫升,晾至溫熱(約45度)時,徐徐注入蜂糖香油的混合液內,再攪勻使其三種物質成混合液狀態,即服用。

[功效]蜂蜜補虛潤腸,與香油同用潤腸之功更雄。加水作湯,用于津虧便秘,熱結便秘,習慣性便秘,服之立效。

(2)冬蜜調鮮過塘蛇

[原料]鮮過塘蛇、冬蜜適量。

[做法]洗凈,搗爛,取汁30~120克,調冬蜜燉溫服。

[功效]用于實熱口渴、便秘。

(3)木蓮果煎汁

[原料]木蓮果(或根皮、樹皮)30克。

[做法]煎汁,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

[功效]用于實火便秘。

【中醫治法】

[治法]通腑瀉熱。通腑瀉下采用瀉下與清熱相結合的一種方法,是法通過瀉下以去積、利氣、排毒,釜底抽薪,頓挫熱勢,從而達到瀉熱存陰之目的。尤其適用于熱積胃腸、陽明腑實證。

[常方]大承氣湯。

[方義]本方以大黃苦寒泄熱,通腑瀉下;芒硝咸寒潤燥,軟堅散結;佐以厚樸、枳實行氣導滯。可加黃芩、山梔清瀉實熱。

[處方]大黃12克,炙川樸24克,枳實12克,芒硝6克。

[用法]以水10升,先煮2物,取5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2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加減]熱結液虧,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參增液潤燥。如果有蛔蟲阻塞,可加檳榔12克,使君子10克;如兼有瘀血,則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10克;如熱盛變毒,加黃芩12克,山梔10克,連翹12克。

【中藥處方】

(1)保和丸

[主治]食積化熱,瀉下通便。

[處方]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茯苓、各9克,陳皮、連翹、蘿卜子各6克,黃芩、黃連、大黃各5克。

[用法]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2)麻仁丸

[主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

[處方]麻子仁100克,杏仁50克,枳實100克,大黃100克,厚樸50克,芍藥100克。

[用法]上藥為丸,每次9克,日二次;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3)通腑瀉熱湯

[主治]實熱內結、腑氣不通。

[處方]蒲公英30克,生大黃15克(后下),柴胡15克,黃芩15克,郁金10克,延胡10克,枳殼10克,芒硝10克(沖)。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中脘、下脘、天樞、關元、神闕、三焦俞、足三里、胃俞、大腸俞。

[做法]手法采取揉摩法、點穴法、按法、推法。患者仰臥,醫者立于其旁。先以揉法在患者腹部做大范圍的揉摩擦,可分別行順時針和逆時針操作,3~5分鐘。再以掌根揉臍周1~2分鐘。再分別點按中脘、下脘、天樞、關元、神闕、三焦俞數次。繼用手掌自中脘、天樞向關元平推1~2分鐘。點足三里、胃俞、大腸俞1~2分鐘,結束。

(2)杵針療法

[取穴]命門八陣、腰陽關八陣、河車絡、至陽至長強段,天樞、支溝、上巨虛、承山。配穴:若熱邪壅結者配曲池、合谷;

[做法]杵針用瀉法。

(3)針刺療法

[取穴]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里、龜尾等穴[做法]采取瀉法進行強刺激,可以調節胃腸功能而通便。

膽熱證

【臨床癥狀】

指膽的熱證。膽屬少陽經脈,與肝互相表里。故膽的熱證、實證,常與肝有聯系。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或脅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惡心嘔吐,或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利膽食物,如青菜、菠菜、筍、洋蔥、番茄、四季豆、玉米、南瓜、紅皮蘿卜、蓮藕、山楂、烏梅、玉米須(泡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利膽作用。

(2)忌食食物

忌食油煎、油炸以及上火食物。

【食療藥膳】

(1)冰糖藕粉

[原料]藕粉30克、冰糖10克。

[做法]藕粉、冰糖加水調均勻后,加熱煮成稀糊食用,隨意服用。

[功效]有清熱解郁、利膽止痛的功效。

(2)丹參郁金蜜

[原料]丹參500克,郁金250克,茵陳100克,蜂蜜1000克,黃酒適量。

[做法]將丹參、茵陳、郁金洗凈后入鍋,冷水浸2小時,中火燒開,加黃酒1匙,小火煎1小時,約剩藥汁大半碗,濾出。再加水煎一次,約剩藥汁大半碗。將兩次藥汁與蜂蜜同入盆,攪勻,加蓋,大火隔水蒸2小時,冷卻裝瓶即成。每次服1-2匙,飯后開水沖服,日服2次,3個月為1療程。

