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蠻族首領(lǐng)區(qū)憐率眾起事
東漢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交趾蠻族首領(lǐng)區(qū)憐率眾起事,同官府對抗,交趾州郡官府合力討伐,不僅沒有取勝,反而受到區(qū)憐的圍攻,援兵和糧秣都無法接濟。漢順帝召集文武百官,詢問對策,大家都主張派遣大將,征發(fā)荊、揚、兗、豫四州士卒各一萬人,前往交趾增援。李固駁說:“現(xiàn)在荊州、揚州并不太平,兩州的盜賊結(jié)合在一起,不肯離散。武陵、南郡的蠻族反叛,還沒有得到平息,而長沙、桂陽的士卒又被多次征發(fā),如果再去征調(diào)他們,就會引起新的禍亂。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一個理由。兗州、豫州人民突然被征入伍,遠征萬里之外,沒有歸期,而詔書緊急催促,必然導致叛亂和逃亡,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二個理由。南方各州郡水土潮濕,氣候炎熱,加上瘴氣盛行,以致軍隊死亡的人占十分之四五,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三個理由。軍隊長途跋涉,行程萬里,士卒疲勞不堪,等到達嶺南,已經(jīng)沒有戰(zhàn)斗力,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四個理由。按照規(guī)定的正常速度,每天行軍三十里,而到日南郡有九千多里,需要行走三百天,才能夠到達,按每人每天用糧五升計算,需要六十萬斛米,即使讓士卒隨身攜帶,費用也太大,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五個理由。戰(zhàn)爭必然造成大批的人員傷亡,如果無法制止敵人的進攻,勢必再次征調(diào)援兵,這就好像挖心腹去補四肢,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六個理由。九真、日南兩郡相隔千里,征發(fā)當?shù)氐睦裘瘢星也豢叭淌埽螞r調(diào)集內(nèi)地兵役,讓人們?nèi)淌苋f里遠征的苦難?這是不可征發(fā)的第七個理由。實際上,朝廷派遣大將沒有益處,而州郡官員是能夠勝任的。現(xiàn)在應(yīng)該選派既勇敢又有謀略,既仁慈又懂軍事的人,擔任州刺史、郡太守,命他們駐守在交趾郡。日南郡兵力單薄,又缺少糧秣,戰(zhàn)既不能戰(zhàn),守又守不住,可以暫時放棄它,把當?shù)乩裘襁w移到交趾郡,等平定動亂后,再讓他們返回故土。交趾州郡官府應(yīng)招募和收買蠻夷,讓他們互相攻殺,朝廷則供給金帛,作為資助;如果有人能夠打入蠻夷內(nèi)部,斬殺其首領(lǐng)的,朝廷則許以封侯,賜以食邑。這樣有助于平息蠻夷的動亂。”漢順帝表示贊同,并根據(jù)李固的提議,任命張喬、祝良分別為交趾刺史、九真太守。張喬到任后,對蠻人開展安撫和誘導,蠻人全部投降或解散。祝良抵九真,當即單獨乘車,進入叛軍大營,給他們指出生路,并示以威力和信譽,蠻人有數(shù)萬歸附,還幫助郡府修筑宮舍。從此,五嶺以外地區(qū)恢復和平。
李淵太原起兵反隋
隋末,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隋政權(quán)搖搖欲傾。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亦借機在太原起兵反隋。之后,李淵率三萬大軍南進,在賈胡堡(在今山西靈石縣西南)遭到隋將宋老生和屈突通的阻擊,時值大雨不止,糧草不給,大軍南進受阻。李淵便派沈叔安等回太原運糧,使劉文靜到突厥請兵,又致書李密,卑辭推獎,以求聯(lián)合。劉文靜出使突厥未歸,便有隋馬邑鷹揚府校尉劉武周聯(lián)兵突厥,欲攻襲晉陽的傳聞,李淵一時進退失據(jù),便召諸將商議。裴寂等人說:“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jù)險,難以短時攻下。李密雖然答應(yīng)聯(lián)合,實則奸謀難測。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圖。而劉武周實際上已歸附突厥。太原為一方都會,而且義兵家屬均在太原,不如先還救根本,再圖后舉。”李淵的次子李世民聽了諸將退兵的建議后,大為反感,駁斥道:“現(xiàn)在禾菽遍野,何憂乏糧!宋老生輕浮急躁,一戰(zhàn)可擒。李密顧戀倉粟,不謀遠略。