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健康,不僅在于沒有疾病,而且在于肉體、精神、社會各方面的正常狀況。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維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軀體健康,二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支柱。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適應環境,面向未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顯示出生命的價值。
信仰破滅、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驕傲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呢?
健康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理智、穩定、愉快的情緒;開朗、豁達的心胸;遇事不斤斤計較,不為一點小事動肝火或郁結于心。說話辦事理智冷靜,從不感情沖動、隨心所欲或急躁冒進。對生活和學習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很少為自己的形象不佳、才華難展、關系不和等而苦悶失望、怨天尤人。
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者,總是樂于與他人交往,希望獲得真正的友誼和朋友。他們對師長、同事總是抱著信任、理解、關心、友愛的態度,樂于助人,能夠做到“己欲達先達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寬宏豁達,善于容忍他人的不足和過錯,在小事小非上,從不斤斤計較,吹毛求疵,以牙還牙;辦事重聲譽、講信用,從不口是心非;善于以誠相見,適宜地暴露、顯現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從不偽裝、掩飾自己。能夠和各種人融洽相處,并能和少數人建立深厚的友誼。
完整統一的人格
具有正確、穩定的人生觀和信念,并以此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將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標與行為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統一的人格。如果愿望背棄信念,私欲和良心沖突,行為和思想矛盾,主體自覺認識統一不了,就會導致人格分裂。
良好的自我意識
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具有正確良好的自我觀念。既不自視清高、狂妄自大、責怪環境或盲目冒險,去干力不能及的事,又不自輕自賤、妄自菲薄、退縮保守。自尊自信,對前途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上刻苦努力、積極進取、堅持不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并善于抓住機遇,敢于競爭。
能與社會協調一致
對社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刻的認識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確認識、了解社會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要求相適應。不利令智昏,違反社會道德規范和法規約束,妄取強求,采取反社會的態度。
善于適應環境
善于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當現實與理想產生矛盾時,不悲觀失望、怨天尤人,而是深信環境在改進,命運之神就是自己。當自己不能改變現實時,便以理智的辦法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當不了將軍,可以當一個好戰士;當不了文豪,可以當一個像樣的業余作者,從而使自己以堅定的追求、永恒的熱情,使人生的火炬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