[功效]有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的功效。

(3)綠豆飲

[原料]綠豆30克,玉米須30克,冰糖少許。

[做法]綠豆搗碎備用,玉米須水煎去渣取藥液,加水與綠豆共煮,至豆軟時加入冰糖,再煮15分鐘即成。

[功效]有清熱解郁、利膽止痛的功效。

【中醫治法】

[治法]清熱利膽。

[常方]大柴胡湯。

[方義]本方以大黃、黃芩瀉火解毒,通腑泄熱;柴胡、白芍、枳實疏肝利膽;半夏、生姜和胃止嘔。可加板藍根、連翹、敗醬草清熱解毒,加茵陳清熱利濕。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白芍9克,法夏9克,生姜15克,枳實9克,大黃6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兩次溫服。

[加減]若脅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氣止痛。發黃者,加金錢草、梔子、青蒿利膽退黃。如果病人熱盛煩躁,日久不大便,口干渴,欲飲水,面紅,脈洪實,加芒硝10克;如果病人心下實痛,痛及左脅,難于轉側,大便實者,加瓜蔞20克,青皮9克;如果病人嘔吐不止,加姜竹茹12克,蘆根15克。

【中藥處方】

(1)黃芩湯

[主治]熱瀉熱痢。身熱,口苦,腹痛下利,舌紅苦黃,脈數。對膽熱證具有療效。

[處方]黃芩9克,芍藥9克,甘草3克,大棗(4枚)。

[用法]上4味,以水10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日再,夜1服。

(2)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主治]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而兼嘔者。對膽熱證具有療效。

[處方]黃芩9克,芍藥6克,甘草6克(炙),大棗12枚(擘),半夏6克(洗),生姜4.5克(切,一方9克)。

[用法]上6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

(3)清膽利氣湯

[主治]清膽利濕,和胃化痰。寒熱有如瘧疾,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亦或嘔吐黃涎而且粘稠,甚者干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脈數且右滑左弦者。

[處方]青蒿8克,淡竹茹9克,法夏6克,豬苓12克,黃芩6克,枳殼5克,陳皮5克,滑石9克(布包),甘草4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兩次溫服。如有嘔逆者,加代赭石18克;

如果兼有眩暈,則加白芍12克,澤瀉12克,石決明20克;如果出現黃疸,則加田基黃18克,茵陳15克,梔子12克。如果表現為耳鳴耳聾,加杭白菊15克,石菖蒲12克,澤瀉12克;如果小便赤痛,則加木通4克,車前子12克。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期門:期門穴是肝經的穴位,位于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

[做法]取坐位或仰臥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右側期門穴半分鐘,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左側期門穴半分鐘。

(2)推拿療法

[取穴]日月:日月穴是膽經上的穴位,位于胸部,乳頭下方,第七肋間隙。

[做法]取坐位或仰臥位,先以右手中指指腹按揉左側日月穴半分鐘,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右側日月穴半分鐘。

(3)電針療法

[取穴]氣海、太沖、風池、外關。

[做法]針刺以取氣海穴不留針,電針刺激太沖、風池、外關三穴,可緩解膽火上灼。

脾胃濕熱證

【臨床癥狀】

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胸腹脹滿,納呆嘔惡,口渴不欲飲,或目身發黃,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南瓜、鯉魚、茯苓、薺菜、金針菜、萵苣、冬瓜、鯽魚、蠶豆、赤小豆、莜麥、薏苡仁、玉米、砂仁、白豆蔻等祛濕食物。

(2)忌食食物

不要吃肥肉,蔬菜不要吃生菜、西洋菜、芹菜、韭菜、大白菜等。因為這些菜屬寒性的,而你又有濕所以芹菜、韭菜不能吃。不能吃生冷的東西,特別是經雪柜冷藏過的。忌辛辣,嚴禁煙酒。

【食療藥膳】

(1)人參煨豬肚

[原料]糯米150克,人參15克,蔥白7根,干姜6克,豬肚1個。

[做法]將豬肚洗凈,蔥折去須切段,糯米洗凈,一起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沙鍋內加水,將豬肚放入鍋內,先用武火燒沸,撇去湯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極爛熟。空腹溫食。

