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九變篇(4)

【戰例】

元太尉納哈出侵犯遼東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故元太尉納哈出侵犯遼東。遼東都指揮使馬云偵知納哈出將至,遵照明太祖朱元璋“宜堅壁清野待敵,不輕易與之交戰,使其進無可得,退有后慮,然后在險阻之地設置埋伏,扼斷其歸路”的指示,命令蓋州衛(治所在今遼寧蓋縣)指揮吳立、張良佐等嚴兵城守,堅壁勿戰。納哈出到來后,見城中防備嚴密,不敢進攻,越過蓋州城直奔金州(治所在今遼寧金縣)。金州雖然兵少,城墻尚未修完,但守城將士團結一致,給納哈出以沉重打擊。納哈出攻金州失利,擔心明軍援兵來到,便引兵退去。由于蓋州已有防備,納哈出又不敢經過蓋州,而是從蓋州城南十里外沿祚河返回。遼東都指揮葉旺事先料定納哈出要從此撤退,已先領兵自連云島到窟駝寨沿祚河十余里壘冰為墻,并以水淋之,經過一夜,冰塊全部凝為一體。又藏釘板于沙中,設陷馬阱于平地,設立伏兵待敵返回。命老弱病殘卷旗埋伏兩山之中,要他們聽到炮聲就搖旗吶喊。馬云等也在城中樹立大旗。不久,敵騎兵來到,葉旺等其過了城南開始發炮,伏兵以此為號四處突起,兩山旌旗蔽空,鼓聲雷動,矢如雨下。納哈出倉皇北逃,在連云島碰上冰墻,馬不能前進,全部陷入坑中,部隊四處潰散;被斬戮凍死無數,納哈出僅以身免。

僧格林沁移駐大沽海口

清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清軍防守大沽口失敗后,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直逼天津,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在雙方尚未交換條約文本時,咸豐帝任命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為專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的欽差大臣,以加強對白河和大沽口的防御。英法聯軍撤出天津后,僧格林沁移駐大沽海口,他接受大沽戰敗的教訓,認為同英法侵略者的戰爭還會發生,于是加緊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御工事,并于十月中旬使各項工程完工。這些防御措施包括:在被毀大沽炮臺和營盤廢墟基礎上,南北兩岸各建炮臺三座,并各駐軍三營;增設水師三千名;水中添置埋伏和障礙;從各地征調官兵,分扎在從白河口到山海關之間的沿海地區。他還對如何對付敵人的挑釁規定了界限,說:“現在海防吃緊,應該督促各營官兵加緊操練,嚴密設防。假如敵船一兩艘駛進海口,應遵照朝廷訓示,派地方官員將其攔在江沙以外,與之講理,斷不輕易尋釁。如果敵船三五只以上蜂擁而來,這就是決裂的跡象,雖然不便恃權自專處理,但我方在海口重防設備,如仍等其闖入內河,進入咽喉重地再看情況行動,就無把握控制對方,勢必像去年那樣中其詭計,應該把他們攔在沙內雞心灘為限。雖然這時仍應遵照朝廷旨意,派員前去照會對方,但必須嚴加提防。如果敵船竟敢闖入雞心灘,就必須對其施以兵威,鼓舞將士奮力截擊,開炮轟打,以伸張正氣,壓制敵意。”由于僧格林沁防守嚴密,指導思想正確,所以當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六月,英法聯軍又強入白河,開炮挑釁時,清軍官兵在一忍再忍,郁怒不發的情況下,奮起還擊,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使敵人的登陸陰謀宣告破產。

左宗棠部署新疆軍務

清光緒四年(1878年)底,清政府乘消滅了阿古柏入侵勢力之后的有利時機,派吏部侍郎崇厚為欽差全權大臣赴俄交涉歸還伊犁事宜。不料,崇厚竟在沙俄政府的威脅訛詐下,于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九月,與俄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交收伊犁條約》。消息傳來,群情激憤。清政府懾于朝野輿論壓力,最后拒絕批準這個條約,并將崇厚逮捕下獄。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正月,清政府照會沙俄政府:崇厚所議條約,多有違訓越權之處,礙難批準,另派駐英公使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授權談判改約問題。俄國政府對此惱羞成怒,決定施加壓力,以求得逞。其駐華使館代辦凱陽德揚言:“俄國并非沒有力量,至于條約批準不批準,對俄國都是一個樣子。”沙俄還在我國東北、西北邊界調集上萬軍隊進行威脅,甚至出動艦隊到中國黃海海域示威,并且增兵伊犁,氣焰十分囂張。清政府為了自衛,也在中俄邊境和沿海地區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并命左宗棠部署新疆軍務,準備用武力收復伊犁。左宗棠受命之后,派金順率一萬二千人為東路,扼晶河一線,嚴防俄軍竄犯;劉錦棠領兵一萬一千人為西路,取道烏什,從冰嶺以西經布魯特牧區直指伊犁;張曜領兵八千五百人為中路,從阿克蘇冰嶺以東,沿特克斯河指向伊犁。此外,以六千人分屯阿克蘇、哈密為后應,以三千人增強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縣)的防務。準備參戰的兵力達到五萬余人。四月,左宗棠親自抬著棺材出關,表示了誓與俄人決一死戰的決心。俄國見左宗棠防備嚴密,戰勝決心很大,而且曾紀澤又堅持原則不妥協,不得不于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同曾紀澤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以代替崇厚所訂條約。