劉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nèi)實相猜。劉武周遠雖凱覦太原,但豈可近忘馬邑!即舉義旗,奮不顧身以救蒼生,就應(yīng)先入咸陽,號令天下。如今遇小敵便急忙班師,恐怕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退守太原一城之地,何以自全!”長子李建成亦持同論。但李淵不以為然,仍決定引兵北還。入夜,李世民于李淵帳外號哭,聲聞帳中。李淵驚醒,召李世民進帳,問其何故號哭,李世民回答說:“今兵以義動,進戰(zhàn)則克,退還則散;眾散于前,敵乘于后,死亡無日,何得不悲!”李淵豁然醒悟,問李世民:“大軍已經(jīng)開拔,該如何辦?”李世民說:“右軍嚴整而未發(fā),左軍雖去,但料也未遠,請讓我去追他們。”李淵應(yīng)允。李世民和李建成連夜追回左軍。此時,云散雨住,沈叔安亦從太原運糧歸來,士氣得振。李淵命沿東南山腳小道直指霍邑,擊敗宋老生,開通了南進之路。
【原文】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yè),趨諸侯者以利。
【簡評】
能使諸侯屈服的,是用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脅它;能役使諸侯的,是用危險的事情去困擾它;能使諸侯歸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誘它。減少雙方強攻造成的損失。
【戰(zhàn)例】
唐且入秦搬救兵
戰(zhàn)國時,齊楚兩國相約來攻打魏國,魏安釐王派人去秦國求援,使者往來不絕,冠蓋相望,而秦國卻不發(fā)救兵。這時唐且已年過九十,還來請求魏安釐王準許他去游說秦王,魏安釐王就準備好車子送他往秦國去。唐且來到秦國,覲見秦昭王。秦昭王說:“老人家不顧疲勞,到這么遠的地方來,實在是太辛苦了。魏國來求援有好幾次,寡人已經(jīng)知道魏國的處境。”唐且說:“大王既然知道魏國的危機而不發(fā)兵去救援,臣以為是出謀定策的臣下無能啊!那魏國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然而西向侍奉秦國,接受秦國所賜的冠帶,是覺得秦國的強盛值得結(jié)盟通好啊!現(xiàn)在齊楚的軍隊集結(jié)在魏國的領(lǐng)地上,大王還不派兵援救,也許是還沒等到魏國萬分緊迫吧?倘若處于萬分緊迫狀態(tài),魏國將割讓土地而盟誓合縱,那就不需要大王援救了。這樣大王將失去魏國的侍奉,而使秦國的敵對勢力增強。除此以外,還能有什么好處呢?”秦昭王聽了,立刻派出軍隊,去援救魏國。魏國由此復歸安定。
說客張儀拆散齊楚聯(lián)盟保秦
秦惠文王欲用兵山東六國,又深患各國聯(lián)合抗秦的合縱戰(zhàn)略,因而派張儀出使楚國,游說楚懷王,以割斷齊楚聯(lián)盟。張儀拜見楚懷王說,只要楚國背離齊國而親近秦國,秦國愿奉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楚國。楚懷王信以為真,當即與齊國斷交,并派逢丑父去秦國接收土地。逢丑父到秦都咸陽后,張儀謊稱足疾,三個月不與他見面。逢丑父投書秦王,秦王回復說:“張儀如果有言在先,理當踐約。不過,聽說齊楚尚未真正斷交,假若急于獻地,怕上當受騙。”逢丑父把情況告知楚懷王,楚懷王就派人到齊國去辱罵齊人,徹底斷絕了齊楚關(guān)系。齊宣王為此很氣憤,就派人約請秦國共同伐楚。直到這時,張儀才在朝門會見了逢丑父。逢丑父重申前約,張儀卻回答說:“這恐怕是您們聽錯了,我只是說可獻我自己的俸邑六里,怎會是六百里呢?”逢丑父回報楚懷王,楚懷王大怒。當下出兵伐秦,結(jié)果大敗而歸。這樣,張儀以欺人的手法,徹底拆散了齊楚聯(lián)盟,瓦解了山東六國的合縱方略,從而加快了秦統(tǒng)一中國的步伐。
酈食其出使齊國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酈食其出使齊國,打算說服齊王田廣歸順劉邦。田廣問天下人心歸向于誰,酈食其說歸向漢,進而解釋說:“漢王和項王原先約好先人咸陽的就為關(guān)中王,可漢王先人咸陽,項羽卻只讓他到漢中稱王。漢王聽到義帝被害的消息,就帶兵攻下三秦,向項王責問義帝的下落。漢王收撫天下的軍隊,替各諸侯立下后嗣,如有人以城歸降,就封他為侯;如得到饋贈,就拿來給部下分享。所以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樂意效勞,諸侯的軍隊都從四方來投誠。而項王卻有背棄盟約的惡名,又有弒殺義帝的罪行;對有功勞的人總是記不得,對犯錯的人卻不會忘記;在他手下打了勝仗也得不到賞賜,攻下城邑也受不到封官晉爵;不是項家人就不會取得信任。由此招致天下人心的背棄和英雄志士的怨尤,沒有人愿為他賣力。所以說天下人心歸向漢,是很容易推測出來的。而今漢王平定三秦,越過西河,用上黨的軍隊,攻下井陘,誅殺成安君,撥取三十二城。這簡直就像黃帝、蚩尤之兵,不是人力所能致此,必是老天保佑的關(guān)系啊!目前漢王已占有敖倉的糧食,把持成皋的險阻,據(jù)守白馬津,控制蜚狐口,可以說勝利在望。天下諸侯如不臣服于漢,必將最先自取滅亡。因此,我希望您盡快臣服于漢,那還能保住齊國社稷;否則,齊國覆亡的命運是很快就會臨頭的。”田廣以為酈食其說的有理,就聽從他的意見,決定歸附于劉邦。