[功效]本方適用于胃虛寒癥,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瀉泄。

(2)蓮子糯米粥

[原料]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匙。

[做法]蓮子用開水泡脹,削皮去心,倒入鍋內,加水,小火先煮半小時備用。再將糯米洗凈倒入鍋內,加水,旺火10分鐘后倒入蓮肉及湯,加糖,改用小火燉半小時即可。作早餐或下午當點心吃。

[功效]本方補中燥濕、健脾暖胃、止瀉斂汗、安神固精。適用于胃寒怕冷,遇冷則瀉,睡眠不佳的患者。

(3)瑞香山藥湯

[原料]山藥120克,烏梅、甘草各30克,陳皮、木香各3克。

[做法]將以上諸藥為末,每次取適量做湯服食,每日2次。

[功效]本方適用于肝脾不和、胃脘脹痛,大便溏薄等。

【中醫治法】

[治法]清熱利濕,運脾和胃。清熱利濕選用苦寒清熱藥與清利小便等藥配伍,達到濕去熱清的目的,常用于濕熱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膽、腸道、膀胱等處的外感發熱病。

[常方]王氏連樸飲。

[方義]本方以黃連、山梔苦寒清化濕熱;半夏、厚樸燥濕除滿;石菖蒲、蘆根、淡豆豉和中清熱除濕。可加滑石、鮮荷葉清利滲濕。

[處方]厚樸10克,川連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梔各15克,蘆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若熱甚者,加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黃疸者加茵陳除濕退黃。另外,還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濕熱、芳香化濁。

【中藥處方】

(1)魚腥草菊花湯

[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祛痰。適合脾胃濕熱,有濕熱黃疸,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者服用。

[處方]魚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陳15克,佩蘭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黃連竹茹陳皮湯

[主治]清熱瀉火,和胃降逆,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處方]黃連6克,竹茹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苓10克,甘草3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6克,黑蒲黃6克,白及10克,大黃末(沖服)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三仁湯

[主治]宣暢中焦,化濕清熱。

[處方]杏仁15克,飛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淡竹葉6克,厚樸6克,生薏苡仁12克,法半夏15克。[用法]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2劑。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中院。

[做法]取仰臥位或坐位,以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院穴為中心,做順時針方向對上腹部進行旋摩100次。

(2)按揉療法

[取穴]三陰交

[做法]三陰交是脾經的穴位,位于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取坐位,右小腿置于左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尖,按揉三陰交穴0.5~二分鐘,再以此法以右手按揉左小腿上的三陰交穴0.5~l分鐘。

(3)針灸療法

[取穴]中脘、四縫、足三里。

[做法]中脘直刺1寸,行提插瀉法1分鐘。四縫用三棱針點刺,使局部流出少量黏液。足三里直刺l寸,行捻轉補法。

大腸濕熱證

【臨床癥狀】

發熱,腹痛,泄瀉或痢下赤白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性質寒涼、味淡或苦,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莜麥、玉米、薏米、小麥、小米、赤小豆、綠豆、蠶豆、苦瓜、黃瓜、冬瓜、大頭菜、空心菜、金針菜、莧菜、萵苣、茭白等。

(2)忌食食物

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煎炸品、海鮮、動物內臟,不要嗜煙酒和使用不潔食品,晚間不要吃得過飽或用餐太遲等。

忌食性質溫熱,有補益助熱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河蝦、海蝦、海參、鏈魚、草魚、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忌食味辛辣性溫熱,易助熱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忌食磁膩味厚,易生濕、加重濕證的食物,如山藥、糯米、紅棗、蜂蜜、龍眼、花生、西瓜、松子、豬肉、牛奶、枇杷等。

忌食具有收澀而可滯留濕邪的食物,如烏梅、蓮子、石榴、芡實等。

【食療藥膳】

(1)魚腥草蒸豬大腸

[原料]鮮魚腥草150克(干品50克),豬大腸200克。

[做法]將豬大腸用食鹽揉洗干凈,去內壁附屬物,后用少許香油搓揉(為去臊味)后清洗干凈,再把洗凈的魚腥草塞進大腸內,兩端用線系緊,置盆中加入食鹽少許隔水蒸熟即可食用。1-2天吃1次,連食5次。