法軍一舉攻占臺灣的陰謀被粉碎

清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法軍一舉攻占臺灣的陰謀被粉碎后,侵略者惱羞成怒,組織艦隊封鎖臺灣海峽,控制南北海運,截斷閩臺之間聯系。為保衛國土,朝廷派出“開濟”、“南琛”、“南瑞”、“馭遠”、“澄慶”五艦組成艦隊,由吳安康統領支援臺灣。法軍統帥孤拔得知中國艦隊南下援臺的消息后,親率法艦七艘實施攔截,并于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在浙江石浦檀頭山附近洋面同中國艦隊遭遇。吳安康畏敵如虎,不敢交戰,率艦逃跑。“馭遠”、“澄慶”兩艦航速較低,躲人石港灣被法艦擊沉。“開濟”等三艦躲進鎮海口內,追隨而來的法艦向鎮海發起進攻。鎮海位于甬江海口,北岸為沙灘,敵艦無法靠岸,易于防守,南岸港汊較多,便于登陸。法艦侵擾東南沿海以來,浙江提督歐陽利見認識到,鎮海是浙東的咽喉,防衛浙江首先要防衛鎮海,于是以南岸為重點,不斷加強鎮海的防御。其主要措施是:充實兵力,調整部署,以一千人駐守金雞山,五千人分守南北兩岸,另以二千五百人為后應,分扼鎮海至寧波沿江各隘;在甬江口釘樁,堵塞航道;在金雞山險隘處修筑炮臺,安設進口大炮,臺上覆土一丈,護以毛竹、草皮,又在高阜顯露處筑壘十余座,只插旗幟,不設一兵,以迷惑法軍,并在沿岸險要處加修圍墻、長堤,挖掘壕溝,密布地雷、障礙等,從而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防御體系。此外,在各鄉組織民團,盤查奸細,把法國傳教士全部遷到后方,使其不為法軍所用。孤拔率法艦進攻鎮江海面時,歐陽利見又下令沉船堵口,命各營嚴陣以待。援臺三艦和港內的“超武”、“元凱”兩艦也做好了戰斗準備。法艦一艘企圖進港偵察,被北岸招寶山炮臺守軍開炮擊退。接著,四艘法艦合力來犯,守軍岸炮和艦炮一齊開火,擊傷敵先頭艦一艘,其余施放煙幕逃走。此后,法軍艦只多次乘黑夜進行偷襲,均遭失敗,孤拔力窮智竭,被迫率隊南返。

【原文】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簡評】

在智、信、仁、勇、嚴的基礎上,孫子進一步提出了對將帥的要求,不僅要頭腦冷靜,分析敵我雙方,更要根據情況改變自己的性格,一切從最高利益出發,減少傷亡,取得速勝。

【戰例】

東、西魏交兵

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東、西魏交兵。東魏丞相高歡在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西南蒲州鎮)慘敗于西魏丞相宇文泰,并失大將竇泰。高歡憤怒已極,大同三年(公元537年),親率二十萬大軍自壺口(今山西長治市東南)直趨蒲津(今山西永濟縣西黃河渡口),另派其驍將高敖曹率軍三萬南出河南,以為聲援,聲勢浩盛,意必雪蒲坂之恥。此時,關中地區由于連年災荒,丞相宇文泰將士不足萬人,館谷于恒農(治所在河南靈寶北故函谷關城)已五十余日,得悉高歡大軍壓境,急忙引軍入關(即潼關),高敖曹得以進圍恒農。高歡率軍進至蒲津時,長史薛淑建議說:“西賊連年饑饉,便冒死人恒農地區,意在獲取糧食,如今高敖曹已包圍恒農,糧粟難以出城,我們宜于諸要道置兵把守,勿與敵野戰,時日已長,其民眾饑餓,那時,還怕他元寶炬(西魏文帝)和黑獺不來投降嗎?所以我大軍暫且不要渡河。”其將侯景也勸止說:“此次舉兵,聲勢如此之大,萬一不捷,難以收斂。宜分軍為二,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后軍全力以赴;前軍若敗,后軍便可相機接戰。”這些建議高歡概不接受,徑直渡河西進。西魏丞相宇文泰回到渭南,諸州軍隊未能按時向京師集結,宇文泰仍決定迎擊已經渡河的東魏軍隊。諸將以為眾寡異勢,宜勒兵以待,以觀其勢。宇文泰說:“如果任高歡長驅直進,逼近長安(今西安),必然使百姓驚恐不安,于我更為不利,今其遠來乍到,士困馬乏,此時接戰對我有利。”于是下令在渭河上造浮橋,軍士攜帶三天的糧食輕裝渡河,距東魏軍六十里處的沙苑列陣。又派達奚武帶領三名騎兵入高歡軍中偵察。達奚武等乘夜遍歷高歡諸營,摸清情況返報宇文泰。宇文泰便令背水東西為陣,又以一部應敵,大部偃戈于葦中,約定出戰以鼓聲為號。兩軍接近,東魏軍見西魏兵少,便爭相出擊,陣形頓亂。這時,宇文泰親自鳴鼓,偃戈于葦中的將士一躍而出,殺向東魏軍,很快將東魏軍截成兩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高歡欲收兵再戰,歷營點兵,卻無應者,原來早已四散逃亡了。沙苑之戰,東魏損失甲士八萬人,鎧杖近二十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泗水县| 丽江市| 和龙市| 西宁市| 呼和浩特市| 平山县| 泗阳县| 邛崃市| 资兴市| 灵宝市| 八宿县| 秦安县| 井陉县| 革吉县| 麻江县| 新安县| 炎陵县| 固原市| 乐陵市| 长岭县| 墨江| 浦江县| 繁昌县| 共和县| 九江市| 天峨县| 家居| 望奎县| 台南市| 明水县| 色达县| 苏尼特左旗| 慈溪市| 那坡县| 岳阳市| 延安市| 杂多县| 磴口县| 如皋市|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