派李恢勸說馬超來降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馬超出奔漢中,投靠張魯,張魯只給馬超很少兵馬,讓他攻打涼州,經(jīng)過幾次交戰(zhàn),馬超失利。這時劉備得知馬超的處境,派李恢勸說馬超來降。細作報與馬超,馬超設(shè)刀斧手埋伏于帳內(nèi),然后與李恢相見。李恢知馬超是蓋世英雄,不曉以真情,難以說降,因而進帳后便直言是為劉備做說客的。馬超厲聲說道:“如說的不好,我便殺你。”李恢鎮(zhèn)定地說:“我聽說春秋時越地有美女,即使善于說壞話的人,也不能不承認她的美貌;戰(zhàn)國時齊地有丑女,即使善于美化她的人,也不能掩蓋她的丑貌。太陽升到中午就開始偏西,月亮到正圓就開始缺損。這是天下的常理。今將軍與曹操有殺父之仇,與隴西有切齒之恨。前不能救劉璋而退荊州之兵,后不能制楊松而見張魯之面四海難容,一身無主。倘再有渭河的失敗,你還有何面目見天下之人呢劉備目前進據(jù)益州,深得民心,過去曾和令尊約定共討曹操,將軍應(yīng)該繼承先父遺志,和劉備合軍一處。這樣既可以報殺父之仇,又可以立大功于天下,何樂而不為呢?”一席話說得馬超心中大喜,急忙扔掉手中的利劍,下定決心,與李恢一起去投靠劉備。
平息劉稹之亂
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方鎮(zhèn)名,治所潞州,今山西長治市)節(jié)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秘不發(fā)喪,逼監(jiān)軍崔士康向朝廷奏稱劉從諫患病,請以劉稹為留后。唐武宗決意發(fā)兵討伐劉稹。五月,朝廷制削劉從諫及劉稹官爵,以成德節(jié)度使王遠逵為澤潞北面詔討使,以魏博(方鎮(zhèn)名,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節(jié)度使何弘敬為南面招討使,以武寧節(jié)度使李彥佐為晉絳行營諸軍節(jié)度招討使,與河陽、河東、河中節(jié)度使等全力進討。八月,王遠逵軍前鋒已抵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一個月之久,何弘敬卻遲遲不肯出師,還為劉稹奏報鳴冤。王遠逵亦屢屢奏報朝廷,說何弘敬實懷兩端。何弘敬擁兵不進,打亂了整個戰(zhàn)略部署,朝廷憂心如焚。宰相李德裕建議說,忠武軍(方鎮(zhèn)名,治所許州,今河南許昌市)節(jié)度使王宰年輕有為,且有謀略。朝廷可下詔給弘敬說:河東為山險所隔,對劉稹未能迅速進討,以致叛軍屢次出兵焚掠晉、絳,特命王宰率忠武軍徑趨魏博,向磁州(治所滏陽縣,即今河北磁縣)開進,以分叛軍之勢。這樣,外鎮(zhèn)兵人魏博境,斷非何弘敬所愿,迫于外兵,何弘敬就不敢再滯留不進。朝廷采納了李德裕的建議,命王宰選精銳部騎經(jīng)相州,魏州,向磁州進軍。何弘敬聞訊,唯恐忠武軍人魏境后引起高亂,便迅速發(fā)兵渡漳水,直趨磁州。何弘敬率軍開進后,河陽軍在科斗寨(今山西晉城南)為昭義軍薛茂卿部所敗,李德裕擔心河陽軍敗,沮喪軍勢,震恐東都洛陽,便建議朝廷命王宰之忠武軍不趨磁州而馳援河陽,這樣,不惟扦蔽東都,兼可臨制魏博。若慮全軍供餉難給,且令發(fā)先鋒五千人赴河陽,亦足張聲勢。唐武宗依計而行,命王宰全軍向河陽挺進。由于李德裕全局在胸,指揮有方,調(diào)度得當,很快即將劉稹之亂平息。
【原文】
積極備戰(zhàn)很重要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簡評】
指出用兵的法則,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充分準備。孫子這里提出了,積極備戰(zhàn)的觀點,強調(diào)任何時候都不要將希望寄托在敵人“不來”上面。而要充分做好準備,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懈可擊。
不要寄望于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防御準備。也就是說,敵人不來進攻我們,是因為敵人知道無法攻破我們。