[功效]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適用于腸燥便秘,熱結腹痛等證。

(2)馬齒莧檳榔飲

[原料]馬齒莧10克,檳榔10克。

[做法]煎水代茶飲。

[功效]清熱止痢。痢疾初起,發熱,便黃綠或膿血者。

(3)馬齒莧苦瓜粥

[原料]苦瓜100克,粳米60克,馬齒莧15克,冰糖100克。

[做法]將苦瓜洗凈去瓤,切成小丁塊,馬齒莧洗凈切碎備用。粳米洗凈入鍋加水適量煮至米粒開花,放人苦瓜丁、馬齒莧末、冰糖,熬煮成粥。每日2次,每次1小碗。

[功效]清熱祛暑。適于腸胃濕熱痢疾,便稀或膿血者。

【中醫治法】

[治法]清利濕熱。

[常方]葛根芩連湯。

[方義]本方以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葛根解肌清熱,升清止瀉。可加銀花、貫眾清熱解毒,加木通、車前子增強利濕之效。

[處方]葛根30克,黃連5克,黃芩2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先煮葛根,水煎分2次服。

[加減]若熱甚者,加梔子、黃柏助其清熱燥濕。腹滿而疼痛者,加木香、檳榔以理氣止痛。痢下膿血者,加白頭翁、馬齒莧清熱解毒除濕。

【中藥處方】

(1)白頭翁秦皮湯

[主治]熱郁濕蒸,滯留不去而成腸澼。清熱利濕,調氣理血。

[處方]白頭翁15克,秦皮10克,黃連8克,碧玉散15克,廣木香9克,檳榔9克,海螵蛸30克,馬齒莧30克,椿根皮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口服。

(2)白頭翁湯

[主治]熱郁濕搏,蘊滯陽明。清熱利濕,理氣蕩滯。

[處方]白頭翁15克,黃連8克,生白芍12克,茯苓15克,馬齒莧30克,木香9克,碧玉散15克,薏苡仁15克,海螵蛸30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

(3)黃連紅曲湯

[主治]清熱燥濕,行氣止痢。

[處方]黃芩3克,黃連(姜汁炒)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橘紅3克,紅曲3克,麩炒枳殼3克,建蓮(去皮)3克,生麻(炒)0.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下脘、肓俞、天樞、關元、大腸俞、次繆、手三里、孔最、足三里、豐隆、太溪。

[操作]可重用按揉小腹收斂法,掌揉臍周消食法。配用揉壓俞穴止脫法。拿揉抖顫導滯法以推蕩積滯,清利濕熱。

(2)推拿療法

[取穴]天河水,上三關,小天心,內、外勞宮。

[操作]推天河水,推上三關,揉小天心,揉內、外勞宮,清大腸。

(3)針刺療法

[取穴]天樞、足三里。

[操作]取足陽明經穴為主。濕熱證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飲食所傷,針刺用瀉法,以調中消導。隨證配穴:寒濕:加中脘、關元;濕熱;曲池、陰陵泉;飲食所傷:內關、梁門。

膀胱濕熱證

【臨床癥狀】

寒熱起伏,午后熱甚,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灼熱黃赤,或腰腹作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芹菜、薺菜、馬蘭頭、金針菜、鮮藕、藕節、荷葉等。

(2)忌食食物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肥甘油膩、葷腥溫熱性食品,忌吃海魚蝦蟹發物。

【食療藥膳】

(1)涼拌萵苣絲

[原料]用鮮萵苣250克,食鹽適量。

[做法]將鮮萵苣去皮,用冷開水洗凈,切絲、食鹽調拌即可。隨量食用或佐餐。

[功效]本方清熱利尿,適用于沁尿系感染屬膀胱濕熱者,癥見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2)清炒綠豆芽

[原料]綠豆芽250克,油、鹽各適量。

[做法]取綠豆芽250克,將綠豆芽洗凈起油鍋爐炒熟,下鹽調味即可,隨量食用或佐餐。

[功效]本方清熱利濕。適用于尿路感染屬膀胱濕熱者,癥見小便灼熱不利或尿頻澀痛。

(3)苡仁冬瓜羹

[原料]苡仁100克,冬瓜500克。

[做法]將冬瓜洗凈,去皮及內瓤,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用清潔紗布絞取汁液,再將苡米放鋁鍋內,加水適量,再加入冬瓜汁液,置武火上燒沸,改用文火煎熬2小時即成。

[功效]具有清熱解暑、健脾利尿的功能,可治療暑濕為患,痱子、瘡癤及膀胱濕熱、小便短黃或不利等癥。長夏食用,可加強脾胃功能,免除濕邪之患。

【中醫治法】

[治法]清利膀胱濕熱。

[常方]八正散。

[方義]本方以大黃、梔子清熱瀉火;篇蓄、瞿麥、木通、車前子、滑石利濕清熱;甘草解毒止痛。

[處方]滑石、石韋、蒲公英各30克,車前草15克,瞿麥、篇蓄、山梔、燈心草各10克,木通、大黃(后入)、生甘草各6克。

[用法]每天一劑,水煎服。

[加減]熱甚者,加柴胡、黃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嘔惡者,加半夏和中止嘔。小腹墜脹疼痛者,加烏藥、枳殼理氣止痛。尿中有血者,加白茅根、小薊清熱止血。

【中藥處方】

(1)魚敗銀海湯

[主治]清熱解毒利濕。

[處方]魚腥草31克,敗醬草31克,金銀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石葦12克,地膚子18克,千里光15克,黃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知母黃柏湯

[主治]濕熱蘊積下焦、膀骯氣化不利,治宜清熱利濕。

[處方]知母、黃柏、黑山桅、瞿麥、篇蓄、茯苓、冬葵子各10克,金錢草、車前草各15克,六一散12克(包),肉桂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苓薏敗醬湯

[主治]濕熱之邪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清熱化濕解毒。

[處方]土茯苓25克,薏苡仁20克,敗醬草20克,王不留行10克,石葦15克,匾蓄10克,瞿麥15克,滑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穴道治療】

(1)按摩療法

[取穴]膀胱、俞穴。

[做法]按摩部位主要在膀胱區進行,膀胱區位于小腹中央。張掌,一手或兩手掌重疊,按放在小腹中央,先順針方向轉動按摩2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摩20次。用掌根從小腹中央向下推按至恥骨聯合上緣,反復操作3分鐘。

(2)針灸療法

[取穴]腎俞、膀胱俞、中極、曲骨、陰陵泉、三陰交。

[做法]取腎、膀胱兩經的背俞穴瀉之,以清泄腎與膀胱濕熱;中極是膀胱募穴,能助膀胱氣化,清理膀胱濕熱;曲骨對尿澀難下,效果甚好;陰陵泉、三陰交有健脾利濕通淋作用。均用瀉法,先針背部俞穴,后針腹部穴位和四肢穴。

(3)針灸療法

[取穴]膀胱俞、中極、蠡溝、三陰交、復溜。

[做法]取膀胱俞、中極,意在清利膀胱濕熱,加強分清泌濁之功能;因足厥陰肝經絡陰器,取蠡溝以導流定痛;三陰交、復溜可加強分清泌濁的作用。

日常保健與預防

飲食保健

由于發熱易傷陰,應注意養護陰津,鼓勵病人多飲用糖鹽水、果汁、西瓜汁、綠豆湯、涼開水等。飲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質或半流質,富于營養,但易于消化的食品。

生活保健

外感發熱的預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時邪疫毒。生活有規律,衣著適度。人們要根據節氣變化及天氣情況增減衣服。中醫認為順應自然是養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睡覺不要選在通風口處。因為人在睡眠狀態下,機體抵抗力相對較低,易被外邪所侵襲而致外感性發熱。

將病人安置在涼快通風的地方,穿著棉質寬松之衣服,除去身上過多的被服(若覺得畏寒,可加被蓋或加穿衣服保暖),多臥床休息。

運動保健

平時要經常做室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這樣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發熱。

調攝保健

首先應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如體溫、神、色、肌膚、汗液、氣息、脈象等。同時注意體溫的護理,如高熱時配合酒精擦浴等,熱深厥深時,注意保溫,汗出時及時擦汗并更換干燥衣服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云和县| 侯马市| 清新县| 南木林县| 吴堡县| 平凉市| 安仁县| 额尔古纳市| 穆棱市| 禄劝| 六安市| 尼勒克县| 于田县| 岳阳县| 伊金霍洛旗| 怀安县| 老河口市| 田林县| 濉溪县| 万全县| 松溪县| 金沙县| 二连浩特市| 门源| 象州县| 邢台县| 古田县| 修文县| 东乌珠穆沁旗| 绵阳市| 沙田区| 崇礼县| 东光县| 宝清县| 屏南县| 鲁山县| 阿勒泰市| 濉溪县| 洮南市|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